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分是多少mm(2公分是多少ml)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罗、孔、)这些数字看似枯燥,但其含义却是深刻而有意义的:——2008年至2022年,北京将以世界唯一“双奥运城市”的美誉,迎来又一个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罗、孔、)这些数字看似枯燥,但其含义却是深刻而有意义的:

——2008年至2022年,北京将以世界唯一“双奥运城市”的美誉,迎来又一个载入史册的亮点时刻;

——从1908年到2022年,一个多世纪后的中国,将以举办第二届奥运会的壮举,再次书写“奥运会三问”的精彩答案;

——从1907年到2022年,今年已有115年历史的北京建筑大学,将以报国之志、强国之梦,为北京这座“双奥运”之城,为奋力扬帆第二个世纪新征程的中国,留下独特的奥运印记。

与奥运结缘,与时俱进。“百年建大学”的“奥运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矢志前行的生动缩影。

“两个奥运”继续见证成长足迹。

2008年8月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空上绚烂的烟花,给世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记忆;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将在鸟巢再次点燃。鸟巢以北3.5公里,冰丝带,舞动的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将为双奥之城北京镌刻新的奥运传奇。

从2008年到2022年,从“鸟巢”到“冰带”,这两个奥运地标都深深烙上了北京建筑大学的科技印记。

“鸟巢”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复杂、造型独特、施工难度空前,施工单位遇到了钢结构构件和主体预留部分可能榫卯不匹配、构件重量和体积巨大的问题。如果吊到顶上,又要换,又要更换,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带领队员来到“鸟巢”施工现场。他们用先进的数码扫描设备对构件和预留部位进行扫描,并在电脑中进行模拟组装,为施工单位的顺利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数据都精确到厘米和毫米。当工程师们看到计算机用真实数据模拟的组装过程时,大家终于放心了。”王玉民说。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让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激动不已。”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宇回忆说,“我们当时就在想,百年大学能不能延续奥运梦,为北京冬奥会做点贡献?”

走近冬奥丨“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在“冰带”的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刘芳及其团队调研了国内外体育场馆智能管控平台现状,提出了一个集能源、建筑、环境、运维、评估指标为一体的“冰丝带”平台框架,为建设具有会展和科技感的智能体育场馆平台提供了参考建议。

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是智慧的接力,是精神的传承。对于以报国为己任的百年大学来说,“两奥”留下的科技印记见证了学校的成长足迹。

从建国初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到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工程,从天安门门、故宫的修缮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从北京的城市交通、市政管理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都曾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展示智慧,挥洒汗水。

1908年,著名的“奥运会三问”被提出。一年前,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首都初级工业学校成立。

与奥运结缘,北京建筑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己任。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回答了百年前的“奥运三问”时,北京建筑大学也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参与了北京许多重大城建工程,成为全国和首都城建系统的骨干力量。

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已经开始,“百年建校”正以奋发有为的新姿态奏响新篇章,踏上石印的新台阶。

科技赋能奥运彰显“百年大学”实力

位于北京延庆的小海驼山,婀娜多姿。山坡上,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雪飞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雪游龙”国家雪车及雪橇中心的跑道蜿蜒环绕。

比赛的最后,一大块不锈钢框架,远看“盘根错节”,近看“井然有序”,被雪中灿烂的阳光照亮,折射出无数复杂的异形方块,令人叹为观止。搭建比赛临时看台支撑架的科技保障团队来自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区和张家口区都是山区和寒冷地区。由北京建筑大学牵头的“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北京冬奥会临时设施建设及运维关键技术”已成为冬奥会安保和安全运维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些看似和日常工地脚手架差不多的架子,其实都经过了‘冷锻骨头’的考验。”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张彦霞说,“施工前,需要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完成框架关键节点的试验研究和安全性能评估。”

“与索契、平昌等历届冬奥会相比,北京冬奥会的坡地地形更加复杂,临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也更大。临时设施除适应极端天气外,还应考虑大客流引起的看台振动等。以确保比赛期间场馆临时设施的结构安全。”项目负责人张爱林教授说。

走近冬奥丨“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图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比赛结束区临时看台支撑架。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郭及其研究团队赴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反复调研,为滑雪场临时摄影平台和临时看台安装了应变、位移、倾斜、加速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和评估临时设施的安全性。“系统实时采集临时设施的倾斜、震动等数据,传输到后台进行智能分析,随时保障赛事安全。”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组组临时白色厕所也通过科技赋能,充满“智慧”,为赛事提供绿色保障。

“常规临时厕所存在对持续供水依赖性强、可回收性差等突出问题,而无水冲洗厕所的卫生条件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寒冷山区环境的要求。”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说。

