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是多少,超过多少为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淋巴,取而代之的是脑脊液(CSF)。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它含有多种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

脑脊液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淋巴,取而代之的是脑脊液(CSF)。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

它含有多种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质和少量不同浓度的淋巴细胞。其pH值为7.4,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转运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的作用。

成人脑脊液平均量约为150ml。处于连续生产、循环、回流的平衡状态。

生成站点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循环路径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然后,脑脊液沿着这个间隙流向大脑后部的蛛网膜下腔,通过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回流到血液中。

即左右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连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然后流入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1]

功能

1.保护大脑和脊髓免受外界振动损伤;

2.调节颅内压;

3.参与大脑和脊髓的新陈代谢;

4.保持正常的酸碱度。

参考数据

[1]白淑玲,应大军。系统解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13-414

脑脊液:脑脊液(CSF)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比重1.005,总量130 ~ 150 ml。日均产量524ml。脑脊液包围并支撑着整个大脑和脊髓,有效地将大脑的重量效应降低到1/6,对创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在清除代谢物和炎性渗出物方面起着身体其他部位淋巴的作用。

中文名

脑脊髓液

外国名字

脑脊液

应用学科

医学科学

适用范围

诊断

适用范围

心脏和大脑

摘要

脑脊液产生于侧脑室脉络丛,大部分是血浆的超滤液,但也有脉络丛主动分泌的成分。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之间存在机械性和渗透性屏障,分别称为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

它由大脑中特殊的血管产生,并由特殊的静脉分支重吸收。它在抑制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发挥作用。正常成年人有130ml的清澈脑脊液;为了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经常要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是颅腔固有内容之一。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CSF的分泌压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压与ICP的差值。脑脊液的吸收主要通过蛛网膜颗粒,以一定的流速单向进入静脉窦。吸收率取决于ICP和静脉压之间的压差。分泌和吸收处于相对平衡,可见ICP是调节平衡的关键。

生产

脑脊液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中,脑脊液产生速率为0.3ml/min,每日分泌432ml。侧脑室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底部和第三、四脑室顶部。其结构为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类似微绒毛。这种微绒毛就像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能产生脑脊液。

脑脊髓液

如果脑脊液产生过量,或循环通路受阻,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传播

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的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通过脑室流入第三脑室,再通过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集于第四脑室,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和脊髓。最后脑脊液会通过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到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反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大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鼻漏

功能

脑脊液的作用:脑脊液不断产生、吸收并回流到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淋巴液的作用。它为脑细胞提供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它可以缓冲大脑和脊髓的压力,保护和支撑大脑和脊髓。

性格;角色;字母

外部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由于胆红素)、陈旧性出血或蛋白质含量高的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呈红色或血性,必须与意外穿刺引起的出血相区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一致,离心后上清液呈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边缘皱缩或破碎,创伤性出血则相反。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直立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如结核性脑膜炎有漏斗状蛛网状膜从液面倒挂至试管底部等。在薄膜状沉积物中发现的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比重:1.005-1.009。

支票

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 /L以下(早产儿和新生儿在0.03×109 /L以内),但多核白细胞9不应超过5个,以中小淋巴细胞为主。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增加。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多核或单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种脑瘤,尤其是脑膜、脑室附近或恶性的脑瘤,白细胞也有升高。

通过使用脑脊液细胞专用离心沉淀器,可以对浓缩在载玻片上的细胞进行多种方式的染色,详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例如,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病;含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表明脑脊液中有陈旧性出血。此外,还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研究细胞的免疫功能。

生物化学

蛋白

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蛛网膜下腔150-400mg/L,新生儿1g/L,早产儿2g/L。蛋白质的增加与细胞的增加同时发生,可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被称为“蛋白质-细胞分离”,它只是蛋白质增加,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高。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及铅、汞等金属中毒。

正常含量为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1/2-2/3。糖含量的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瘤等。,这是由于糖的糖酵解加快。含糖量增加可见于血糖含量增加(所以要同时检查血糖含量)、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窝及ⅲ脑室肿瘤及高热等。,这些都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

以氯化物处理

正常含量为7.2-7.5g/L,高于血氯含量5.7-6.2g/L,在细菌性(尤其是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血氯含量降低(如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时降低,血氯含量升高(如尿毒症、脱水)时升高。

