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四家是哪四个(吴门四家和明四家区别)

苏、黄、米、蔡是宋代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但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众说纷纭。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蔡”本来出自蔡京,后来蔡京背叛了国家,瞧不起他,成

苏、黄、米、蔡是宋代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但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众说纷纭。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蔡”本来出自蔡京,后来蔡京背叛了国家,瞧不起他,成了蔡襄。但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课题,比如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和品格修养,书法家的成就评价,一个时代一个代表书法家的历史沉淀,书法批评标准的演变等等。甄别和探讨这一点,对当代书法家的修养和提升,对当代书法批评,都会有启示和意义。

明四家是哪四个(吴门四家和明四家区别)插图

苏轼渡海帖部分

明四家是哪四个(吴门四家和明四家区别)插图(1)

黄庭坚《所有出勤岗》部分

明四家是哪四个(吴门四家和明四家区别)插图(2)

米芾《三武诗》部分

明四家是哪四个(吴门四家和明四家区别)插图(3)

蔡祥暑期帖子部分内容

“宋四家”排名判断的时代意义

□黄志阳

“四大家族”理论的起源

到了南宋时期,一词随着书法品评而产生,苏、黄、糜这三个在古书和著述中常见的名字说,这三个流派在宋代似乎已经占据了一个共同的位置。后来陆游、朱等人为了纠正时代之弊,对蔡襄讲究礼义的书法大加赞赏,于是蔡邕书逐渐与南宋的苏书、黄书、米书并列。迄今为止,它一直被称为“宋四家”。此后,关于“蔡”指谁,以及苏、黄、米、蔡的排名问题,出现了许多文章。清《西清笔记》记载宋末元初对《陶和诗言明》的后记说:“右为蔡所作《陶和诗言明》,笔法疏纵,自成一体。当时有四本书。偷偷品了一下,东坡流淌自如,看起来最强;伏翁又瘦又硬;襄阳纵横变化,但不如落笔。如果莫峻作为一个统治者,虽然他也从纵向看这三个家族,但他会不偏不倚。学习上也有氛围,仆人说的书还是欧公的诗。”本文对四人进行了比较,但没有明确的顺序或好坏判断。后来元代的写的《寄张三帖于马会叔助》中说:“宋人不如唐人,非孤也。一般来说,法国和唐朝都想回晋,但都没到。在之后,还有蔡、苏、黄、糜竺以于文公《蔡书寒蝉后记》:“先朝评书者,谓苏子瞻、蔡、黄露之、米元璋为四大宗师,远渡重洋,纵横捭阖夷岛。”从两个文本中可以看出,元人对苏、黄、糜、蔡的并列指称似乎已经定型,而蔡、苏或苏、蔡在先后顺序上存在差异。

苏、黄、糜、蔡的秩序直到明朝才建立起来。王符《书画列传》曰:“世称宋,苏、黄、糜、蔡为名。蔡,又叫京,会被后世所恨,但会被排斥,会进入书末。明在苏、黄之前,不应列元章,故无疑是京。”此外,孙毅《书画后记》说:“唐四大家,盖欧、豫、楚、鲁;以蔡为蔡京的宋代四大宗师,如今都换成了,而他们的前辈却天翻地覆,怕不甘心。若、黄、糜竺、薛,固若金汤。”说到明代的“宋四家”,是傅、孙毅以年龄、辈分论序,也有人以书法功底出众、风格鲜明论序,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以为宋代在先,毕竟在东坡之上。......就是米颠的书从他自己的速率上得到了更多,到了晚年改变的时候,才奇怪冰比水还冷。”

但无论是年代顺序的长短,还是独特的文笔,苏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黄、米、蔡。从那以后,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了。

第二,影响力决定顺序变化

苏轼虽对书法感兴趣,但在北宋文坛和政界独树一帜,能够在艺术界独领风骚。他提出的“我创作不出我书的本义,作画时自讨没趣”充分展示了他注重潮流与自然的书法鉴赏。而且古往今来也有不少追随者,如明代傅山提倡的“坦白不如安排”,或现代“草圣”于右任所说的“写而不滞,写而不势,顺其自然”,都是“有意创造”和“自然”的审美感受的代表。

黄庭坚在东坡学艺,诗词书法皆有。他的书法除了受到苏轼的影响外,还受到张旭、怀素的《野草》和何的影响,表现出抑扬顿挫、撇去辐射的书法趣味,草书成就斐然。黄庭坚的书法理论成就在于他的“以新存旧”、“以韵取胜”的思想,以及对“功德无量”的论述。从谷中读书的历程,可以看出他发帖的用心。他认为书法家要有一颗避免庸俗的心,强调个人书写风格的独特性,反对别出心裁。他在《后论乐与易》中说:“在别人作了自己的打算之后,才是现实的。”毕竟书法要精,要精,不仅对当代人影响深远,对明清新书法也影响深远。

