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及作品(泰戈尔简介及作品新月集)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鸟》、《眼中的沙》、《四个男人》、《家庭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鸟》、《眼中的沙》、《四个男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戈拉》、《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简介及作品(泰戈尔简介及作品新月集)插图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13岁时,他就能写长诗和颂诗。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984年至1911年,他担任梵天学会秘书,并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了一所国际大学。1913年,他与《吉檀迦利》一起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下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殖民统治,相信祖国会独立解放。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作为父母最小的儿子,罗宾德拉纳特被家人称为“拉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最宠爱的孩子,但大家都没有宠坏他。小拉比先后去过加尔各答的四所学校。虽然他不喜欢所有的四所学校,但他在大哥大姐的监督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泰戈尔在文学上的成就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去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孟加拉学院。但他生性自由,厌恶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正规的学习课程。他从小就迷上了诗歌创作,从13岁开始写诗。他的诗歌充满了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感情。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他的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1878年,他按照他父亲和哥哥的愿望去了英国学习。起初,他是学法律的,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到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攻文学创作。

从1881年到1885年,他出版了一系列抒情诗、暮光之歌、晨曦之歌、绘画和歌曲,以及戏剧和小说。戏剧和小说多以史诗和历代书籍为蓝本,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下去管理祖上的佃户。在这里,他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和自然。1901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

1886年,诗集《刚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渴望心灵》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独特的风格已经初具规模。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祭祀》,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

1905年后,印度民族运动达到高潮,孟加拉国和全印度人民奋起反对孟加拉国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场运动,热情的爱国人士义愤填膺,写下了大量爱国诗篇。然而,没过多久,泰戈尔就与该运动的其他领导人发生了分歧。他不赞成所谓群众焚烧英国货、侮辱英国人的“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比如下乡发展自己的产业,消灭贫穷和愚昧等。,但有些人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因失望而退出了运动。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过着远离现实的隐居生活,沉浸在文学创作中。

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鼎盛时期。自1891年以来,他在自己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了《摩亚摩亚》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出版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想集》、《瞬间集》等5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1部微思集,1部故事诗集。《五彩集》收录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思想的最高表现。从《时刻集》开始,他开始用孟加拉语写诗。他的第二本英译诗集《园丁集》中的大部分诗歌都选自这一时期的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了个人的不幸。他的诗集《回忆》、《孩子》和《渡口》记录了他失去配偶、女儿和父亲的悲痛和悲伤。他还有两部小说《小沙》和《海难》。

1910年,小说《戈拉》出版,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一个为民族自由解放而战的战士形象。赞扬新印度教徒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自由的信心,批评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梵天会的一些人也因为教条主义、崇洋媚外而受到鞭挞。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象征性戏剧《国王》和《邮局》以及讽刺剧《顽固的堡垒》。同年,出版了孟加拉语诗集《吉坦伽利》。泰戈尔住在伦敦时,将《吉檀迦利》、《摆渡》和《奉献》中的一些诗歌翻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1915年,他遇到了甘地。他长期与印度国大党保持联系,并参加了该党的代表大会。然而,他与国大党的关系一直是若即若离。他与甘地有着真诚的个人友谊。但是,他并不认同甘地的一些做法。这两位非凡的人物并没有试图掩盖他们的意见分歧。同时,他们在道德上和社会活动中总是互相尊重和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国家感触良多。后来他从日本去了美国,做了很多关于“民族主义”的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民族主义”。1929年,在访问加拿大后,他抵达美国,在那里他被美国移民官员拘留和审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大屠杀”,英军枪杀了1000多名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生气,挺身而出,给印度总督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信,抗议并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在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仍然坚持写作,出版了戏剧《莫克多塔拉》、《夹竹桃》、《小说之争》、《最后一首诗》和一些诗歌。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小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国度,对中国人的境遇非常同情。他撰文痛斥英国殖民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使他异常兴奋和激动。他写了《俄罗斯书信》这本书赞美苏联。

泰戈尔的私人信件。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随即予以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领袖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他在那里的朋友,表达他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心和声援。

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应欧洲友人之邀,撰文痛斥德国“领导人”的不义之举。泰戈尔一直痛恨法西斯主义。但他对被压迫的弱者表示了无限的同情。尤其是对中国,他总是怀有美好的感情和希望。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居安详辞世,成千上万的市民向他致敬。

泰戈尔家族属于商人-地主阶级,一个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发了大财,成为柴明达的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当时,他们积极支持孟加拉的启蒙运动和社会改革。他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吠陀和奥义书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充满了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中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他被习俗势力祝福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人。他有十四个孩子,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就是在这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侄子中有不少学者艺术家。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953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