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到100的简便方法(1加到100的简便方法谁发现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篇章)对东北农村的访问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标题:探访中国东北农村新华社记者牛继伟、孙、邹视频加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篇章)

对东北农村的访问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标题:探访中国东北农村

新华社记者牛继伟、孙、邹

视频加载...

芒果播种后,东北春播基本完成,黑土地生机勃勃。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走访白山黑水,走村进镇,记录黑土地上人们谋求转型发展振兴的生动实践,倾听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等乡村振兴的新故事、新乐章。

科技奏鸣曲:在黑土地上播撒新希望

炎炎夏日,在辽宁省盘山县张家村,4300多亩稻田遮天蔽日,云雾缭绕,秧苗碧绿。

太平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和社员们一起沿着田埂察看水稻长势。

苗收一半,七分收。俯身摸着秧苗,郭凯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引进了钵苗移栽技术。这种新型农业机械用于播种,不会伤根,省土省肥。预计在原有传统模式下,每亩可种植100多斤粮食。”

东北乡村走访记5月16日,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牛大镇贾家村村民驾驶插秧机。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依托农业科技,2021年张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3万元。“科技感”日益成为黑土地农业生产的新标签。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种植户宋淳的稻田里,绿色的稻苗随风起舞,茁壮成长。据宋淳介绍,今年的插秧机配备了北斗导航驾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轨迹,实现精确的水稻插秧机。

“有了北斗系统,播种机就能精确钻孔,节省了播种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北大荒智慧农机中心技术员余说。

北大荒集团今年为1.1万台农业机械安装了最新的北斗导航驾驶系统,1.5万亩土地今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实现了无人操作。

新的机具,新的技术,坚定了东北中国饭碗的信心。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达到2889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日益巩固。

在辽宁,多地正在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东北乡村走访记4月21日,工人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一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白羽鸡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王艺洁摄

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成为吉林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在黑龙江,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正在扩大。黑龙江省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全覆盖...

黑土地上,农业现代化的新乐章正嘹亮奏响。

东北乡村走访记5月16日,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付嘉镇城子村村民操作插秧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人才协奏曲:凝聚和发扬精神

晨雾袅袅,朝霞弥漫天空。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群山环绕,迎来新的一天。

该村第一任驻村书记陈鹏军早早来到村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自从电影《我的人民我的家园》在这里拍摄后,这个美丽的山村迅速走红。在村委会里,一个制作电影的办公室被留下来供游客参观。影片中,演员沈腾饰演的驻村第一书记“马良”形象深入人心,这也让陈鹏军感到了一些压力。

“在电影中,马良把村子建得非常漂亮。作为第一书记,如果我做得不好,对不起人民。”40岁的陈鹏军到青石岭村9个多月,很快进入状态,带领村干部搞光伏发电、特色物种养殖、乡村旅游。

“我们啃掉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农村振兴了。我们同样有信心做好。”陈鹏军坚定地说。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五里河畔,最近很忙:盖木屋、钉雪橇、挂红灯笼...这个东北边陲的小山村,也在新驻村书记的带领下,即将开门迎客,投资2000多万元的关东风情旅游村。

2021年,从东北三省选派24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干部,与当地村党组织一起“压茬”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靠“新援”和“骨干”。在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筏子沟村,万亩药苗绿浪翻涌,清香远而清。在这个众所周知的“龙胆草之乡”采访中,村民们几乎都会提到村党总支书记纪仲英:“要不是纪,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近年来,为了发展村里的特色产业,季忠英到全国各大药品集散地寻找商户、市场、技术。回村后,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带领村民种龙胆草。如今,“草”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5万元。

“去年我们老两口收入20多万。”60岁的村民甘说,今年,她还打算和村民们一起在一块地里种龙胆草,让自己的钱袋越来越鼓。

工业繁荣和农村繁荣。202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

东北乡村走访记这是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村委会(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富裕的乡村也吸引着外出创业的游子,守望乡愁。

同济大学研究生王禅回到家乡黑龙江省宁安市三陵乡,创办了Zhimi.com,通过电子商务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在他的带动下,宁安已有140多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成功,带动600多人就业。

“回到东北,我们看到了古老村庄的活力。我们也有责任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王伟说。

东北乡村走访记这是《我的人民我的家园》电影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委会拍摄的外景(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生态交响曲:擦亮景观金字招牌

夏天,吉林查干湖水满烟波。

随着疫情的有效防控,端午期间很多游客来此休闲。鱼不时地跳出宽阔的水面。

近年来,查干湖坚持有计划的捕捞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每年根据渔获量和鱼的密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放流鱼苗。今年以来,约有700万尾鱼苗被放生。

精心维护让查干湖生态的金字招牌更加明亮。“这几年查干湖的水更清了,鱼更肥了,人也更富了。”汊湖渔场员工张文说,看到生态好,他的工作特别有干劲。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黑土地描绘了一幅绿色发展的长卷。

东北乡村走访记4月26日,工人在辽宁盘锦太平凯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棚内管理水稻秧苗。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习水林场,农家院里不时飘来饭菜的香味,叮叮当当……天还没亮,刘阳顺和妻子王秋娥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个在准备菜肴,一个在收拾餐桌用具。

原林场退休职工刘阳顺,如今“再就业”成为一名农家乐老板。

“如果想在旺季吃,就得提前预订。院子里十几张桌子每天都坐满了,别提有多忙了。”刘阳顺说,林区的人们曾经把过度开采当成一种“生财之道”。现在他们明白了,让森林更绿,依靠生态发展旅游,“绿树换黄金”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正在成为新的共识。

河水潺潺,鲜花盛开。私家车停在一排排古朴的农家乐前,很多游客在村里钓鱼拍照打卡。辽宁营口老边区东岗子村,以其优良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络名人打卡地”。

“以前到处都是垃圾,房前屋后堆满了柴火和粪便。这两年管理起来了,环境改善了,游客也多了。”3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孙福新说,近年来,村里引进第三方团队,租了30多间房子建民宿。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也红火起来。

随着村庄知名度的提升,许多城市人来到这里寻找商机,村庄的活力不断产生。27岁的张野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工作。2021年,她和父亲从吉林老家来到村里,开始种花。“我愿意做这里的新村民,让花开遍大地,看美丽的乡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448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