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诗句(春景诗句子)

作者:王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春天是一个逐渐的季节性过程。根据农历,春天分为早春、中春和晚春。早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天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的第一个月

作者:王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春景诗句(春景诗句子)插图

春天是一个逐渐的季节性过程。根据农历,春天分为早春、中春和晚春。早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天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的第一个月,特指从立春到蛰伏这段时间。它意味着植物发芽、动物繁殖和农民在田里播种的季节。仲春是农历的第二个月,因为它在春天的中间,所以叫仲春。春末是指春季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农历的三月。这个时候雨水多,花落,绿叶成荫。自《诗经》以来,每当春节来临,也就是新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开始,人们关于咏春的、表达喜悦之情的诗词就开始出现。正如刘希夷所说,“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在唐诗宋词中,同样是春日,却有着不同的风景,可谓浅浅深。

一个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春天多是明媚欢快的,对应的季节主要在早春和仲春。宋词中的春景,以晚春“送春伤春”为题,感伤之情越来越浓。从唐诗到宋词,咏春主题是一个从丰富多样到悲凉的收窄过程。

唐代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说:“诗人过年观清明,绿柳半黄。若留在林中,花如锦,出门都是看花人。”早春时节,柳树上只冒出半个黄芽,很难察觉和感知。只有捕捉到这样风景的诗人,才能算是专业人士。花开花落,游人如织,写春天是庸俗的。所以“知春”有它的顺序,感觉不一样。描写初春的诗歌最清新欢快。他张之的《刘永》:

玉妆树高,万缕青丝挂毯垂。

我不知道谁剪下了美丽的叶子,但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

“二月的春风”指出这是一个仲春的场景。仲春时节,“数春之日犹宽”,后面还有大好春光。人们感受到拥有漫长时光和前方美丽风景的喜悦。

苏轼的《惠崇春江小经》写于此时:

竹林外的两三朵桃花,水里的鸭子,它们首先注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筐里全是短芽芦苇,正是河豚要上的时候。

桃花在早春盛开。桃花、水鸭、蒌蒿、河豚,这些活跃的意象,都在竞相传递着无处不在的惊喜感。这两首诗的流行,与初春特有的清新、惊喜感密切相关。

初唐,以青春豪气,清新明快的诗风,适宜咏春。唐诗中的春色像春风一样明亮而欢乐,欢乐的气氛远远大于悲伤和孤独的表达。说起唐诗中的春色,那些闪闪发光的诗句所向披靡:张的《春江月夜》是一个美好的一尘不染的春夜:“浪行千里,春江无月色”;张九龄《山舍南溪桃花》描绘了山中桃花盛开、生意盎然的景象:“一树羡满,花开时先取东风”;王维《辋川别业》以葱郁的绿草突出桃花的瑰丽:“雨里草绿,水上桃花红”;李白的《阳春歌》,“长安日照春空,青柳带烟风”,充满了明媚的春光等等。

据统计,唐代诗人的诗作中,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韩愈等。,其中吟诵春天的,大多写的是温暖、明媚、健康、昂扬的春天。

唐诗中最好的春景是张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南朝旧乐,有民歌的重复,有宫体诗的飘逸。这一个月明花明的完美春夜,无愧于唐朝人民腔中的豪情壮烈。没有任何一首诗能以如此华丽的辞藻和细致入微的叙述写出春夜的壮美:

春江是连海平,海上满是明月。江边无月处,浪行千里。河水绕芳甸流,月色照花林。空河中霜飞不知不觉,汀上白沙看不见。天空中没有尘埃,明亮的空天空中有一轮孤月。谁在江边看到第一轮月亮,一年的开始江边月亮什么时候发光?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年年相似。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

在浩浩荡荡的河上,有灿烂的花草树木,它们的光芒与月光相映成趣。河与天之间,是春夜的茫茫寂静与清澈。清人说此诗格调婉约,“若山被云遮,境界新”(何商《酒园诗话》)。其中“生生世世生生不息,江月年年相似”的意境,既有生命的孤独与短暂所带来的揪心之痛,也有与生命的巨流融为一体的释放与超越。如此瑰丽的春夜与春景,这种“不卑不亢,易融而成”(闻一多《自赎宫诗》)的人生态度,正是盛唐的代表。赞美梁启超,“这样的话真的是诗人最空的精神境界。当我第一次全部读完的时候,很激动。然而,那个音节既不是悼念竹子的方式,也不是宣传板子的方式。它致力于和平和中音,它在摇曳。确实是300条的正脉。”(《梁启超选集》第37卷)王闿运说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孤独的曲子,却为所有人”。

