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

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布衣起家的,是历史上开国皇帝起点最低的。他从来不承认这一点,多次声称“我对布,世界对我都不算什么!”淮攸指的是朱元璋的故乡,也就是淮西。这个名字

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布衣起家的,是历史上开国皇帝起点最低的。他从来不承认这一点,多次声称“我对布,世界对我都不算什么!”

淮攸指的是朱元璋的故乡,也就是淮西。这个名字来源于宋代的淮南西路,老朱家的老家凤阳古称李中,是淮西的一个小地方。

朱元璋在凤阳的九死一生令人难忘,但毕竟家里月色多亮啊!,老朱一直很关心自己的家乡。早在吴元年(1366年),他刚刚收复濠州,并升任濠州首府。濠州在元代是凤阳,当时只辖四郡。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为了建中都,又大笔一挥,把浩州九州十八郡的土地都划了出来。三年后,濠州改名凤阳府,地位一下子超过了淮西,成为一个行政区。

虽然凤阳都城的修建最终告吹,但故乡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东吴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留在都城凤阳,大官人的条件非常严格:必须是皇族,没有爵位和大臣才有资格。

并在凤阳设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组织,官员、胥吏1400余人,共计数万人。

凤阳在乡试后被定为江北四郡的所在地,也是诸侯的教育基地。去三藩市之前,所有的进士都要去凤阳祭奠帝陵,缅怀过去的苦难和甜蜜的思念,这已经成为一种规矩。

同时,凤阳还是宗室因犯法而被囚禁的地方。这种统治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皇室牢房里的宗族罪犯从未停止过。

在这样一套政策倾斜下,朱硬生生地把原本默默无闻的凤阳推进了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些还不够。把凤阳建成一个真正富裕的地方,让家乡人民世世代代记住他的恩情,是他的想法。

为此,朱元璋动员全国之力,大规模支援凤阳。

首先,凤阳人口不够,需要大规模移民。

由于瘟疫、天灾、战乱,元末损失了大量人口,剩下的都是穷人。凤阳更是如此,否则朱元璋也不会沦落到父母双亡,无钱下葬的地步。

据记载,洪武初年,凤阳县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余人,整个凤阳府不超过十三万人。按照人口密度,当时每平方公里只有5个活人,和今天的内蒙古草原差不多。

没有人口,什么都做不了。复兴凤阳首先是移民。

洪武时期,朱元璋用行政手段六次移民凤阳府,主要来自江南、山东、山西。数量在20-30万之间,这在明初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除了移民,还有驻军。汉武帝时期,凤阳郡驻军约6.49万人,其中家眷18.8万人。

加上驻军的加入,又有近49万人迁入,于是凤阳府人口膨胀到62万多人。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其次,大修基础设施。

想富,先修路。自古以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了方便交通,朱元璋下令开辟凤阳至南京的驿道,沿途设20个驿站,凤阳的交通大为改善。

水利是另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水利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没有坏处的。吴八年,朱元璋派康铎、俞春元两位侯爵到凤阳,亲自代他治理凤阳水利。如此重视,凤阳水利建设在大明处于领先地位。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然后是建设项目。

人口和基础设施,没有一些项目怎么对得起家乡?

老朱得了道,祖上鸡犬升天,追认了所有前代祖宗,修建了帝陵、十王四妻墓、龙兴寺等。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中都虽然停建了,但已建成的工程并没有浪费。淮西文人众多,老朱鼓励大家退休回乡养老,并为功臣拨付建府费用,所以公侯府的修建并没有停止。

在政策的引导下,一大批淮西英雄回到了家乡。一时间,凤阳设置了许多豪宅,成为富人聚集区。“风云之燕,散于数百里,在诸侯之家,相对而立,盖如云……可谓繁华”。

这样也带动了当地的消费,也带动了凤阳各行各业的发展。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在一套组合拳下,凤阳真的兴盛起来,成为一座繁华的大宅,颇有新兴城市的味道。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凤阳确实在他的政策倾斜下逐渐发展起来,和以前不一样了,老朱很高兴。

此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凤阳曾经的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从长远来看,这个政策给凤阳带来了不好的后果,但是好心变成了坏事。

我不知道,因为环境被破坏了。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移民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这些人都需要土地,都要靠天吃饭。凤阳最好的土地,不用说,当然是被勋臣们占了,当地土著也占了次中等的土地。剩下的自然是选择没人要的劣质地,新凤阳人只能在这些地里找吃的。

据记载,这些土地是“丘丘皆真,土石皆错,无溪无谷,无山无林。”

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开荒,而开荒又不得不破坏环境。因此,山丘被夷平,森林被砍伐,湖泊被掩埋,土地被开垦。

表面上大家都是开荒,自己动手吃饭,和天斗很有乐趣,但这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

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大量木材,山林被进一步砍伐,青山绿水寸草不生。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主要危害是水土流失,使淮河流域蓄泄水量不合适,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自循环。

此外,为了保护位于洪泽湖畔的明代先民祖坟,治理淮河灾害的策略是先祖坟,再水运,最后民生。这种治水的策略改变了附近的河流,水流极其混乱。

在明初,这些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明朝中后期,大自然开始报复,旱涝灾害越来越多。仅从1589年到1621年的近30年间,凤阳地区就发生了6次较大的水旱灾害,共同的灾害是“凤阳十年九荒,非旱即雨”。

到了明朝末年,灾情更加严重,凤阳成了有名的重灾区。“十余载,无岁无灾无灾无重损”,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元朝末年。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朱元璋迁入了大量移民,但他不敢保证这些人会一直定居下来。饥荒愈演愈烈,移民的后代开始逃亡,凤阳的人口又开始外流,往往以万计。以凤阳县为例。万历六年,凤阳只有13894人。

就算人口减少了,剩下的人很多也维持不了。在灾难年,他们经常拖家带口外出乞讨,不小心放火烧了民间表演艺术凤阳花鼓。

有时人们有诗来描述:

前年,寿州没下雨。今年在泗州的河口,我唱秧歌,年景不好,但我租地种田。像燕子一样从南到北旅行,好可怜,好辛苦!

凤阳的农业经济崩溃了。在朱元璋的政策支持下,凤阳的耕地达到了40万公顷的最高峰,不到150年就减少了1502公顷,耕地回落到6.12万多公顷。耕地荒芜,无法回到原来的环境——“丰淮地广人稀,人淹半逃,两千里荒”。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是著名水稻产区的淮北,土质越来越差,已经不适合种植水稻了。清代地方志中记载为“不宜水稻生产”,小麦取代水稻成为主要作物。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持续影响到近代,是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朱元璋一开始是善良的,但没想到会给家乡带来生态灾难,造成这样的后果,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59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