在李海燕的带领下,团队研发了适合高寒山地环境的装配式厕所和污水处理回用一体化系统,确保临时厕所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稳定运行,实现了高效低耗的处理回用、污染物零排放、厕所模块化组装和循环利用。"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符合绿色奥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海燕说。

“北京建筑大学把服务保障冬奥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海内外师生感情的沃土,作为检验科技硬实力的难得机遇,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未雨绸缪,顶层布局,并率先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对接需求,发挥学术人才优势,不断推动服务保障工作取得实效。”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江泽庭说。

走近冬奥丨“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截至目前,北京建筑大学承担了23项冬奥会相关研究任务,其中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受北京市地震局委托,推进以延庆赛区为重点目标的冬奥会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地震灾害场景,为平时和地震时的应急处置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早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李爱群就负责奥运多功能广播塔、国家会议中心等重要建筑的减振技术研究,以抑制强风和高密度人群引起的建筑振动,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那一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灾害。整个奥运会期间,我的心都悬着。夏季奥运会圆满结束后,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李爱群回忆道。

“从2008年到2022年,中国的土木工程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对保障北京冬奥会充满信心。”身处建筑和科研一线的“双奥运”选手李爱群,说起两届奥运会,感慨良多。“在奥运会上展示科技‘硬实力’,是对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实力的检阅,也是日新月异的国家科技进步的缩影。”

服务也是展现青春风采的“跑马场”。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的临近,三个赛区的冬奥村都准备开门迎客了。

老虎冰壶,老虎滑雪板...在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代表团接待中心,结合冰雪运动和虎年生肖的剪纸作品挂在墙上,烘托出迎接农历新年的热烈气氛。这些献给冬奥会的艺术作品由剪纸艺术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喜刚创作。

时间的渲染让赵喜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冬奥会剪纸融合了中国文化、现代设计理念和当代艺术理念,是中国传统视觉语言现代化的体现。”赵喜刚说,冬奥会遇上虎年,冰雪落在剪纸上,让大爱、美好、浪漫融为一体。

一座70厘米高的古代宫殿模型与写有“北京2022”字样的背景墙相映成趣,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致敬正在河北张家口东奥村文化中华展厅上演。

走近冬奥丨“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团队展示的王子宫殿模型。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太子城遗址位于张家口东岙村西侧,曾是金代格非刘丹的皇宫。据了解,太子城遗址是考古发掘的第一座金代宫殿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张家口东岙村关系密切,考古遗存原址受到保护。

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齐莹老师和她的团队通过3D模型推测并还原了太子城遗址的整体空格局,并将传统的木工工艺与3D打印相结合,打造出了主宫殿的实体模型。

“今天的冬奥村和晋代太子城,是一次跨越800年的相遇。还原此地当时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技术,通过冬奥会这个世界窗口讲述中国故事。”齐莹说,只通过遗址的遗址环境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建筑格局了。课题组“另辟蹊径”,从描写太子城的诗词中寻找线索,推理还原建筑面貌,研究对比同时期的建筑,反复论证推理结果,完成意向还原。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为北京冬奥会绽放光彩,北京建筑大学选拔的冬奥会志愿者在训练和演练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在赛时为这场“冰雪盛宴”贡献自己的青春。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北京建筑大学将有14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首都体育馆的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赛事,参与场馆管理、交通、人员管理、赛事服务、礼宾服务、体育交通管制(短道)、体育交通管制(花滑)、场馆交通管制、志愿者等9个一般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志愿服务。

“从‘鸟巢’一代到冰雪一代,从那时到现在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当代青年的心态更加自信,志愿者队伍更加强大,志愿服务的规模越来越高,青年报国的机会越来越多。”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北京建筑大学团委书记魏伟说。

走近冬奥丨“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北京建筑大学冬奥会志愿者为首都体育馆冬奥会测试赛提供志愿服务。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出生在黑龙江的孙在高中校园里参加了一次冰雪活动,有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参加,就有了一个“冰雪之梦”。2019年,她考上了北京建筑大学法学专业,“冰雪梦想”化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做志愿者的期待。“希望我能圆满完成我的工作,证明‘后郎’们也成长为值得你们信任的接班人。”

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即将拉开,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们即将走进奥运赛场,在另一条奥运赛道上展示百年大学的风采,展现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风采。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自信将是新时代年轻人展现给世界的一张新的闪亮名片。”江泽庭说,北京建筑大学冬奥会志愿者的产生,应有尽有,心中有数,与时俱进,是其产生的背景。优质服务和文化自信是北京建筑大学冬奥会志愿者的特质。

“助力科技、绿色、人文,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激情澎湃,就像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唱响,一起走向未来!”江泽庭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072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