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属于哪个省(桂林属于哪里)

本报记者张贾冉来自广西桂林。桂林,“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让这里的每个人都流连忘返。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张拍摄。抬头看山,低头看水。桂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本报记者张贾冉来自广西桂林。

桂林属于哪个省(桂林属于哪里)插图

桂林,“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让这里的每个人都流连忘返。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张拍摄。

抬头看山,低头看水。

桂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流连忘返。然而,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战时曾有一段文学繁荣时期。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大转移,广西首府桂林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徐悲鸿、丰子恺等1000多位文化名人汇聚于此,创作了大量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当时的桂林也因此被称为‘抗日文化城’。”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温凤仪讲述了这个故事。

根植于桂林的“文化基因”从未中断,如今又被赋予了新的呈现形式。

“通过不断挖掘桂林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有利于认识和了解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政治工程。”4月21日,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桂林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从事桂林文化旅游研究的桂林市委党校教授陈说,“文化旅游有望成为桂林旅游业的‘救命稻草’,尤其是红色文化旅游。”

在桂林的规划中,拟构建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深挖桂林文化,推出一批文学精品,建设世界文化演艺之都,成为国际消费中心。

这座充满山川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讲述一个文化旅行的新故事。

“八个办公室”

春末夏初,桂林气温不冷不热,偶尔有小雨,是旅游的最佳时间。

在桂林中山北路14号,一栋白色的两层小楼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这里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董、、叶剑英等中共中央武汉代表团负责人决定在渝桂两地设立八路军办事处。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刘舒和民主友好人士熊自民的运作下,他们在原桂北路138号租了一栋名为“万象罗坊”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等人一路到达桂林,住在万象方龄。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又称“第八办事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为什么是桂林?

“广州、武汉失陷后,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大转移,作为广西首府的桂林成为通往华中、华南、西南的交通枢纽,成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要地。日军企图进入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称霸亚洲,桂林是必经之地。”冯毅说。

同时,新桂系军阀是国民党内颇具影响力的地方势力派系。他们与国民党中央政府长期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表现出抗日的热情,能够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他们已成为中共中央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据温凤仪等人考证,在那个特殊时期,周恩来曾连续三次来桂林。

1938年12月初,周恩来第一次访问桂林,主要是为了在桂林设立第八办事处和在桂林重新出版《王久日报》。到桂林后,他首先会见了新桂系军阀郭沫若白崇禧。白崇禧不仅欢迎他,还答应每月给《王久日报》200元办报经费。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到桂林的周恩来也应蒋介石的邀请举行了会谈。蒋介石的目的是希望“共产党集体加入国民党”,但周恩来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1939年1月10日,在上海创刊的《王久日报》以公开、合法的名义在桂林复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第八办公室主任李克农直接领导。

1939年2月,周恩来从重庆到桂林,主要是送叶挺到皖南新四军,解决项英与叶挺的矛盾。在桂期间,周恩来、叶挺应白崇禧之邀,出席公开活动并发表讲话,呼吁“不仅要造成今天的全面抗战,而且要为明天的决战胜利作准备”。

1939年4月,周恩来送叶挺到皖南新四军后,回渝途中经停桂林。这次他待了近半个月,主要是做新桂系的统战工作。

在广西期间,他不仅拜会了李、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人物,还会见了许多黄埔军校学员和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广泛接触了广西各界爱国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

周恩来曾经住在桂林。

其实桂林的“八处”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才两年多。

“皖南事变”后,桂林政局剧变,新桂系的“开明”程度降至冰点,驻桂林“第八办事处”被勒令停业、歇业。

在这种情况下,致电时任桂系军委办公厅主任的李,请他尽最大努力帮助八办事处撤离。

所以,即使蒋特务包围了办事处,李克农还是收到了李“克农要走了”的消息,成功逃脱;书店老板邹桃芬途经桂林去香港时,需要找一个“赞助商”买机票。李让他的侄子赞助他帮助邹桃芬顺利撤离。