米芾热衷收藏鉴赏,苦心临摹晋唐书法家及作品。他对草书的看法尤其苛刻。他在《论草书》中说:“草书不入金人格,只会变得低劣。张店的老百姓,变古为今用,让所有普通人都感到惊讶,有自己的见识。怀素少平淡,略自然,时代所逼,不能古。”从上面不难看出,米芾对唐代书籍的深刻理解和批判,需要大量的努力去学书和写古帖,他抱着学前人足以为己用的态度。崇尚《晋书》的隐韵,也体现了米芾在书法上重韵的追求。他说“一天不看书,就会犯困”,这在王铎关于“一天发一次帖,一天要一次帖”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到。可见,米芾对后世书法创作思想影响深远。

与《蔡京》中的苏东坡、黄山古、米芾相比,他们年龄较小,活跃在宋代的时间略晚,名气不如东坡、古山。所以世人常把苏、黄、米并列为“北宋三杰”。书评曾称蔡为蔡京,但根据以前的引述,在宋元时期颇有争议。我觉得就书法风格而言,蔡襄的书法比蔡京的更独特。

黄庭坚和米芾对后世书法家的书法技法影响广泛,但书法技法和风格的研究属于形式层面,而苏轼书法研究中文人审美的影响在观念和态度上更为深刻。因此,就书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言,“宋四家”排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后,更符合书法发展的规律。

三四学派的时代意义。

从《宋四家》排名的争议来看,各种意见都是以年代、书风、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来评判的。在书法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历代很多书法家逐渐消失,一些历史地位和价值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增加。这与书法家是否有实权和利益无关,而是与书法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有关。

在当代重新审视“宋四家”排序的意义,是对书法评价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时代空环境对书法风格审美判断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体现了书法批评能够与时俱进的可能价值。“宋四家”排名的研究成果,将是后世学者重新评说的依据,延续书法讨论的人生契机。

“宋四家”排名之我见

□刘·

“宋四家”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公案。最早提出“宋四家”说的是元代知望的《蔡襄洮河石刻跋》。他认为“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只过了一个元朝,质疑的声音就开始了。明代的张丑、清代的孙贤、杨彬以及张伯驹、启功等人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区别在于如何排序,以及“蔡”是蔡襄还是蔡京。

那么,你如何看待宋四家的排名和影响力?我认为,从宋代书法发展的特殊背景和主要特征来看,界定书法家艺术表现的个人风格和创作贡献,或许能得出一个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就像宋代的书法风格是用“崇意”来概括一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宋代书法家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不是同时代人赋予的,而是后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积累和淘洗后加上去的。这种基于时间和距离理论的文化判断,虽然首先由个人提出,但能很快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必然有集体认同思维的驱动作用,也反映了民族审美心理的需要。但这种理解和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一个具体文化艺术现象的本质,却不一定。

清代梁在《书论》中指出:“晋人重韵,唐人重法,宋人重意。”如果说,唐人以“尊法”将书法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那么宋人则以“尊意”的突破和创造将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使宋代“尚意”派书法繁荣昌盛的主力军,是苏轼、黄庭坚、米芾、“二才”等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修养、人格意志和艺术才华的著名文学家。正是这些人的引领和实践,使得宋代书法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坚守了时代的主流意识,从而得到了创造性的拓展和提升。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蔡襄。它的书法是真草书,什么风格都可以。“本朝第一”。但就其书法的艺术性而言,书法思想和书法理论中能为后人所研究的,只有“古人勤学精深,故有绝技”等寥寥数语。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练习中。他生活在整个唐朝,并在颜楷努力工作。从他的代表作《安晚巧记》中,可以看出他继承和坚持了鲁公的笔法、风格、力量和精神。他的行书《程心唐智帖》笔墨流畅,婉约妩媚,深得陆柬之《文赋》的神韵,开启了赵孟頫的渊源。其草书大小恰到好处,婉转飘逸,飞扬洒脱,以笔“散草”别具特色。平心而论,这种以“苦学精深”为基础,以“尊韵”、“尊法”的古道追求为主导的创新之路,并没有使他的书法走出前人的墨守成规,反而表现出创造力的匮乏。当然对整个宋代书法的发展影响非常有限。但他确实是宋代的书法大师,艺术高度和影响在当时空之前。

