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 30字)

“子孙后代的官员,凡犯有糟蹋和虐待行为的,不得归还其家属;死后不允许葬在大墓里。不是出自我的野心,不是我的后代。”这句话是北宋名臣包拯的遗言。要告诫后人,做官就

中华优秀家风故事|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子孙后代的官员,凡犯有糟蹋和虐待行为的,不得归还其家属;死后不允许葬在大墓里。不是出自我的野心,不是我的后代。”

这句话是北宋名臣包拯的遗言。要告诫后人,做官就要廉洁自律。违法者一出生就应该被逐出家门,死后也不应该葬在家族墓地。如果后人不遵循这个言传身教,那么包拯之后就不是我了!

相比那些篇幅相当长的家训,包拯的家训短小精悍,只讨论一点——廉洁。

为什么在后来的传说中被神化为“包青天”的包拯,只留下这样的家训?和他经手的贪腐案件有关吗?还是家族传统使然?

每个人都喝醉了,而我很清醒

包拯出生那一年,辽军大举侵华。当时,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刚刚去世,他的继任者宋真宗并不熟悉情况。辽军趁机入侵,骑兵长驱直入。北方的宋军大部分不得不退守城市,任其铁蹄蹂躏大地。

辽军的战线曾经深入到山东济南,离包拯的故乡泸州也不算太远。如果继续下去,包拯可能早年就死于战乱,也可能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幸运的是,这场战争结束了。包拯五岁时,宋辽结盟唐元,此后百年太平。包拯遇到了和平时代。

虽然单源结盟的本质是出钱让人消灾,但对于大宋王朝来说,这种方式多少有些屈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宋辽的老百姓确实躲过了战争的灾难。

太平时代和战时时代有太多的不同。“宁做一条和平的狗,不做一个麻烦的人。”当然,总的来说,和平远比战争好。经济繁荣,文化繁荣,都是和平年代才能发生的事情。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如果封建王朝的太平日子太久,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社会风气会逐渐变得奢侈浪费,官员的腐败指数也会明显上升。尤其是北宋的官员,贪图享乐,高薪厚禄,很快就成了各地的贪官。

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包拯,可以说从小就接触到了繁华,也看到了繁华之下的龌龊。

包拯的家世还算显赫。他的祖上虽然没有明显的仕途经历,但是他很有钱,他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地主。到了父亲的包灵仪,就开始出入朝廷,做过很多职位,包括敏感的钱、财等事务。做官相当清廉,以至于出身于大户人家的包拯并非天生骄傲,而是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大小便都有明确的善恶判断。

包拯的导师也很好,四书五经方面的训练已经开始了。所以才华出众的包拯,29岁考中进士,依然名列前茅。仕途的第一个官位是一个几乎相当于六级的县令,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前途不可估量。然而,包拯却因为“父母在,就要好好旅行”的古训,暂时放弃了这个美好的未来,回去侍奉病重的父母。也可以看出,包拯根本不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

这一停就是十年。七年后父母过世,包拯孝顺三年。之后,他再次步入仕途。

中华优秀家风故事|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在这十年间,看似远离仕途的包拯一直在思考以后如何做官,并写了一首诗来学习他思考的结果。其中有一句话叫“不要给别人留下任何耻辱”,意思是做官不能留下让后人蒙羞的恶名。这是一种开放家庭的精神。

包拯做官快二十六年了,在地方和中央都干过。曾经,他干得很出色,达到副总理级别。虽然在后世的各种传说中,他化身为能解决各种疑难案件的侦探,但在历史上,破案其实并不是包拯的主要工作,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类似于魏徵的谏官而存在的。

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仁宗,他对国家的统治也不算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他死后的一长串谥号可以看出,仁宗的体、天、法、道都是极有效的,文圣皇帝,吴瑞哲,肖明,都是贤德之神——都是好话。历史上他在位的时间也被称为“仁宗圣旨”。那真是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甚至有记载说,太平明军的威望让辽国皇帝非常佩服他。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辽国皇帝痛哭流涕,不仅在遥远的北方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还下令辽国皇帝的后代都要拜宋帝为祖...

但事实上,在这位君主统治时期,北宋的官员腐败极其严重。最严重的问题是,他根本解决不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甚至干脆放任不管——随你怎么想,反正那是盛世,不缺钱让你贪。

盛世繁华能满足天下贪官的胃口吗?宋仁宗可能认为没有问题,但有一个人认为有问题。这个人就是包拯。

在包拯做监督工作时,他多次就一些腐败问题向宋仁宗提出建议甚至批评,有时批评力度之大,甚至到了“造反长林”的地步。当时如果有一个叫王魁的贪官,所到之处,不仅勒索钱财,还用残酷的手段对待造反的人,甚至挑起武装暴动。王魁一被转移,当地百姓纷纷装饰,欢呼赶走了瘟神。对此,上级不仅没有查处,反而让王魁连连高升,甚至还给他兼任了多个重要官职。

王魁显然是在面对某个人。早前有人举报过他,但都不了了之。后来,那些“见多识广”的人也向宋仁宗学习,随它去了。包拯对这个土匪般的官员发起了连续七次的指控。之所以这么多次,就因为那个王魁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本事,找了一个什么样的神秘背景,每次被人指责之后,宋仁宗都是一句玩笑话。真是忽悠过去了,只是草草的撤了两个岗位,但很快他又加了更多的岗位。

按照北宋官场的规矩,包拯这样一个明显有关系的官员,你是不应该继续纠缠的。但在包拯看来,就是因为你是这么有关系的贪官,我才要告你。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下去。包拯应该被劝阻吗?不会吧。