“千万不要用这些知识分子的血去染自己的上衣。”李当时对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现在,在桂林的龙牧湖畔,一座中西合璧的米黄色小楼赫然耸立。这是李在桂林住过的地方,已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保单位。

李故居

文化城市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对象除了新桂系,还有进步文化人士聚集在桂林,当时称之为“抗日文化城”。

1938年底,桂林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热情的青年和文化界人士。

据《桂林日报》报道,当时桂林聚集了1000多位文化界人士,其中文化名人200多位,占全国名人的三分之一。比如文学上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艾青,戏剧上有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蔡楚生,艺术上有徐悲鸿、丰子恺,音乐上有张舒、李陵,陶行知、邹韬奋、李四光等等。

从1938年到1944年的6年间,这些文化人物在桂林开展了形式独特的抗战,创作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抗战时期来桂林的部分文化名人代表

当时应该是轰动全国,影响世界的“西南剧展”。

“这样盛大的戏剧活动自古罗马以来从未有过。中国处境极其困难,戏剧家们为捍卫文化、支持民主做出了巨大努力,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这次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聚会,回顾过去,规划未来,为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艾金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西南戏剧展”全称是第一届西南戏剧展,于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举行。来自西南八省的近千名戏剧工作者齐聚桂林,在广西省美术馆举行了这场盛大的仪式。

“‘西南剧展’最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共的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冯毅说。

1943年元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剧社和第九抗敌戏剧宣传队在长沙会师。两个单位的领导都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京支部的老同事,都是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他们在一起讨论,认为抗战以来,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很多剧队逐渐沉寂。这个时候,如果能把分散在西南及附近地区的戏剧团队聚集起来,“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这一主张得到了欧阳予倩、田汉等人的认同。后来他们联合向广西周边省份发出了举办戏剧展演的倡议,很快得到了各省大部分戏剧团队的响应。

必须有展览的场地,欧阳予倩开始主持一个新的美术馆。

这些热心于抗战事业的艺术家,用义演筹集的资金,聘请著名建筑师钱乃仁设计了广西省美术馆。它始于1943年3月,完成于1944年2月。新建的美术馆是按照戏剧表演的要求设计的,共有8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新剧院。

广西省美术馆落成的那一天,也是西南戏剧展开幕的日子。在随后的三个月里,33个团队、895名戏剧家参加了戏剧展演,演出了80个剧目和节目。

1944年11月,随着桂林的沦陷,这段文化繁荣期戛然而止。然而,那场文化盛宴从古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桂林这座城市。

以前抗日战争只是一个7万人的小城市。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底,桂林人口增至12万,1940年近20万,1942年31万。到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人口已达50多万。

近年来,一项名为“新西南戏剧展”的活动正在上演。2014年以来,位于广西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组织改编了经典剧目《秋颂》《故园》《桃花扇》以及原创优秀作品《花桥的辉煌》,形成了新西南戏剧展演的文化品牌。

徐悲鸿故居

旅游城市

建国后,曾经文化巅峰的桂林,没有意识到景观资源的价值,所以走了一条弯路。

据《桂林日报》报道,第一批工厂建于1958年的桂林。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热潮中,桂林的工业发展迅速,漓江两岸建起了许多工厂,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加。然而,环保工作被严重忽视,导致原本清澈见底的漓江变得浑浊不堪。

陈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初中毕业后,他去了农村。他直到1972年才回到城市,然后被分配到了建在漓江边上的沙河电厂。

“当时电厂废水直接排到漓江,特别是煤灰水,污染很大!”1973年初,沙河电厂投产,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是一位伟人拯救了漓江,使桂林走上了旅游发展的道路。

1973年秋,时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根据安排,特鲁多在京活动结束后访问了洛阳和桂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负责桂林火车站的陪同工作。

第二天,邓小平陪同特鲁多时,发现漓江沿岸的许多污水正在排入河中,在江面上形成许多“黑带”。楠溪江的黑水流入漓江,形成一条清澈黑色的“鸳鸯”河,造纸厂排放的污水在漓江上飘成了泡沫。

当时,邓小平向当时的桂林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在桂林有什么行业?”"有制药、纺织、橡胶、机械等工业,还有造纸厂和钢铁厂."

