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为什么元朝灭亡那么快)

今天继续我们的“帝国衰落的军事密码”系列文章。元朝应该说是中国各大朝代中比较“神秘”的一个朝代,别说普通人,就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甚至历史学者。了解元朝历史及其

今天继续我们的“帝国衰落的军事密码”系列文章。元朝应该说是中国各大朝代中比较“神秘”的一个朝代,别说普通人,就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甚至历史学者。了解元朝历史及其制度的人少之又少。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为什么元朝灭亡那么快)插图

说起这个朝代的军事,大家可能只会想到成吉思汗和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个朝代的军事制度是怎样的,元朝的军队是怎样的。不了解这个问题,就无法理解元朝为什么最后被造反的农民推翻。那么,我们就从军事制度入手,来分析一下元朝的军队,以及其最终衰亡的原因。

元朝就像这个蒙面的蒙古武士一样,充满了神秘感。

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1206年,始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时的蒙古军队基本都是由蒙古人组成的。此后,随着蒙古汗国四处征战,征服和统治的地区越来越多,蒙古军队也从单一的蒙古军队变成了由蒙古、女真、契丹、汉族、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的士兵组成的军队。特别是在灭金国战争中,蒙古为了抵消双方人口上的悬殊,专门在其占领的中国北方扶植了一批愿意为蒙古人效力的汉族军阀。蒙古贵族封这些人为“世子”,爵位是世袭的,所以坐在一边。他们掌管着一批汉军,还控制着地方财政和民政,就像一个诸侯。应该说这些汉人为蒙古汗国的最终灭亡和中原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古汉族史的塑像。

但是,俗话说,有利有弊。汉人虽然为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到蒙哥,几代蒙古汗对中原的管理都不是很重视,战略重心都在北方草原。而蒙哥忽必烈兄弟眼光长远,早就认识到了经营中原的重要性。忽必烈在击败自己的亲弟弟阿里布格,获得蒙古大汗宝座后,开始思考国家的转型问题。当时的蒙古汗国还是游牧国家的形式,对中原的统治非常松散。汉人经常不服从命令,甚至造反。忽必烈知道,要想真正统治中原,成为中原人民认可的皇帝,就必须在国内进行深刻的改革。为此,他模仿汉朝的制度,建立了封建的大元王朝,同时开始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和铲除汉人的影响,并设计了新的军事制度,以求建立一支由国家控制的军队。

油画忽必烈和元大都,元大都的建立意味着封建元朝的诞生。

这种由忽必烈设计的军事制度,被后人称为“军户制”。根据这一制度,元军分为三个军族:蒙古军族、檀玛池军族和汉族军族。蒙古军户都是蒙古人,檀玛池军户由西域的女真、契丹、色目人组成,汉人军户由蒙古控制的前金国统治的中原汉人组成。据《元史》记载,蒙古、坛町军人家庭,“家中有男,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报名当兵。”基本上所有男人都要当一辈子兵。“上马则备战,下马则聚牧。”平时放牧,打仗的时候会被招去当兵。你应该自带马匹和武器。当然,平时不用承担赋税和徭役。由于人口基数大,汉族军户采取四至五户选一户的办法。被选为军户的家庭,必须有一个儿子当兵,平时在家工作,战时应征入伍,所有武器装备由他们负责。军属可以享受四公顷土地的免税额度,免服兵役。未入选军属的,负责补助军属外出打仗时的路费、生活费。

元代武士画像,前两幅为蒙古军属,右后一幅红色为汉族军属。

应该说,这种军户制度与当时南宋实行的募兵制相比,还是有很多优点的。首先,军队出去是当兵,进去是为民,平时放牧种地,战时自己提供武器马匹打仗。这样一来,国家节省了巨额军费,以至于元朝能够养活一支比南宋人口少得多,财政收入也低得多的大规模军队。忽必烈灭南宋时,北府兵统计的汉人只有150多万,却能调动20多万汉人军队,平均七户能出一兵一卒。而南宋政府统计的人口有一千一百多万,军队却只有七十多万,平均十五户能出一兵一卒。其次,因为军户制度界定了士兵和户籍的关系,提高了军队的稳定性很多。根据军户制度,如果一个士兵逃跑,另一个儿子将由军户代替。俗话说,和尚跑不了庙,所以军队的兵源总能得到保证。而南宋则是通过花钱招募士兵,或者招募俘虏入伍。士兵随时会逃跑,一旦跑了就很难抓回来,军队的稳定性就差很多。所以可以说,军户制度为元朝灭南宋,最终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外复原的元朝汉军形象