苏轼是真正能率先举起“尚义”大旗,并迅速形成自己风格的领袖。论诗歌,他与黄庭坚齐名,被称为“苏黄”;论词,《天马行空》第一声;文,位列“唐宋八大家”;绘画,文人画的先驱。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笔墨、碑文、书信,其书结构舒适,笔法饱满,风格多样,变化多端。他一生的喜怒哀乐,文人的情感心境和喜怒哀乐,都在他的笔墨表达和写作情境中发挥出来。从“我创作不出有书写之意的原书,反求之烦”到“推陈出新有章法,置奇思妙想于天马行空之外”的箴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他书法形象的塑造,确实是在中国书法审美趣味和他自己的章法规则的框架内,以内在的完美,表现了他对人性的精神自由。尤其是《黄州寒食诗帖》等他人生低谷期的作品,时而奔放,时而悲凉,情感饱满,出神入化,从而生动地标志着唐宋人书法的分水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另一方面,“前红墙赋”充满了活力与美感,宽广博大,从容不迫,其博大宁静的内心气息和从容悲悯之心,可以用最真挚、最质朴、最自由的方式表现出来。苏轼诗与情、书与意的真正和谐,树立了宋人“崇意”的旗帜,并以其胸怀和胸怀,在这个民族文化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

黄庭坚也是一位大学者,在诗歌、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他虽然是苏轼的学生,但在书法上却能以内心的执着和个性向苏轼学习而不是苏轼。然而,严学人却将推向了张扬和紧张的极致,在书法风格和精神形象上与自己的丈夫拉开了距离。他不仅改变了苏轼的笔法,还保持了中宫笔法紧,笔法外露,纵深放松,点画笔法形式瑰丽。尤其是他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传》、《所有随从帖》、《花满帖》等,在用笔、取势、情感宣泄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和肆无忌惮的创作意识。他们重意重韵,从技法到审美都彻底颠覆了晋唐以来的传统书法,创造了享誉中国的黄书风。

至于米芾,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纯艺术家。他一生都在寻找古代书法,收藏、欣赏和张贴书法是他书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他对古代书法帖的扎实临摹和继承,同时也基于他狂放不羁的个性,使生成在对书法的理解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错位感和叛逆感,并以娴熟运用“喜笔法,满脸”的技法成就了他的书法面貌和艺术风格。成为支撑他书法成功的重要力量。笔不同,跌宕起伏,意纵横,引人入胜。但是,技法毕竟不是书法的全部。无论如何,善于,然而,它自然很难制定出一个新的书法方式的手段,技术,以赋予意义的高度和纯度。

因此,我认为《宋四家》中苏、黄、米、蔡的顺序是合理的、恰当的。虽然蔡京书法成就很高,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但创作价值不足,个人风格不突出,绝非蔡襄在书法史上的卓越贡献和承上启下之功。所以这里的“蔡”应该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宋代代表性书法家的历史沉淀

□胡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宋代文化兴盛,宋代书法家多如繁星。宋人把苏、黄、糜、蔡等书家称为“”。但关于四家的艺术成就和排名,尤其是所谓“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争议颇多。一般来说,蔡就是蔡襄,但从明朝开始,有论者认为,蔡本来就是蔡京,但由于蔡京轻蔑的性格,才成了蔡襄。事实上,蔡襄在当今时代和苏轼的评价中被推为第一,其历史影响远远大于蔡京。那么“宋四家”是如何在历史的沉淀中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宋代以及之后的元明时期的书法品评历史进行梳理。

我们来看看北宋对书法家的评价。北宋朱在《续书》中,把翁、和蔡这三位当时成就最高的作家评价为奇葩。欧阳修评论说:“自从苏子美死后,我觉得我的写作技巧失败了。在不久的将来,莫峻独自一人在世界上,但他很谦虚,拒绝领导联盟。”苏轼作为欧阳修的学生,首先肯定了他老师的功绩:“欧阳文忠出书,受士子责罚。”但他更赞成乃师对蔡的评价,甚至尊蔡为取经对象,说“故仆书如蔡也。”

蔡襄死后十五年,苏轼降黄州。他的诗词书法一变,宋代书法逐渐进入“崇意”阶段。黄庭坚看史书,推坡翁。曾曰:“吾尝右军父子怒书,灭欧、灭禹、灭楚、灭薛、之意也。只有颜尚书和杨似乎还比苏子瞻亲近。”苏轼在北宋的影响力应该在元佑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元佑二年(1087年)以他为首的西苑吉雅,可以算是当时文人峰会的标志性事件。黄庭坚、米菲参加活动。黄庭坚、米芾受苏轼影响,在书法上均有建树。《宣和朴树》是北宋末年的一部官方书法文献。它列出了20位宋代书法家,包括蔡襄、蔡京、蔡卞和米芾,但没有苏轼和黄山古的名字。当时蔡京把持朝政,镇压党员,甚至下令全国消灭苏、黄的字迹,所以宣和没有苏、黄的记载。也许蔡京这本书的标题就是这个阶段,他靠权力宣传自己。据米芾《海岳名句》载,其与宋徽宗书曰:“蔡京不能写,蔡卞无韵不能写,蔡襄能写,沈辽排版,黄庭坚描摹,苏轼作画。我又问,“你的信怎么样了?”说,‘我在书上刷字。’据有关专家考证,米芾得势时虽然亲近了蔡京,但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蔡京的书法。苏、黄虽被贬谪,但仍是当时的代表书法家。

