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成因(张掖丹霞地貌成因)

我们都知道湖泊和海洋的沉积作用。当沉积物中铁离子含量较高时,沉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地质学上称之为红层。当海洋发生变化时,经过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地质作用,以前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我们都知道湖泊和海洋的沉积作用。当沉积物中铁离子含量较高时,沉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地质学上称之为红层。当海洋发生变化时,经过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地质作用,以前的湖底或海床变成了陆地。随着流水和风的侵蚀,原来的沉积物被切割成山峰、陡坡和悬崖。此时,铁离子含量较高的红色沉积物出露在山边或陡坡、悬崖上,形成独特的丹霞地貌,即“丹霞赤壁”。“拔顶、陡体、缓坡”是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拔顶是曾经平缓的水下沉积物的遗留物,而陡体则是水流侵蚀、平缓山麓雨水冲积和风蚀以及雪崩堆积的结果。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丹霞地貌的呈现

1928年,当时在两广地质调查院的冯景兰将形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和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地层”。1938年,中国地质学家陈正式使用“丹霞地貌”这一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对中国红层的分布和地层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类型,在各种报道中被广泛使用。1960年,曾发表专著,首次将红层地貌作为一个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总结和论述。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福建省冠豸山福建省关雎山

20世纪80年代,地质学家秦煌深入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发育机制,他的研究团队对中国21个省区的近400个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随后,各国学者也纷纷拓展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资源深度开发的需求,许多丹霞地貌景区被逐步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丹霞地貌的基础研究和旅游研究。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丹霞地貌的发展

丹霞地貌的演化始于红色盆地(古湖底或有红层的海底)的抬升。红盆出露地面后,不断受到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力侵蚀,形成沟谷。其中,水流侵蚀是丹霞地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要通过向下侵蚀和侧向侵蚀破坏红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侵蚀越来越严重,侵蚀形成的相邻空谷坡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丹霞崖。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山谷在变宽,悬崖在崩塌后退,山顶面积在缩小,原有的山体逐渐后退为“堡状残峰”或孤立的石柱。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丹霞地貌的发育阶段丹霞地貌的发展阶段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

丹霞地貌资源分布具有分布广、集中度高的特点。丹霞地貌分布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大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理子,到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到新疆乌恰县克孜勒苏河两岸,再到浙江象山岛。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的丹霞地貌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以巫山-雾灵山-雪峰山为界,南部丹霞地貌分为东南区和西南区。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浙江省江郎山浙江省江郎山

东南区丹霞地貌分布最广,地跨闽、浙、赣、湘、粤、桂等省,共计约286处,占丹霞地貌总处数的42.8%。主要集中于南岭-武夷山-仙霞岭及其弧形延伸的两侧,且单体规模大,形态类型多。西南区的丹霞地貌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马蹄状过渡带上,地跨川、贵、渝三地。其中赤水丹霞地貌面积达到1340平方千米,为县市丹霞地貌面积之最。西南区丹霞地貌总数占全国的24.3%,约162处。西北地区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甘肃东、中部,陇山周围、渭水上游和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地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黄土高原西部。本区丹霞地貌总数约181处,约占全国的27.1%。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格局中国丹霞地貌的空格局

中国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特征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特征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湖南省崀山湖南崀山

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年降水量丰富。这里有多条河流贯穿丹霞分布区。中小河流在该区丹霞地貌发育中起主导作用,往往形成典型的平顶、陡体、缓坡的丹霞地貌。流水的作用面不仅鲜红,而且非常光滑,往往发育垂直的洞穴,形成“晒石”奇观。所以东南部的丹霞地貌以林西峰林绝壁、天线、天生桥、额洞为主。而赤壁丫蛋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大型瀑布和多级瀑布。东南部以粤北丹霞山、武夷山九曲溪两岸、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最为典型。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三大集中区分布区数量特征对比三个集中区分布面积数量特征的比较

中国西南丹霞地貌特征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遵义市赤水丹霞遵义赤水丹霞

中国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附近,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地壳升降差异明显。形成的丹霞地貌比较年轻,主要以方山地貌和群山分割的峡谷地貌为特征。在峡谷两侧的陡坡上,重力崩塌非常强烈,山体容易出现近乎垂直的悬崖。因此,这一地区形成的丫蛋赤壁规模之大,在其他两个地区是罕见的。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地表径流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有利于涵养水源,一年四季瀑布众多。高原地区复杂的地形和高差以及不同岩层的差异侵蚀,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多级瀑布。该区丹霞地貌以遵义市的赤水丹霞和习水丹霞谷为代表。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中国西南与东南丹霞地貌分布图中国西南和东南丹霞地貌分布图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西南地区丹霞瀑布景观一览表中国西南丹霞瀑布景观一览

中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特征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张掖七彩丹霞张掖多彩丹霞

西北地区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表径流少,温差风化和盐风化强烈,常伴有一定的风蚀岩体。层状或片状剥落明显,表面粗糙,常形成北方特有的丹霞地貌类型,如泥乳状、窗棂状、叠层板状、波状或陡坡状。另外,北方冬春天气晴朗,一般会有沙尘落下。丹霞地貌常被沙尘覆盖,暂时失去红色调,呈现灰黄色调。只有在夏季降雨集中时,它才恢复原来的红色。该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的丹霞地貌、渭河谷地的丹霞地貌和兰州附近类似的丹霞地貌。其中渭河流域丹霞地貌的石窟、壁画、摩崖石刻较多。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位于河湟谷地,是该地区最成熟的丹霞景区之一。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中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分布图中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分布图

中国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

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纵横交错,起伏剧烈,风化壳薄,土壤养分少,生态平衡脆弱,一般不适宜工业、农业和交通用地。而典型的丹霞地貌,其特点是峭壁、山峰、森林;赤壁色彩斑斓,洞穴密布;石堡、石墙、石林、石桥,形态丰富,变化多端。或有溪流穿流而过,山清水秀相映成趣,或有瀑布逐级而下,飞舞优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因为它的美不输于喀斯特峰林,它的险堪比花岗岩山。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甘肃麦积山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丹霞地貌的自然特征也孕育和沉淀了大量的人文景观。构成赤壁丫蛋的厚厚的红砂岩,岩性结构致密均匀,硬度低,易于雕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摩崖造像和岩画,如四川乐山大佛。遍布赤壁的浅窟往往成为石窟艺术的载体,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目前,中国有22个与丹霞相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与丹霞地貌有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览与丹霞地貌相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

摘要

本文从丹霞地貌的概念及其研究发展入手,概述了丹霞地貌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分布特征、各种集中分布区的主要特征和成因,以及丹霞地貌作为旅游资源和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特点。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分为西北集中分布区、西南集中分布区和东南集中分布区。东南名山众多,各具特色,如武夷山、云台山、雁荡山、缙云仙都等。西南集中区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边缘,以赤水丹霞山、韶关丹霞山为代表的瀑布众多。西北集中分布区位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风景独特,不逊于南方,以张掖五彩丹霞、麦积山石窟为代表。如今,丹霞地貌旅游逐渐发展成熟,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让人们可以安全舒适地观赏这一独特的地貌景观,享受大自然的独特馈赠。

南多北少,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丹霞旅游目的地汇总

浙江省雁荡山浙江省雁荡山

参考

戴立奇,荣玉友,任顺忠,等.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格局空中国丹霞地貌间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1):41-52。

彭盛之。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03):203-211。

周学军。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J].山地科学杂志(2):180-186。

蒋艳玲。中国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空分布及特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0):67-68。

秦煌,陈志军,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上)[J].山地科学杂志,20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974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