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适合开什么厂(在农村办个什么小厂最实际)

麻花庄村民在制作麻花。毕京津 宋 明摄影报道麻花庄的村民在做麻花。京津宋明摄影报道俯瞰扭曲村。京津宋明摄影报道乡村振兴和产业繁荣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

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河南省民权县麻花庄——小麻花做成致富大产业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河南省民权县麻花庄——小麻花做成致富大产业

麻花庄村民在制作麻花。毕京津 宋 明摄影报道麻花庄的村民在做麻花。京津宋明摄影报道

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河南省民权县麻花庄——小麻花做成致富大产业俯瞰扭曲村。京津宋明摄影报道

乡村振兴和产业繁荣是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河南省民权县麻花庄村,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花麻花不仅是村民喜闻乐见的特色美食,也是促进当地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小小的麻花是如何承载村民的致富愿景的?小作坊如何变成大产业脱贫致富?近日,记者走进马花庄村,探寻当地龙头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编辑

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空气很清新。麻花庄贫困户徐美丽一大早就出门来到村东头的瑞威麻花厂,开始了一天的“拧巴”。

七个工人,一口煎锅,是麻花厂的一条生产线。

“油烧起来了,我们走吧!”工头一声令下,许美丽熟练地拿起一块切好的面片,压、揉、卷。一瞬间,一个“扭”就成了一个形状。然后把“麻花”放在传送带上,倒进油锅里。不一会儿,色香味俱全的成品麻花出锅了。

马华庄村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这里的麻花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村里的麻花又脆又香又脆,当地的麻花制作工艺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花一度是麻花庄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还没有温饱的时候,麻花匠是村里第一批吃白面的,其中诞生了当地最早的万元户。这些吸引了马华庄几十户人家来炒马华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村里的麻花始终止步于家庭作坊。而马华庄只是一个不知名的贫困村。

变化是从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开始的。

清空你的思绪-

有技巧有基础,发现问题找方法。

马华庄原名五里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村子曾经很穷。

“全村1812人,耕地只有1871亩,人均一亩多一点。在土里勉强够吃,家里开销再大一点就会陷入贫困。2017年,全村贫困户252户,贫困发生率高达13.9%。出去打工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出不去,就赚不到钱。”回忆起刚来驻村时的情况,河南省司法厅到五里河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杨永峰说:“平原地区资源不多,连山货都没卖出去。发展工业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

可以发展哪些产业?

“村里没有工业,也没有集体经济。”老支书说。

“有什么特产吗?”

老支书没有回答,就带着杨永峰去村里几个作坊买了些麻花。“试试看。我村的麻花都快300年了,味道还行!”

杨永峰咬了一口,松脆可口。“这个麻花不错!”

漂亮的扭转!杨永峰带着他的老支书到郑州、开封等地,到超市、企业、工地、学校、饭店找熟人四处推销。吃过的人都说好。

“这么好的产业,为什么不发展壮大?”杨永峰问。

“谁说没有发展了?村里有几家麻花厂和作坊!”老支书说。

跟着老支书到工厂、车间后,杨永峰高兴了。所谓作坊,就是一个房间里的煎锅,所谓工厂,其实就是一个作坊,只不过多了几口锅,少了几个人。“当时我跑遍了村里的麻花厂和作坊。基本上都是脏乱差,安全隐患多,产品标准不一致,包装差,没有品牌。”杨永峰回忆道。

根据民权县的记载,五里河村的麻花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由该村张家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十代,数百年来一直保持其酥、香、脆的口感。“村里不姓张。看到能赚钱,就支起煎锅煎。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差,但到目前为止,做得不多。”老支书说。

做的不多,杨永峰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但一时想不出原因。

村里的一次麻花拍卖让他抓住了线索。2018年春节刚过,一家大型超市来村里买麻花。买家一进村,村里麻花厂和作坊的人就围了上来,各家都抢着降价,以求多卖。最后超市超低价买了一车麻花。村民算账,有的不赚钱,有的亏。

经过一番调研,杨永峰想通了五里河麻花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村里每个麻花味道都不一样,没有品牌,包装也不好。只能和降价比,结果谁也赚不到钱。没有积累,谁也做不了多少。”杨永峰说,不仅销售,用工和材料都有问题。“可以说,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是村里麻花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准确的政策-

村委会带头共同努力,最好是互相牵着手。

2018年3月,乍暖还寒,一场与五里河麻花发展相关的“产业发展大会”在五里河村部召开。杨永峰主持,老支书坐在镇上。8个麻花厂,5个车间的人聚在一起。

“我们村的人再也不能互相拆台,恶性竞争了。村里的乡亲们也传承着老张家制作麻花的技艺。他们为什么不能团结起来?”杨永峰为人坦诚。

“嘿,联合?”

“用什么组合?”

“结盟有什么好处?”

各种问题蜂拥而至。

“为什么要联合?我们村麻花味道不错,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碎片化,恶性竞争。如果我们联合起来,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规格,统一销售,利润就上去了,我们都赚钱!”杨永峰说。

村民李站了起来:“物价涨了,赚钱就好;卖不出去,怎么样?”

村民张国栋也站了出来:“我们厂的麻花质量好,不要跟他们讲价!”

村民张国强说:“我就是想挣点钱养家。小麻花能有多大?不要只想把它做大。”

…………

788,大家发表了一堆评论。综上所述,统一价格后我怕卖不出去,统一价格后我怕吃亏。杨永峰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提高质量,我们村的麻花产业一定会做大。如果怕卖不出去,我先包销3万盒;如果你害怕失去,那就考虑一下。你自己能做什么?卖麻花的谁没生气过!团结起来,有规模,就有议价能力!”

