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金秋时节的句子)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酷暑:金秋时节丰收作者:侯楠楠酷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据考证,“待暑”一词由来已久,出现在2000年前的《国语》中,明确指气温变化。在古代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

酷暑:金秋时节丰收

作者:侯楠楠

酷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据考证,“待暑”一词由来已久,出现在2000年前的《国语》中,明确指气温变化。在古代,酷暑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鹰祭祀鸟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天地开始上升的时候,第三个时期是爬草的时候。感觉到秋天的净化,鹰开始大量猎鸟,作为祭品展示,然后吃掉;草木开始枯萎,古代为了顺应天地冷气而执行“秋决”;庄稼开始成熟,奏响了金秋丰收的序曲。

夏季节气的民俗多与迎秋丰收有关。在农作物关键成熟期,农民“举威武之将驱蝗”,祭拜土地神,靠海吃海的渔民举行盛大的捕鱼节。此外,中秋节大多是在夏季。因此,祭祖和河灯也是夏季的主要节日。

金秋时节(金秋时节的句子)插图《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Pod创意”小朋友集体创作。动画:整个上午

秋天给南北带来不一样的礼物。北方“夏天山谷变黄”“夏天到处高粱变红”。一些早熟作物如黍、黍、黍和绿豆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然而,南方许多地区仍在为降雨而焦虑。“即使夏天不下雨,水稻也很难保存。”此时中晚稻多处于幼穗形成期和拔节期前后,需要大量的水肥。如果没有降雨,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

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民最担心的是蝗虫。明代徐光启在《灭蝗》中谈到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的三大灾害:“水、旱、蝗”。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古代鲜有有效的应对措施,于是农民们向神灵祈求驱除蝗虫的保佑。驱蝗神信仰南北皆有。江南稻区所崇拜的神灵被称为“猛将”,其地位与神农、后羿、句芒并列,是重要的农业神灵之一。旧时除了设庙祭祀外,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固定的“养猛士”活动。抬着猛士的壮汉和号兵一起到庙里,把他背到猛士主人那里,放在客房中央献祭。全村人都出来看热闹。秋天“养猛士”是指七月半的夏天,农民还会在地里种上五颜六色的三角纸旗,称为“猛士令”,意思是猛士会下令消灭害虫。

当然,最熟悉的民俗活动是中秋节的祖先崇拜。据《东京梦》记载,每年中秋,南宋临安城,集市商人卖丧、蜡烛、糕点,也有“卖烧饼的”(人家)祭祖、预言秋成。供养祖先的鸡冠花叫‘洗手花’。这一天,首都有在家享受祭拜的人,或者扫墓的人。“可见,在农业社会,此时的祖先崇拜不仅仅是对死者的悼念,更是对他们丰收的预示。

伴随着中秋节祭祖的习俗,还有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在一月中旬的晚上被放在江、湖、海里。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这样解读这一习俗:“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鬼魔不能来世,在地狱里缠绵很苦。我想来世,但我找不到路。这一天,如果有鬼拿着河灯,就得加持。”

还有夏天吃鸭子的民间传统,“七月吃鸭,八月吃芋头”。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胖。这样,夏天来的时候鸭子们就会瑟瑟发抖。此外,菱角和莲藕也是当时的。

很多人说立秋感觉不到凉爽,那么夏天的炎热呢?把暑热的“处”念三遍,就是“停”的意思。《二十四节气》说,“去各处,暑止于此。”酷暑的来临意味着酷暑的结束,气温开始下降,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三伏天包括四个节气:暑、暑、立秋和暑。根据统计数据,超过一半的年份在酷暑到来之前就已经出门了。有时,人们借用“入夏”和“出夏”的说法,意为从炎热的天气中走出来。

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存在于民间谚语中。“立秋三雨,麻扇高挂”“夏天不热,中午热”。夏季的气温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而中国幅员辽阔,夏季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此时北方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南方却依然高温。最近川渝地区甚至达到40摄氏度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月色似很圆,玉露金黄,风热。”最近越来越多的地区明显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晚上走在路上,经常会听到“天真冷”这句话。我们不得不感叹二十四节气的精妙。二十四节气创造了宇宙时间秩序。通过农耕和各种民俗,日常生活在这种秩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舒适的气候和丰收的希望同时到来。鲁《春秋》说“天地始不能胜。”此时宜顺应天时,戒骄戒躁,有所克制。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光明×敦煌画院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905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