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邮箱登陆(百度邮箱登录)

来源@视觉中国文|航空通信社,作者|图书导航去年9月,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你好,我名字的拼写是李书航,平时工作用很多邮箱。我想用我的名字的拼写注册一个

来源@视觉中国

新浪邮箱登陆(百度邮箱登录)插图

文|航空通信社,作者|图书导航

去年9月,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

“你好,我名字的拼写是李书航,平时工作用很多邮箱。我想用我的名字的拼写注册一个电子邮件帐户,但是他们都显示他们已经注册了。不发邮件要的话可以给我账号吗?谢谢大家!”

发信人名叫“李树兴”,在一家设计咨询公司工作。

这封邮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了想如何回答,最后我是这样说的:

“你好,首先我确实用邮箱,用的很多。

“其次,根据公安搜索网页,河南省有148人与我同名[1],江苏省有33人[2],杭州有10人[3],以此类推。所以我不知道我应该把我的账户给谁。让我们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

在这封邮件之前,我真的没有想过我的注册邮箱和网络ID(账户名)有多贵。

我是如何获得我的Gmail邮箱的?

作为老一辈的现有网民,虽然没有享受到买房或创业带来的红利,但有一点——我注册了很多和自己同名的网上服务。

我的新浪微博、QQ邮箱、Gmail、脸书、Twitter等id都是用拼音拼写的。这些服务无一例外都有上亿用户,我也很幸运,在它们诞生不久就注册了我的账号。

我记得最早的时候,Gmail是需要邀请注册的。我们称之为“下蛋”。照此推算,同样是通过邀请注册Gmail的我,收到这封邮件的时间应该不晚于2005年——Google不再提供官方途径让你查询注册账号的具体日期。

——想必这么早的报名日期,会让不幸撞见名字的李先生感到绝望。我提前向你道歉。

2004年愚人节,Gmail第一次向全世界喊话,但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不仅仅是因为消息发布的特殊日子,还因为Gmail当时给普通用户赠送了1GB的免费空房间——相比之下,微软Hotmail当时给免费用户的空房间只有25MB。

在谷歌高管证实Gmail不是愚人节玩笑后,网上关于Gmail邀请的讨论立刻变得火热,ebay上开始了高价拍卖,一个“鸡蛋”的价格从65美元到125美元不等[4]。(2004年的1美元相当于2018年的1.33美元,按通胀计算。[5] )

起初,只有大约1000名谷歌员工可以“下蛋”,并与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分享,他们将继续分享。直到2005年8月,不请自来的人才有机会直接通过美国的手机号码注册。

当年,雅虎、AOL、Hotmail是美国最常用的邮箱。如今,全球有超过10亿个Gmail账户(往往同时有谷歌账户)。到2014年,它已经成为60%的美国中型企业和92%的小型初创公司的电子邮件选择。[6]

其实在Gmail诞生的时候,所谓Web 2.0的概念刚刚出现,一些花哨的营销方式在当时并不存在。可以说,是Gmail让可以分享给好友的“下蛋”邀请注册成为主流。感谢现在的,这个行动有了一个新名字:裂变分享。

什么时候实名变成网名了?

小时候也给自己取过一些其他的网名。从我至今使用的一些账号中,偶尔能发现那些曾经存在的怪异网名的痕迹。但是最后我发现还是用我的拼音最好。

当初互联网并没有进入特别多的中国家庭,即使是“受宠”的大学生上网也不容易。举个例子,即使我是08年的大一学生,我也要在课堂上放一些关于地震的新闻,所以我要去街对面的网吧挂机下载。

在这个前提下,人们通常会认为你的网络身份和你的真实身份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无论你是否在网上实名注册,总会给你一种隐形的错觉。

所以当时人们的网名、头像、QQ秀等网络身份。与他们在现实中的印象大相径庭。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火星人》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人们会脸红以避免看到它。

总的来说,当时能上网的人,虽然有条件抢着注册一个实名的ID,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意识,至少用实名做网名不是一种潮流。现在人们使用的主流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再注册一个就有点晚了。

如今,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绑定重叠已经成为新的共识。这是几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全面实施的网络实名注册制度、无处不在的手机定位、基于手机号码的注册认证机制、、微博、QQ等账号一键登录带来的账号间交叉认证等等。

可以说,维持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网上“个人设定”会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也根本是徒劳的。这使得更多的人选择直接用真实姓名和拼音注册网络ID。

重叠身份后,网名对于求职、社交等的重要性。也成为了人们直接用名字作为ID的另一个诱因。

某公司创始人曾表示,看到QQ邮箱的求职者会直接拒绝看简历,因为QQ邮箱很可能会暴露曾经患有“二中病”的用户设置的“耻辱”网名,与工作环境不相称。

“你要记住,不要在我的巨无霸里放香菜,不要在路上别人的车里放小广告。我不需要你亲自处理我的行李。给我办公室送瓶装水的时候记得小心处理。”

但这种做法引起了巨大的争议[7]。此后,QQ邮箱为所有用户开放了建立@foxmail.com后缀邮箱正文双的功能,并增加了简历撰写等附加功能。

身份和现实重合,但又不完全一致。

说回你要我“交出”邮箱地址的邮件。也引发了我在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当我在多年后离世的时候,我所占据的唯一一个互联网地址是否应该从道德角度开放注册?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我的后代(如果有的话)继续续户口,那么它就永远属于我,即使我不能再使用它。

一些网络服务(如QQ)有规定,一旦长时间不登录,就要撤销账号。然而,自脸书以来,国外出现了许多用户去世后数字遗产继承的案例,因此新的国际惯例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是否发放身份证需要和死者家属达成一致,不能强制回收。[8]

要求活着的人或死去的人释放他们登记的“昵称”似乎不太现实。

强行把网络现实中不能见面的人拉在一起,与现实不谋而合,但又不完全一致。当你在网站上注册唯一ID的时候,就像是在一个拥有上亿“同学”的大“百家讲坛”里介绍自己。一个班级最多有两三个重名,我们经常用“大XX”和“小XX”来简单区分。没有大问题。但是一个网站中重复名字的数量可能会非常可怕。

然后,河南省148人,江苏省33人,杭州10人等。和我同名的,可能要注册lishuhang_2000,lishuhang123,li_shu_hang666这样的次优账号。

幸运的是,我们的身份证允许重名。如果实名和现在的网名一样,那么简单好记的名字就成了一种“特权”,大多数人恐怕只能叫“李不米丸”、“王一地一”或者“张”了。[9]

别问我,我也不知道那些单词怎么读。

[1 . he nanga . gov . cn/main pages/chaxun Zhongxin/samename query

[2

[3

[4 . geek . com/news/Gmail-invites-auctioned-on-ebay-/

[5

[6 . uwaterloo . ca/2017/05/Gmail-from-private-invitation-only-to-1-bln-users-world wide/

[7

[8

[9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号(ID: taimeiti),或下载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66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