唐诗中晚春,花落红的场景多作为审美对象出现。虽然有杜甫“一飞花减春,风满楼忧”的家国寄托,但持主流“万物自然沉浮”的是李白豁达的诗句。如杜牧的《叹花》:

春色已晚,以至于春花凋谢,而不是抱怨花开得太早。

风全绯红,绿叶满枝头。

秋花凋零,是绿叶满枝的喜悦,不必失望怨恨。唐诗的兴衰,更多的是向世人传递一些变化规律和人生哲学。

就词风而言,唐词中的春天也不同于宋词中的春天。唐代写的几首关于春天的词,有几首也是欢快的:“白鹭飞在磁塞山前,鳜鱼肥在桃花流水中”(张《渔歌行》),“红花胜日出火,春江绿如碧”(白居易《忆江南》)。宋人词中的春日,回荡着惜春、伤春、送春的悲叹。

晏殊作为太平宰相,已经富了50年。在他平静而又雄心勃勃的一生中,看到的春景是“春花秋草,只使人老”(清平乐)。他浣溪沙名句的灵魂——“无可奈何花落去,黯然神伤燕归”不过是一种悲伤恐惧的心情。

宋词的代表作《伤春》,还有欧阳修的《爱上一只蝴蝶》,“泪问花无言,红飞旋过秋千”;颜的《临江仙》说,“梦后阳台高锁,窗帘低。去年春恨来的时候。花开独立,雨燕齐飞”等等。如此深沉的春愁与怨念,即使有“一场春愁待酒浇”(蒋捷《一截梅》),也许也正如张喜安所说,“午后醉醒,愁未醒”。你什么时候送春春回去?"(《仙女下凡》)绝大多数都是被淘汰的。

南宋时期,伤春忧国成为词的重要题材。诗人眼中的春色,充满了残红、落花、春愁、泪眼、病酒、蹉跎等残缺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苦涩、怨恨和悲伤,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辛弃疾《祝英台晚春》问:“是他的春天带来了悲伤吗,它去了哪里?但我不懂,也就随它去了。”春天带来悲伤,却把它留在人间。春与愁成为南宋词的强联,这是咏春词最突出的特点。

辛弃疾的《摸鱼》是南宋咏春词的代表;

它能消除几次风暴,匆匆归来。惜春长恐花早开,何况红花无数。且住春,见说,天涯曹芳不归。春天是寂静的,只有勤奋,在日惹抽丝剥茧,放飞羊群。

是单词的上半部分。辛弃疾是个豪放的诗人,但这首词充满了恨意和倾慕,写出了他的心迹。几经风雨,花化成泥,春回无处。眼睛是心脏。利用春事(惜春、留春、怨春)的腐朽,写忠义爱国,像春花一样被无情地压制。用残缺的春色比喻自己人生成就的失意,委婉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伤。又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已止尘香花,夜梳头倦。是人什么都不做,却要先哭。”写春花的残枝,带来了太多的悲伤和沮丧;吴文英《风入松》“听风雨清苍穹,忧草花”说风雨悲等等。

在宋元遗民的手中,春天已经从一个欢快美好的季节,变成了离别粟和亡国之恨的寄托。“春天好,但我担心春天。”(镇山民《春情》)芳草飞花,春风绿柳,都成了哀愁的对象。刘辰翁的“寄春,春去人间无路。”(《勇士兰陵兵子送春》)送春其实就是送南宋。春天的美丽象征着对家和国家的思念。不仅人们在春末春末哀叹,遗民的春恨意识也延伸到了整个春天。早春、仲春、晚春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他们表达哀怨、仇恨、悲伤的契机。“恨”的主题虽非宋词所独有,但词在中国文学体裁中是精致的,“深幽恨”的思想离不开此。(苗岳《论词》)宋词中的春天,因其通过曲折传达各种复杂的、不可言说的思想,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唐诗中的春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它们与时代氛围和政治气候相协调。阿清诗人吴桥提出了“诗中有人”的理论:“一个人的境遇虽差,但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喜。大师的诗不是出于悲喜而写的。诗有情则人在其中。”正是因为个人的境遇,个人悲喜的参与,类似的春景才能写得如此生动,如此不同。透过唐宋诗词中那些或著名、或华丽、或含蓄深沉的诗句,我们不仅能看到春雨、月夜的春风,还能捕捉到先哲先贤们睿智而深思的心曲。大自然已经足够奇妙,诗人和诗人也有自己奇妙的想法,可以帮助美丽的风景。

光明日报(2022年05月02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9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