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年(民国十年袁大头壹圆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简化汉字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汉字简化虽然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这是从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省体、俗体,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系统

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简化汉字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汉字简化虽然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这是从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省体、俗体,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系统简化的中间阶段。但是,当时的学者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汉字中已经简化的形体上,自然也就没有系统的简化方案和实现方法可供他们采用。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汉字简化的发展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民国一年(民国十年袁大头壹圆值多少钱)插图

前进方式是辩证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汉字简化过程描述为“螺旋式上升”,即当时的学者以辩证的思维,在“尝试-否定-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确立了“推行简化字,以拼音为辅”的汉字校勘理念。

这种推进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使用汉字与使用拼音文字之争。为解决字形复杂的问题,1892年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字母拼音方案问世,到191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拼音方案多达28种。1908年《简化字使用论》开始反思“简化字”之路,认为社会上流行的汉字一年半就能学会,晋唐以来就有草书。此外,1909年,陆飞魁在《通识教育中的俗字》中指出,汉字难,难实行,他认为四邻创制的“简化字”与旧字差别太大,所以主张实行俗字。到1918年,钱在《今后汉字问题》中明确反对推行拼音“简化字”,主张废除汉字,代之以世界语(Esperanto)。但是,完全抛弃汉字并不容易。因此,钱在《关于减少汉字笔画底的建议》、《汉字革命》等文章中也指出,在汉字改为字母拼音的“准备”时期,可以通过写“破字”来补救,主张寻找和记录固有的减字。1928年,陈登佐在《汉字改革的具体方针》中,否定了完全废除汉字而改用罗马拼音的做法,主张先简化社会上最常用的一些汉字。

其次,整理字体简化的结果。在保留汉字的思想下,学者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固有的省形。1930年,李从智在《简化字研究与实现方法》中整理出87组简化字对应例,这是以“字表”方式显示简化字的开端。由此看来,汉字简化已经从强调理论提升到强调实践。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35年,第一批简化字表问世,人们编纂的简化字表多达12种。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对排序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步骤、排序结果的展示方式、选体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更加广泛的研究。

第三,对推行简化字和拼音化方式的综合反思。1936年1月,民国政府停止推行简化字后,学者们集中讨论简化字是否是汉字改革的未来。有人认为拼音要彻底,有人认为简化字可行。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多渠道融合”的思想:提倡简化字,辅以拼音。

研究方法多样。

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探索汉字简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有几种方法影响深远。

一、“字体表”显示方法。学者在处理形体简化的实际成果时,往往以“字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典型代表就是《第一批简化字表》。事实上,民国时期学者编纂的汉字简化“字表”有20多种。

二是“月谱”和“编年谱”的显示方法。以杜子晋为代表的学者以《月谱》的形式总结了1926年至1933年的汉字简化情况。此外,他还编纂了1909年至1935年的简化字《编年史》。

第三,实验分析和数学计算。如在字体简化成果的整理阶段,艾、傅、许泽民、李从智等学者充分利用实验统计、数学计算、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识字教育、民众识字教育中该教哪些汉字、教多少汉字、怎么教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计算和分析。

第四,词频统计和分类。主要是指根据文字出现的频率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徐泽民的《汉字难度分析研究》,他提取的2400个常用字,按照使用频率,进一步分为最常用、次常用、常用三个等级,每类800个字。

第五,心理认知研究方法。比如艾薇在他的著作《从汉字心理研究谈简化字》中,进一步把汉字难度的研究从实验分析深化到心理认知的层面。

第六,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当时学者一方面考察汉字简化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考察世界文字简化的一般规律。例如,在《识字教学研究》中,艾周宪主张用简化字进行教学。原因之一是英语的文字也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如李在《简化字的推行与抵制》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由繁体字向简化字转变,这说明简化字既符合普通人的需要,又符合文字发展演变的自然趋势。

讨论模式是连续的。

这里所谓的“连续性”,主要是指一个学者提出一些观点、方法或整理出一些简化的结果后,其他学者往往会继续研究该课题或结果。

1909年1月,陆飞魁在《普通教育普及字》中主张使用俗字。同年2月,沈有庆对陆飞魁在《通假字使用论》中的主张提出异议。同年3月,陆飞魁在回答沈君有清《用俗字论》时,对沈有清作出了回应。比如1933年11月,林语堂在提倡俗字时,把“他字”和“俗字”区分开来,明确反对,提倡。后来,钱克顺在看了29期《提倡通俗人物》后,在一封信中驳斥了林语堂《提倡通俗人物》中的观点。例如,1935年3月,实施手书文字的起源就包括手书文字促进会收集的300个“手书文字”。同年5月,胡行知在《关于手头字》中收集了80个新的“手头字”,补充了“手头字推进会”的成果。

这个想法是前瞻性的。

即使从今天的学术角度来看,当时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些研究思路中,特别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挖掘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对简化字的理解。有人反对减少汉字的笔画,理由是汉字是“象形字”、“派生词”。对此,钱以今人汉字减少笔画为例指出:“不管古人的良苦用心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弄清楚今人的应用是否适用。”此外,在从工作效率的角度倡导简化字方面,刘公木认为,汉字的变化是按照“自然进化”的规律运行的,但有时又不得不依靠“人工”,而“人工”只能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对简化字价值的认可。在黎锦熙的文化和教育中,人们认为简体字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遵循了汉字的自然趋势,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刘公木在《从工作效率角度倡导简化字》中也指出,未来社会,简化字一定会推行;并且认为汉字不能被破坏,简化字的应用只需要等待时间。此外,艾薇在《从汉字心理研究谈简化字》中指出,如果选用的简化字符合科学原则,即使部长令没有正式颁布,也会使用。

第三,汉字简化的创新。沈有干的《汉字的未来》,在分析汉字无特殊读音、字形复杂、字多等特点的基础上,主张“三法合力”,即综合音标移动、简化字移动、基本字移动三种方法的优点,从而创造出“第四种”方法。

第四,揭示了当时汉字简化的不足。张在《整理和发扬汉字的方法》中分析了民国时期汉字简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完整可行的方案,整理过程漫长,方法零散,没有行之有效的标准,忽视了汉字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稳定性需要。其次,简化字只是减少了笔画,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拼音体系;如果不能代替繁体字,就会增加汉字的复杂程度。

综上所述,清末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所有成果,都是当时的学者经过不断的探索、争论、反思、创新而获得的。总结这一时期的相关经验、方法和失误,对现在和今后的汉字校勘和规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计划2015年重点项目“清末民国汉字简化研究信息库建设及相关研究”(ZDI125-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韩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作者:宋建伟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账号cssn_cn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92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