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的风俗)

旁白: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系教授。一年清明,一年相思。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祭祀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祭祖

旁白: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系教授。

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的风俗)插图

一年清明,一年相思。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祭祀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此外,古代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民俗,如郊游、荡秋千、插柳、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娱乐活动。

清明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祭祖和扫墓。

祭祖扫墓——自古以来就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每年清明节,每个中国家庭都要去祭拜他们的祖先。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丧魂。“这是说,在阴雨绵绵的清明节,诗人看到路上行人悼念故去的亲人,是心痛的。从春秋时期开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祖坟前,向坟墓提供酒、食物和水果,并焚烧纸钱进行崇拜。

秦汉时期,祭祖扫墓之风更盛。据《汉书》记载,颜延年大臣即使离开北京千里,也要定期回国祭奠墓地。在唐代,无论是文人还是平民,都把寒食节的扫墓视为返璞归真、追根溯源的祭祀节日。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叹》中生动地描述了祭祀的情景:“乌鸦飞上树,谁哭?旷野风吹,纸钱飞,古墓春草绿;梨花映着白杨树,这是生与死的分界点。重春哭,人归。”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从附属于寒食节上升为取代寒食节。这不仅体现在很多上坟、扫墓等仪式都在清明节举行,就连寒食、蹴鞠、荡秋千等寒食节原有的习俗和活动都是清明节所拥有的。

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这种扫墓的传统也有很多规矩。按照旧习俗,人们会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去墓地。首先,他们会向亲人的坟墓献祭食物,然后焚烧纸钱,为坟墓培育新的土壤,折一些绿色的树枝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膜拜。

扫墓是有顺序的,很多年纪大的人会很注重这个。一般是先打扫墓地或墓地,然后祭祀。因为祭祀很讲究风水和礼仪,所以顺序要尽量正确。顺序如下:修改墓地-香-肉-敬酒-祭拜-告别;拜山的最佳时间是印石,即早上5-7点。

但由于大部分墓地距离居住地较远,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通常不会这么早,但最好在下午三点前扫墓祭拜完毕;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开清明扫墓活动;墓地是老人居住的地方,严禁跨坟、供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骂人。

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其形式和内容也逐渐简化。一般人们会先修剪和清理亲人的坟墓和周围的杂草,然后供应食物和鲜花。随着遗体火化越来越普及,人们只需要去骨灰安放的地方祭祖,而不需要扫墓。

总之,清明节扫墓,表达孝心是最重要的。仪式可以结合当地习俗增减,没有禁忌。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能恰当地表达对先人先辈的怀念,并借此机会,全家人能聚在一起,举行祭奠仪式,春游踏青,一起回顾故人往事,就足够了。

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的好时候。

踏青——由于古代清明节扫墓大多是下乡,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悼念逝去的先人,往往会选择在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田园牧歌地里好好玩一玩,清明节踏青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了下来。

春游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自从上集街并入清明节后,踏青的习俗也保留了下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鸟鸣声清,生机勃勃,正是踏青的好时节。而且,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可以放松人的心情,缓解行人内心的悲伤。

郊游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祭祀春节的习俗。在隋代,郊游也是一项非常流行的民俗活动。

尤其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文人墨客春游最活跃。隋代著名画家詹子谦的《游春图》,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和人们成群游泳的景象。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郊游更加盛行。在悼念先人的同时,顺便在春光明媚的绿色原野中漫步,也算是一种排解自己悲痛和自尊的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

天性贪玩的孩子,往往不满足于清明节只踏青一次,就像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那样,“少年行异日,不必清明节行,去上思”。此时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古人利用节日到郊外踏青,告别寒冬,迎接春天。

宋代盛行踏青之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踏青》中写道:“南国的春天,风和马嘶的气味都是令人愉快的。青梅似豆柳,长日蝴蝶飞。”这一天清明节去水边春游祭拜,去消灾求福,祈求人类繁荣昌盛。明清以来,郊游的习俗一直如此。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去郊外踏青,玩耍,放风筝。尤其是清朝乾隆年间以来,很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都记载了清明节时踏青放风筝的场景。

今天,春游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郊游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这一天,青年男女聚集在郊外的水边玩耍,从而为古人提供了一个“邂逅爱情”的机会。春天,春光明媚、春心萌动的单身青年男女,在草初绽的郊区,感受着春风吹在脸上,在充满自由浪漫的旷野,畅谈彼此的爱情。

放风筝——清代诗人高定的诗中有这样的意境,“草长莺飞二月,畔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在东风里忙着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期间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风筝”。

潘荣弼,阿清人,写有《景帝岁时纪胜》,其中记载:“清明扫墓时,全城男女皆出四郊,提着箱子,车轮相向。把纸鸢线轴都拿走,等祭祀完了,不如丢在坟前。”古人也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贾青录》云:“春风自下而上,风筝因之而起。所以有句谚语,“清明时节让鹞绝。“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巫术:他们相信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的污浊空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风筝上。当风筝高飞时,他们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都被风筝带走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习俗,清明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就不一一介绍了。人们在缅怀祖先和英雄的同时,选择远离城市,远离快节奏的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春日,和亲朋好友一起拥抱大自然,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释放自己的压力,也是我们度过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制作:李方舟·张月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92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