忽必烈灭南宋后,将军户制度延伸至前南宋。除了原有的蒙古、丹麻池、汉族军属之外,还建立了新的附属于军队的军属。所谓新附军,是指南宋灭亡后,原南宋军队向元朝投降,然后元朝将他们编入新附军家族。由于南宋的募兵制,南宋士兵基本没有土地产业。这些人不能像北方汉族军人家庭那样照常耕种,战时又是军人,只能靠国家供养。按照元朝的制度,新依附的军属每月由国家发给六斗米一斤盐,其家属每月另发四斗米一斤盐。此外,新附军的武器装备也由国家供应。元、南宋灭亡后,缴获了大量武器。元朝将这些兵器按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劣等的直接销毁,劣等的给蒙古人,上等的存放在各省、路、府的军械库里。平时不发放给新入伍的部队,武器只有战时才拿出来发放,战后再收回。这样就不需要新附部队自己提供武器,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起到了防止新附部队造反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日本人画的《蒙古进攻》卷轴中,左边日本武士射杀的元军是新附军。

这种建立于元代的军户制度,既吸收了中国古代“军民合一”的建军思想,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在元初,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仅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使元朝没有像宋朝那样陷入“冗员”的泥潭,而且稳定了元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长期的南北差距。然而,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看似完美的军户制度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军人家庭日益贫困。元代实行“全彩户籍”制度。人被分成几个户籍,每个户籍都被严格限制在某个地方居住,从事某个职业。父亲去世,儿子继承了户籍,无法更改。军户也是各种户籍之一。军户只能当兵,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世代传承,不能改变。元朝统一中国后,大规模的战争并没有就此停止,战争还在继续。日本,安南,爪哇,缅甸,海都叛乱,乃彦叛乱...这些大规模的战争,军人家庭往往外出数年,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生产无法进行,马匹和武器往往损失巨大,军人家庭不得不自己花钱补充。很长一段时间,军人家庭疲惫不堪,逐渐陷入贫困。就连被视为“一等民族”的蒙古军人家庭,也因为贫穷而被迫将自己的骨肉卖给汉人做奴隶。蒙古军人家庭都这么尴尬,更别说汉族军人家庭了。在这种情况下,逃亡的军属与日俱增,原本相对稳定的元军开始出现不稳定。

明代的《保宁寺水陆图》描绘了一个拿着弓箭的蒙古军人家庭将子女卖给汉人做奴隶的场景。

其次,伴随着军户制度,元代的“欧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所谓“奥卢”在蒙古语中是“营盘”的意思。按照元朝的制度,朝廷派遣军属出征时,由“奥卢”官(即“管峻”)负责通知和组织军属挨家挨户出征。同时,“奥卢”官员还负责收取军人家属的路费和生活费,发给政府,然后政府会从国库中提取钱和粮食发给远方出征的军人家属。这样看来,“Oru”官的可操作空空间是很大的。一是军户登记人员信息掌握在Oru官员手中。如果军户不想上战场,但想招人代为上战场,就必须向奥鲁官行贿。只要Oru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本上军户都可以逃过战火。另一个是军属的差旅费和生活费。Oru官员可以作弊,扣除一些费用,然后交给政府。就这样,出征的军人家庭吃了苦头,而“奥卢”军官则被养肥了。最后的结果是“军人家庭越来越差,军官越来越富”。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时,终于宣布要“革命奥卢”。然而此时,元朝的军户制度已经积重难返,混乱指日可待。

元朝时,军户的“主将”总是印刷,而且“主将”常常通过剥削军户而发财。

元代军户制度的第三大问题是军户权力的极度失衡。在元军中,蒙古人是战斗力的核心,但人数不多。据学者统计,居住在中原的蒙古人约有40万人,不包括老弱妇孺,军户估计有10-15万人。由于人数有限,元朝统治者主要将蒙古军队部署在大都周边的河北、山东等地区,以大都为重心。因为汉族军属与土地直接相关,所以汉族军属也部署在北方地区。在淮河以南,也就是以前南宋统治的地区,基本上只有新依附的军属才能维持治安。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新附军一直不信任,连武器都不让新附军掌握,只在战争时发放,导致新附军平时缺乏训练,战斗力差。自元朝以来,日本海盗一直骚扰东南沿海。由于南元军战斗力太差,元朝最后不得不实行海禁来对付倭寇。因此,元朝的广大南方地区实际上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世道变了,北军发不了,南方就容易失控。

自元朝以来,倭寇不断骚扰东南沿海,成为元朝的一大灾难。

所以1351年中原爆发红领巾起义时,南北交通受阻,元朝在南方的统治迅速失控。由于南方元军的不堪一击,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迅速崛起,整个南方处于分崩离析、战乱不断的状态。恰巧元朝严重依赖江南的财富供给北方,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大元帝国的丧钟敲响了...

元末形势图显示,元朝对南方的控制迅速丧失是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元史,元朝法规,治天下大版,通例通例,元史,中国军事史第三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531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