包拯之所以留下那样的家训,是因为他对清廉的重视,让他不会因为皇帝的昏庸而闭口不言,对清廉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义务。此后,他本性不改,多次“挑战”宋仁宗,有时甚至争论到君主和臣民满脸通红,口水喷得满脸都是。

在监察工作之外,那些贪官污吏,权贵们,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全都心烦意乱。包拯一生清廉节俭,两袖清风,所有的贿赂和馈赠都不管用。同事们的那些“赚钱方式”让他们深恶痛绝。要知道,当时官员腐败如此严重,以至于一些压榨百姓的事情,在实践中竟然是公开的制度。例如,名为“科配”的杂税意味着地方官员可以在征收常规税收时随意增加额外税收,并将其流入自己的口袋。包拯不接受这种为民之膏,更不会容忍那些贪官污吏。在成功说服宋仁宗取消几个地区的税收和杂税后,他接着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所有此类腐败项目,这在朝野引起了震动,所有腐败官员都咬牙切齿。

这位清正严明的官员被任命为首都总督时,用雷厉风行的措施给那些邪恶的达官贵人上了一课。皇帝面前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开封就是如此。这些人喜欢附庸风雅,于是在城内的河流上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在这里嬉戏打闹,吟诗作赋。结果,这条河被堵住了。下大雨的时候,河水会形成洪水,危害很大。

这些违章建筑因其主人身份高贵,被历任首都市长“见多识广”。等到“不识趣”的包拯来了,立马拿下来一个干净的。知道这是一个连皇帝都敢批的难数字,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就想“依法办事”,拿出地契说是朝廷批准的。不拿出来也没关系。只要一拿出来,包拯就会识破真伪,然后直接告到皇帝那里。闹事者吓得赶紧跑到宫里求饶。

作为一个官员,他的北宋官场如此腐败,难怪他在家训中严厉告诫子孙不可触犯清廉二字。他担心自己的后代在这种环境下成为贪官!

名垂千古。

包拯有两个儿子,但大儿子包坚早逝,接班人是二儿子包坚。

宝寿是包拯的老儿子。包拯死时,包寿才五岁。虽然家里人不多,但是鲍家是比较大的。按照当时的习俗,给包拯收养一两个孩子不成问题,但事实是包拯死后葬礼很穷,也没有亲戚朋友来帮忙的记录。这些包拯的亲戚,曾经以包拯的名义在家乡作恶,却被包拯严惩。看来包拯的家训不仅没有被这些人接受,连最起码的亲人亲情都没有保留。真可惜。

但是包拯有个好媳妇。包拯的媳妇是崔氏家族。她的丈夫包拯的长子早逝后,她并不缺乏再婚的条件和机会。但她似乎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孤独终老,自愿留在包家,把年轻的妻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把她养大,悉心教导她不要忘记父亲的教诲。

然而,宝寿并没有一个饥寒交迫的童年。当宋仁宗前来吊唁这位老臣时,他发现尽管他身居高位,却是如此贫穷,留下了孤儿寡母,这使他更加可怜。他自怜自艾的时候,赏赐了很多财物,甚至让自己的小老婆享受哥哥的官职。

中华优秀家风故事|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与同龄人相比,自小不经考试就能做官的包子,可以算是“官二代”,但他不会像当时很多腐败的“官二代”那样成长,因为照顾他的嫂子一直在用父亲的精神,尤其是父亲的家训来训诫和引导他。

北宋时,取才、重科举的官员,如保寿等,都是直接承袭,但不被朝廷重视。他们只是经济上和名誉上的特殊待遇。但是包书得到了他父亲的朋友、宰相文彦博的帮助。文彦博,四朝之后为官近50年的朝廷高官,有着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广泛的人脉。尤其是他性情谦和,待人接物有圣人风范,给包书提了很多建议。他是他的好老师之一。但成年后做了地方官的宝寿,真正步入仕途时,并没有让人失望。一上任就表现出一种干净庄重的包风范,既不摆出“官二代”的架子,也不逢迎人。在做出一些成绩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

在很多人的推荐下,保寿被调到朝廷做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又被释放了,而且他做出了很多成绩。微风一来,大家都称赞这是“名臣之后”!不幸的是,这个和父亲长得还挺像的好儿子,在47岁那年,还在去岗位的路上,就匆匆去世了。钱里除了文书和朝廷指定的一些账本,只有40多枚铜钱!

当时北宋的官员普遍腐败,史称“清官十一,贪官十九”,即十官九贪。即使是一个小县的县令,也需要七八艘满载金银财宝的船才能移动。掌管国家钱粮事务的包拯,生前只带了那么一点铜钱。

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死后没能葬在父亲身边。他没有违反家训!正是因为他严格遵循,甚至发扬了包拯的家训,才穷到他死后家里没钱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安葬!直到他们的儿孙长大后,才凑钱把父亲葬回老家。

中华优秀家风故事|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包拯的孙子包永年,也是深得家训精神的好传人。这个后代虽然没做什么大官,都是县处级左右,但他清廉的名声却是广为人知。由于它对当地人民有许多好处,当他被转移时,人民自发地起来为他送行,抓住他的车马,与他依依不舍。这种古人送别好官的经典一幕会发生在他身上,只是因为老百姓都觉得这个人真的配做包拯的接班人:“包公之后,我相信还有一些好孙子!”唉,这个包家后人走得挺早,四十多岁就死了。否则凭他的才华和清廉,早就在北宋政坛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

包永年死时也是一贫如洗,史称“不缺”。他的葬礼是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才被埋葬的。从此,包的后代世世代代为官,一代又一代清廉。他们一直牢记老祖宗的教诲,腐败二字不能在这个家里生根发芽。今天,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包拯也从一个负责监督的官员演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正义代表。

(授权内容摘自《中国优秀家风故事》,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年出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398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