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大家终于同意团结起来。

马上成立了村麻花质量监督委员会。村民张瑞存70多岁。他做了40多年的麻花,有自己的麻花厂。他是村里少数几个从一开始就支持联盟的人之一。“我家老头子炒了几十年的麻花,明明一个人打不过,自相残杀就更惨了!”由于他在这一行的丰富经验,他和其他六个人被选进了麻花质量监督委员会。

每个星期,张瑞存和其他成员会分别去各个麻花厂和车间进行抽查。不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将要求其当场整改,否则,村里的统一订单不予发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村麻花生产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部取得了食品生产卫生许可证。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接单,统一销售,批发价定为12.5元一斤每箱28元,比过去翻了一倍,利润增加不少。

效果立竿见影。从“产业发展大会”结束到2019年春节,五里河麻花销售额达到700多万元,净利润100多万元。大部分麻花厂和作坊的利润翻了一番,村集体也赚了20多万。

许美丽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家有两亩地。之前父亲在外打拼,挣的钱不够孩子读书,我家就成了贫困户。2017年,我去了张瑞伟的麻花厂上班。但当时工厂开了又停,一个月也干不了几天。到了2018年底,就大不一样了。每天工厂忙,日工资去80块。现在,张瑞伟开了一家新厂,我光是在这里工作,一年就能挣两万块钱。加上孩子父亲的工作和各种补贴,我家脱贫了,稳定了!”

做大做强-

品牌亮招牌,村企和农民谋求双赢

2018年3月,麻花“产业发展大会”完成,4月,村两委换届。村里的党员选举了有过麻花、跑过运输、走南闯北十几年的张勇涛为村支书,还选举了3名45岁以下的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委员。两委班子年轻化,为麻花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等村里麻花的价格和销量初步统一了,经济效益就起来了。杨永峰和新一届村委会当即决定,把“团结”推向深入。

统一品牌。”张国栋的父亲张培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炒麻花,并以此出名。他还去北京参加展览并获奖,在八村小有名气。我们把麻花品牌统一命名为‘张培仁’,要求各家在村里接单的时候都挂这个牌子,保证质量。当然,为了百花齐放,我们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小品牌。”杨永峰说。

统一规格。规格的统一是在不断摸索和碰壁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带着麻花去郑州的超市营销和品尝。超市和消费者认为麻花太大,吃起来不方便。回来后,我们要求每家只做一个12厘米长,一个手指粗细的小麻花。拿到电影院卖的时候,人家反映一包8块,不能浪费,就调整为每包不超过4块。”杨永峰说。经过五六次反馈和改进,他们最终确定了每包四根麻花,每根12厘米长,一指粗的生产包装规格。

统一销售。2019年3月,经民权县委、县政府批准,五里河村正式更名为麻花庄村。随即,全敏县马华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整合村里8家马华庄工厂和5家作坊,由村里统一采购原料,控制质量,对外销售。原厂作为村集体企业的生产车间,由村里分配生产任务。村集体企业生产的麻花统一对外销售。产生的利润50%归厂家,50%归村集体。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一部分用于研发麻花新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村庄建设。

“统一”的效果是显著的。2019年,马华庄村全年完成马华庄村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50万元,直接带动3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村里集体用卖麻花的收入,设立了28个公益岗位。2019年,麻花村被建成麻花博物馆。

很好很好-

电商勤研发,多样化品种拓展市场

随着麻花行业步入正轨,如何让其更加精细化、多元化,成为新任河南省司法厅驻点第一书记宋明经常思考的问题。

"仅仅是一个包装用的袋子就被设计了好几次."宋明说。村麻花原包装简单,不利于尚超的推广和电商销售。宋和明想设计一个漂亮时尚的包装,但又想节约设计成本,决定自己设计。结果他们花了很大力气,还是失败了。最后听说这是扶贫产品,有文化产业公司主动找上门来,以5000元的设计费为他们设计了现在的包装,外观漂亮,特色突出。

“有一次,一位浙江商人问他是否能生产一些甜麻花?这给了我们新的灵感。”宋明说。

2021年6月,大学毕业从村里回村的小男孩张亚博和村里的入党积极分子张宏志一起去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食品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利用农科院的专业仪器,做了10多次实验和改进。他们在原有麻花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甜、紫薯、麻辣、麻辣、海苔、蔬菜等七八种口味。“后来村里集体讨论试用,选了原味、紫薯、麻辣三种主要口味。我们结合多种口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宋明说。

年轻人上进,有想法,所以宋明试图培养张亚博和他的弟弟张亚创成为村里的电子商务主播。“我们陆续在几个电商平台开了免运营费的麻花网店。除了邀请网络名人加盟,我们还培养自己的主播,尤其是村里的青年学生。”宋明说。打开他们的网店,各种价格、口味、组合的麻花应有尽有。依靠网络销售,张亚博兄弟去年实现销售额200多万元,净利润30万元。

“现在我们新建了两个工厂,准备租给村里的麻花车间扩大生产。镇里在前面服务,协调相关部门给我们村装了一个大功率变压器。从此全村都用电油锅炸麻花了,既环保又能更精准的控制油温。”谈及未来的打算,宋明说,他们准备在村里建一个麻花工业园。“为了扩大生产和扩大销售,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扩大麻花的销售范围。小麻花就要走向世界了!”

本期:陈亚男

布局:王哲平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489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