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指鹿为马的主人公是谁)

“边巍三绝”的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边巍三绝”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指鹿为马的主人公是谁)插图“边巍三绝”的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

“边巍三绝”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读书次数太多,就连竹简里熟悉的牛皮绳也断了好几次。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用竹子做的。把竹子掰成狭长的片,叫做“竹简”,然后用火烘干,在上面写字。一张竹简可以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这些竹简要用绳子按顺序捆起来,最后才能编成一本书,方便阅读。通常称为丝编、麻线编、熟牛皮编。孔子念的易经是用熟牛皮的绳子连起来的,所以有“边巍三绝”的说法。

孔子读《易经》“边巍三绝”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孔子非常重视《易经》,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它?二是孔子对《周易》的学习精神和态度,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孔子的学习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先说第一点:《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它?

就自然而言,《周易》是一部占卜的古书。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事物的吉凶是由某种神秘力量控制的。为了得到神灵的启示,他们使用一些特定的手段,希望从一些迹象中得到对未来的预测。先秦时期,预言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最重要、最正式的有两种:一种是烧龟甲,从龟甲爆裂的质地和方向来预测吉凶,称为“龟卜”;一种是把蓍草排列组合起来,从不同的结果来判断吉凶(专业术语叫“卦相”),这叫“卦占”。《奇夫》已经失传,只留下一些占卜结果的记录,也就是“甲骨文”;然而,“战戟”仍然存在,它的载体是众所周知的《周易》。所以,简单来说,《周易》就是一本指导人们用蓍草占卜的“占卜手册”,对占卜的各种可能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然而,《周易》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仅凭“卜筮手册”一词就能涵盖的。包含了古人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对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如何权衡得失、趋利避害的方式和态度。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包含了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基因。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原始书籍。所以孔子为什么对周易如此痴迷,就很清楚了。

先说第二点:孔子对《周易》的学习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首先,是对学习的重视。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学问的人,这和他的身份有关。孔子有很多身份,但最重要的一个是老师——“大师”的称号是对孔子身份的最好说明。是孔子把政府垄断的教育带给了人民。中国教育从“学在官”到“学在四野”的转变是由孔子完成的。“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自我学习的同时,不断把自己的知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传递给下一代,这两点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要内容。

其次,是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比今天少得多,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人的头脑所能容纳的极限。我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要,选择。因为知识的载体是书籍,这种取舍往往表现在不同书籍的选择和侧重点上。中国有句古话,“宁折一指,不伤十指。”对于重要的书籍,你必须采取孔子“边巍三绝”的态度。你不必太贪心。一次看一本书,认真读,消化。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把这些书内化为你的精神气质,那么你就是一个有根有内涵的人,而不是无根的夸夸其谈,漫无边际。

再说一遍,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想学点什么,你必须再接再厉。

只要你能努力,持之以恒,你就能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专家,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杰出人才。

来源: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721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