检查方法

细菌学检查

对于神经系统的细菌感染是必须的,包括细菌和霉菌的涂片和培养。必要时需要动物接种,找出致病菌,供临床用药参考。

免疫学检查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前者对囊虫病、肺吸虫病、钩端螺旋体和病毒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后者包括IgG、IgA、IgM、IgD、IgE等免疫球蛋白,其中IgG浓度最高,但IgM不易检出。如果IgG升高,检测到IgM,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疾病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电泳检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的电泳图谱与血清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和γ球蛋白等。因电泳方法不同,含量差异较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时,前白蛋白的比例降低甚至消失。白蛋白来源于血清,分子量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当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增加时,白蛋白也增加。α,α2球蛋白的升高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萎缩性和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患者的γ-球蛋白增加,总蛋白含量正常。当两者同时升高时,见于脑实质的慢性炎症和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有关。寡克隆指的是γ球蛋白区的一个不连续区,一般在外周血中看不到。是神经系统可以合成IgG的标志。在95%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早于IgG的升高而发生,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酶学检查

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脑脊液中酶的浓度低于血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被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使脑脊液中的酶量增加,不受总蛋白含量、糖含量和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受损程度有关。常用的有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己糖异构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中高于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也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溶菌酶的变化与蛋白质、糖、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密切相关。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脑膜炎溶菌酶含量不同,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此,鉴别和判断脑膜炎的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金相试验

细胞计数和分类:脑脊液中没有红细胞,只有少量白细胞(淋巴细胞)。

正常值:成人:(0-5) × 106/L。

儿童:(0-15) × 106/L。

临床意义:

脑:细胞数可达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淋巴结:细胞数< 50× 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同时存在。

脑部疾病:细胞数数十× 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膜白血病:未成熟细胞。

压力测定

初始压力

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成人侧卧位为0.78-1.96 kPa(80-200毫米H2O),婴幼儿为0.39-0.98 kPa(40-100毫米H2O),新生儿为0.098-0.14 kPa (10-14毫米H2O)。

观察初始压力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是否有呼吸性搏动(0.098-0.197 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冲性搏动(0.02-0.039 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伴有呼吸)。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枕骨大孔疝,要慎重。

压力功率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增加的压力传递到腰椎穿刺针连接的压力玻璃管,可使液面明显上升,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椎管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缓慢甚至衰竭。准确测量时,将血压计气囊绕在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 Hg),按压30秒,然后放松30秒,期间每隔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标绘。颅内压增高或怀疑颅内肿瘤、出血者禁止前往。

结果:无梗阻时,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脑脊液压力应迅速升至最高点,撤压后15秒左右可迅速降至初始压力水平。或者当加压到8千帕(60毫米汞柱)时,它可以上升到超过4.9千帕(500毫米H2O)。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缓慢,或上升后不能降至初始压力水平;完全梗阻时,颈部加压后测压管内脑脊液压力不升高或升高很少。

(2)腹压试验(Stookey test):用拳头按压患者的上腹部或屏气,使下腔静脉和下胸段以下的硬膜外静脉充血,使以上水平以下的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可以知道下胸段和腰骶区的脊髓蛛网膜下腔、腰椎穿刺针和测压计是否有阻塞。压力正常上升时,约为初始压力的2倍,压缩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始压力水平。如果压力上升缓慢或不上升,则为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有蛛网膜下腔梗阻。腰针穿刺和测压管不通畅可呈阳性,要引起重视。

(3)双针穿刺试验:在疑似椎管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腰椎5-骶1处同时穿刺,利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梗阻平面上下部位脑脊液压力的差异。能大致测出腰椎2-5之间是否有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托贝-艾耶尔试验):一侧颈静脉受压时脑脊液压力增加,而另一侧颈静脉压力不变,称为阳性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提示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

终压

脑脊液排出后测得的压力低于原压力的1/2时,常出现异常。正常人排出2-3毫升液体后脑压下降一般不超过0.098-0.197千帕(10-20毫米水柱)或保持不变。如果引流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则应考虑椎管或枕骨大孔内有不同程度梗阻的位置越低,这种现象越明显。当完全阻塞时,最终压力有时会降至零。如果释放几毫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始压力水平,说明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到病床边提供医疗服务