一个时代的代表书法家,自然要在那个时代之后决定。如果说北宋人的看法可能还会受到人际感情的影响,那么南宋以后的评价自然会更符合史实。

南宋皇帝赵构,嗜书如命,其《字画》曰:“本朝五季后,无字画。到了唐太宗开始收集法书,准备参观。那时,李建中又瘦又健康,她在那个时代很出名,但她仍然讨厌自己的美貌。凤姐之后,蔡襄、李世勇之制入格律制,欲为雅,终无特赏。跟着苏、黄、米、薛,文笔都翻了,都有意思。”赵构谈宋代七大书法家。据说宋初只是“老有所知”,而蔡襄、只是有些体制特色,而苏、黄、米、薛等才能够做到“笔”的主导地位,堪称最早的“论”。这里的“薛”应该是薛道祖,只是后来薛换成了蔡。姜夔在《续书》中,谈行书继苏、米至“二王”、谢安、,谈草书,说“近代谷中老人,自称长沙三昧,草书法又变”。他对宋代书法家的论述,止于苏、米、黄。学者倪嗣论宋代书法家说:“这个朝代的书法都是东坡、鲁直、米元璋写的,但东坡多横,鲁直多竖,米元璋多拖尾。如果草书可以接受,那就不能用小写,比如黄庭靖、乐毅伦、洛神赋。其他的,如苏子美、周岳,与武朔之辈关系密切,都免不了俗。蔡的行书不错,他的小楷如《茶树》《古籍整理序》等,颇有“二王”之气。”这可以说是苏、黄、米、蔡等人关于秩序的最早理论。从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南宋时期,苏、黄、糜、蔡的“宋四家”说逐渐形成。其中,蔡是蔡襄,不是蔡京。

再来看看元人对宋书法家的评价。有赵孟頫的《宋书十一信注》,作者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但只有蔡京一人。郝静在《叙书》中引用了宋代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是《楷》的作者。博克大字中有蔡襄、苏轼、黄庭坚、赵秉文;行书上有苏轼、黄庭坚;论草书,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勉、赵秉文。基本上蔡、苏、黄、米都是按不同的书体列出来的。宋代书法家钱、杜启功、苏采翁、苏子瞻、米元璋、黄鲁直、刘涛等。上面还写着:“或问蔡京、边知书。岳:‘我知道是一千年前的事了,让人捂着鼻子。’郑鹏以问答的形式,全面否定了蔡京的书法和人格。

从上面的梳理,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在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已经成为当时杰出的书法家。蔡京想抹掉苏、黄,标榜自己。而南宋的、姜夔、倪嗣则以其艺术成就肯定了苏、黄、糜、蔡襄,而对蔡京嗤之以鼻。到了元代,人们在肯定蔡、苏、黄、糜的同时,更是否定了蔡京奸诈的人格。只是“宋四家”或蔡、苏、黄、糜竺,或苏、黄、糜竺的排名因时而异。苏轼的文采和书法的综合影响力远超蔡襄,而苏轼又与黄庭坚、米芾为同辈,故将苏、黄、并称为一,从而最终形成了苏、黄、米先于蔡的排位法。

但到了明代,有人在看到蔡巨素、黄、米之后,又想象力丰富地提出了蔡渊是蔡京,后来因为人品不好而成为蔡襄的推测。孙贤《书画后记》说:“宋四大家,其蔡为蔡京,今为易,故前后世颠倒。”张丑《何晴方》说:“宋人书法例称苏、黄、糜、蔡,亦称京。后世邪恶的人被驳回,并进入莫峻的书。休谟在苏、黄之前,不应列在之后,所以无疑是京。京派笔法迷人,非莫峻可比。”的论点是以时间顺序为依据,认为蔡京应排在苏、黄、米之后,蔡京的书法高于蔡襄,这是无稽之谈。

明代以后,书法多以人品评,蔡敬仪、蔡以蔡敬仪为蔡襄成为典型案例。但这个错误却意外地抬高了对蔡京书法的评价,不符合事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51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