“桂林人喝漓江吗?”“是的。”

“漓江污染成这样,还能是天下第一吗?”

随后,邓小平实地考察了漓江污染情况,看到工业和生活污水从多处排入漓江,岸边垃圾遍地。他的表情很严肃。

回京后,邓小平亲自召集有关部委负责人,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漓江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不久后,国务院下发了“尽快恢复和保持桂林最佳景观”的决定,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漓江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把漓江治理好”。

1978年10月,邓小平再次提到桂林的污染治理,指出:“桂林漓江水污染很严重,要下决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应该关闭,‘桂林山水甲天下’。水怎么会脏?”

随后,中共中央批转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工作报告要点》将桂林列为全国20个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城市之一,要求包括漓江在内的全国主要江河湖海污染在3至5年内得到控制,8年内水质恢复良好状态,基本解决大气和水污染问题。

1979年1月,针对桂林治污进展缓慢,邓小平再次指示“要保护好风景名胜”。桂林美丽的风景被那里的一家工厂严重污染了,所以它应该被关闭。".随后,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建委《关于桂林风景区污染治理意见的报告》,并转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实施。

随后,桂林开始以壮士断腕的方式抓环保。

从1979年到1980年,桂林集中关、停、并、转、迁了造纸厂、轴厂、二电厂、钢厂、染织厂、化工厂等27家污染严重、废水废气量大的企业和车间,一时难以解决污染问题。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326万吨(3.64万吨/日),占漓江纳污能力的19.9%。

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决定是正确的。

以观光为支撑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桂林的主要产业。“十三五”期间,桂林旅游总人数从2015年的4469.9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2万人,年均增长18.03%;旅游消费总额从2015年的517.3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33.54亿元,年均增长18.98%。

其中,2016年以来,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桂林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桂林景区表演现场

新篇章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桂林的旅游业现在需要新的突破。“不能来,不能再来”这句话的背后,是桂林旅游的文化短板。

“其实只从感官上发展旅游太肤浅了。有必要赋予景观文化内涵。这种多民族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红色文化也是桂林文化的一大优势。”陈对说:

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旅游业正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桂林的红色文化旅游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以听和看为主,参与度低,难以满足游客深入体验革命场景和红色文化精神的需求。

“红色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因。处理好文化旅游发展中红色与绿色的关系,把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与绿色等文化旅游项目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和线路,促进集中分类、功能衔接、融合发展。”上述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分析。

“十四五”期间,桂林旅游业有望插上文化的“翅膀”。

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旅游发展目标,即“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度假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构建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深挖桂林文化,推出一批文学精品,打造世界文化演艺之都,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是这样策划的。

文化的新篇章,本该从文化开始就书写。

目前,位于解放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省美术馆旧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升级改造。

“本次改造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屋面渗漏、瓦片破碎、木质构件腐朽破损、墙体开裂、表面抹灰脱落、人工拆除改建等病害进行治理。,从而遏制建筑物的病害,尽可能恢复原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性能,消除建筑物安全隐患,使建筑物保持健康状态。”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

此次修缮旨在充分发挥广西省美术馆的应用价值,邀请全国艺术团体交流演出,延续“西南剧展”精神。

与此同时,由桂林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出品,李卓群编剧、执导的大型桂剧《葛炎行》已于日前正式启动创作进程。以国家级桂剧非遗传承人、梅花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家一级演员也纷纷加盟,《葛炎行》计划在广西省美术馆首演。

广西省美术馆旧址

编辑:姜晨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87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