标准值

1.颜色检查:无色水样液体。

2.透明度检查:清晰透明。

3.细胞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 × 106/L

4.蛋白质定性试验:阴性。

5.半定量葡萄糖试验:1-5管或2-5管为阳性。

6.细菌和寄生虫检查:阴性。

7.细胞分类(DC):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尔;其他单元格:无。

8.蛋白质定量: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l;池穿刺:0.10-0.25克/升

9.蛋白质电泳:前白蛋白:0.03-0.07;白蛋白:0.51-0.63;α球蛋白:0.06-0.08;α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14-0.19;丙种球蛋白:0.06-0.10。

10.葡萄糖定量: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 mmol/L;婴儿:3.9-5.0毫摩尔/升..

1.氯化物的测定:成人为120-132 mmol/L;儿童:111-123 mmol/l;宝贝:110-122毫摩尔/升..

12.脑脊液酶法测定: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乳酸脱氢酶;血清酶活性的1/10左右;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13.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0-40mg/l;IgA:0-6毫克/升;IgM:0-13mg/L;IgE:非常少量

颜色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比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变红后变无色,这就是穿刺伤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和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度黄疸;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略带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脑膜炎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

5.棕色或黑色: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等。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透明度

1.微混:常见于日本脑炎、脊髓灰质炎和脑脓肿(未破裂)。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血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

1.细胞数明显增加(>: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升高(< 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定性的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上图):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脑炎、日本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等。

细菌和寄生虫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例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引起。病程缓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分枝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引起。

2.如果脑脊液中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病卵,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

细胞分类

1.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晚期日本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出血和多发性神经炎。

3.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见: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炎、脑出血、脑脓肿和结核性脑膜炎。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和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蛋白质定量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的蛋白质含量在刺激症状期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的蛋白质含量为0.5-3.0克/升..

2.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脊髓肿瘤,蛋白质含量可达1.0g/L以上;

3.脑脊液蛋白如tau蛋白、aβ42可升至0.25-0.8g/L用于脑软化症、肿瘤、退行性疾病。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也有所增加。

蛋白质电泳

1.前白蛋白升高:常见于舞蹈病、帕金森病、手足蠕动等。前白蛋白减少在脑膜炎中很常见。

2.白蛋白升高: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损伤急性期白蛋白减少。

3.α1-球蛋白增多:常见于脑膜炎、脑型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多: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神经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升高:常见于一些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丙种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胶质瘤、严重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脑感染、末梢神经炎等。

葡萄糖定量

1.脑脊液葡萄糖升高:常见于饱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急性脑干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肿瘤、低血糖等。

决定

氯化物测定

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2.减少: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明显变化。

酶学测定

1.ALT、AST活性升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升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脱髓鞘疾病等脑组织坏死。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和脑肿瘤。

免疫球蛋白测定

1.IgG升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舞蹈病和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升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4.IgE升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其他测量

1.压力增高可见于:(1)脑内各种炎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日本脑炎、脊髓灰质炎。(2)颅内非炎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局部头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4)其他因素:咳嗽、打喷嚏、腹部按压、哭闹、深呼吸等。

2.压力降低可见于:(1)脑脊液循环梗阻:枕部梗阻,脊髓受压,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2)脑脊液漏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时间内反复脑脊液引流,持续脑室引流。(3)脑脊液分泌减少。(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内压综合征)。(5)穿刺针未完全进入椎管。

3.pH和气体张力的测定:【正常参考值】pH:7.28-7.32;HCO 3-:22 mmol/L;PO2:5.3-5.9 kpa;二氧化碳分压:5.9-6.7千帕.

【临床意义】:

(1)、流脑、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降低。

(2)急性脑梗死时,脑脊液pH值和PO2降低,乳酸升高,有助于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4.色氨酸试验:【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脑脊液,且此项检查呈阳性者,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5.乳酸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0-2.8 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升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死、脑死亡等。

6.谷氨酰胺的测定:[正常参考值] 0.41-1.61 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谷氨酰胺升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昏迷期可高达3.4mmol/L。在出血性脑膜炎患者中略有增加。

《解剖学》脑脊液及脑脊液循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21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