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意思(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意思)

富达林“法律一定要信,否则就名存实亡了。”这句从Boehlmann的《法律与宗教》翻译过来的经典语录,在中国大概也差不多耳熟能详了。每当中国人谈到现代法治实施的

富达林

小议法律信仰与法治信仰

“法律一定要信,否则就名存实亡了。”这句从Boehlmann的《法律与宗教》翻译过来的经典语录,在中国大概也差不多耳熟能详了。每当中国人谈到现代法治实施的艰难,几乎都会提到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法律信仰缺失的心理基因。波尔曼的这句格言会被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和引用,它的意义甚至已经超越了文本的语境,演变成了治愈中国人慢性病急需的灵丹妙药。

从人治到法治,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从什么角度描述法治,都离不开法律的有效作用。法律能够发挥持久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心理和信仰。波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指出了法律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信念,法治下的人行为就不那么自发。这个语境大概符合“法律是生长而不是建构”的认知。因此,在漫长的法治进程中,法律信仰逐渐成为现代法治精神的精髓。

但是,在中国的法治背景下,法律更具有建设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立法,使得新旧规则交织并存,也使得法律规则变化迅速。可想而知,这套法律规则要成为民众的信仰图腾有多难。在此背景下,“法治信仰”这一概念指出了一个超越法律信仰的中国命题。人们经常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它们的意义和方向都不一样。

对法治的信仰首先包括你所信仰的法律的价值判断。法律信仰的概念理解存在模糊性。人们相信的法律是成文法还是自然法?如果是制定法,就有良法和恶法之分。过时的法律规范甚至恶法是否应该成为信仰的对象?如果是自然规律,文化理解上有差距,又如何与道德伦理区分开来?与法律信仰不同,法治信仰隐含着良法的价值选择,隐藏着对已制定法律的评判精神,并不排斥我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完善法律,始终追求符合人性和法律的“制定良法”。

法治信仰也表达了不同主体对法治的理想追求。法治至少包括两层含义:良法和善治。对于人民来说,这是一种依法自治、乐于守法的生活状态。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种法治和自我约束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法律信仰更多的是指个人对法律的认同、遵守和坚守;对法治的信仰不仅指向个体对法治价值的认同和对法治实践的参与,更指向统治者的真实心态、奋进决心和践行法治的能力。对比中西方法治的起源,不难发现,信仰法治的西方国家“生长于社会”对此毋庸置疑,而法治信仰更适合建设法治中国。

对法治的信仰也隐含着全社会践行法治的实践维度。法律信仰虽然也包含着在关键时刻选择为法律而死的精神,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停留在被动的心理活动层面,即尊重、遵守、不违反法律。它的归依在于个体行为的遵从,主张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法治信仰比法律信仰更具有实践性,包括主体的实践要求。法治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一种静态的规范。因此,法治信仰不仅需要信仰者被动认同,更需要信仰者为之行动。从实践的角度可以看出,法治信仰的理念优于法律信仰,更符合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本质。

(作者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557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