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大熊猫的生活环境)

海报设计:金扬孙瑶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题: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新华社记者、张、报道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

海报设计:金扬孙瑶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插图

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题: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

新华社记者、张、报道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是中国80%以上野生大熊猫的家园。

这是一个被雨伞保护的生态家园。除大熊猫外,还有雪豹、川金丝猴、绿尾雉、朱、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的科学保护,大熊猫的威胁等级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

万物共享美与美。在今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熊猫王国的“重生”

93岁的“熊猫专家”胡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的起步和发展。

时间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获赠两只大熊猫,一股“熊猫热”迅速在全球掀起。中国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对其“国宝”的分布和数量并不太了解。

不久,胡受命牵头进行中国首次大熊猫野外调查。依靠两条腿和一个望远镜,调查组开始爬山钻林。经过4年半的艰苦实地考察,形成了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考察报告》。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武夷棚”在四川卧龙建立。

从野外跟踪研究到圈养繁殖,从野外放生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为大熊猫保护倾注了智慧和青春。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大熊猫野生种群已达1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将大熊猫的威胁级别从“濒危”降为“易危”。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一只大熊猫在架子上休息(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严摄

国家大熊猫公园专家委员会专家王芳认为,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缓解栖息地破碎化和相对分散种群的隔离状态。

2016年12月,中国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保护区的基础上,旨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大熊猫更好地栖息、生存和繁衍,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国家大熊猫公园管理局局长告诉柯文。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2020年,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地区发现兰花新品种卧龙牛膝(左上)。2021年1月22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区域,红外相机拍摄到岩羊(左下)。2021年8月19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区域,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右)。新华社

川北的黄土梁走廊连接着平武县和九寨沟县。过去,因为盘山公路和公路沿线的人类活动,大熊猫长期面临“结婚难”。但自从盘山公路变成隧道后,植被逐渐恢复,大熊猫、羚牛等动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山坡上。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建成9条大熊猫走廊和7条野生动物通道,恢复植被128.5平方公里,为大熊猫孤立小种群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野外处理和人工野外放生的方式,帮助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目前已有11只大熊猫经过野外训练,放归大自然。

保护与开发并行的探索

大熊猫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人类活动和开发生产项目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控制。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泾县是大相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栖息地,全县48.7%的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然而,这个山区小县曾经严重依赖以粗放开采和简单加工为主的煤矿和花岗岩板(石)、森林采伐(木材)和小水电(水头)“三头经济”。“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0%。

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进行巡逻(资料照片)。新华社

“靠山吃山”的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势在必行。据兴县县委书记顾介绍,近年来,该县筹集资金近10亿元,关闭了140多家矿山、小水电站和小型木材、石材加工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建材、森林、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如今“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0%。

应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是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郭红梅是从宜宾嫁到发展村的媳妇。她和丈夫是村里第一批“农家乐”。经过不断扩建升级,他们的“农家乐”有22个房间,一年收入30到40万元。

“我们不仅有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还有原始森林和毗连的野生珙桐林。”每年,郭红梅都会接待100多位客人,其中许多都是回头客。

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更换野外红外相机电池和存储卡(资料照片)。新华社

在靠近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的罗衣沟村,成立了“社区滚动发展基金”养活村民,先后成立了社区经济联合社、专业养蜂合作社、专业水果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符合保护要求的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

56岁的罗衣沟村村民杨廷秀,家里养了几十箱蜜蜂,加上“农家乐”的经营,家里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过得不错。”杨廷秀在快乐中也有一点小烦恼,“就是小鹿、猴子、野猪经常到地里去吃庄稼。”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小区。新华社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负责人陈丽敏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制定了管理办法,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在罗衣沟村开展野生动物事故赔偿试点工作。

向认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四川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融合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人类与动物争夺环境、保护与发展争夺空的客观矛盾,为类似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提供了经验。

共享绿色家园

一只成年野生大熊猫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松潘区黄龙的乡村河坝悠闲散步;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区域的红外摄像机记录下了野生大熊猫母子闻味咬树干的画面...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一只大熊猫在树上休息(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严摄

随着国家公园的保护,大熊猫频繁出现现在已经成为“不是新闻的新闻”。雪豹、亚洲黑熊、毛冠鹿和红腹角雉也出现了。还发现了新的植物物种,如雪莲和光叶凤仙。

享受生态红利的村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开始自发加入保护队伍。

5月10日,四川茂县凤仪镇茶山村72岁的村民余家华刚参加了最近一次巡逻。他说,趁它还在走,我再去九顶山几次。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区放生野生大熊猫(2020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严摄

九顶山位于岷山龙门山中段,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大熊猫至今还能繁殖。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九顶山上数万亩植被遭到破坏,野生动物数量锐减。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曾经的猎人余家华和弟弟放下猎枪,开始巡山反盗猎。

拆除钢丝绳套,宣传保护,巡山...从1995年开始,他们已经自发工作了27年。巡逻队不断壮大,余家华家三代人齐上阵。动员周边村500多名村民参与巡山,自发成立了农民巡逻队。

27年巡山路不容易。他们常年行走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上,吃干粮,喝冷雪水,一次巡逻几十公里。岩壁陡峭的地方,巡逻队员只能拖着树枝爬上山。

四川荥经县胡小学的学生在熊猫森林国际探险学校营地参加寻找和识别野生动物足迹的活动(2021年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蒋宏静摄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洪飞社区,有一个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社区。村民成立巡逻队,定期巡逻保护小区约3万亩林地。

61岁的居民王先祥是年龄最大的巡逻队员。他经常带着孙子孙女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理站的各种自然教育活动。"我希望下一代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传递下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生认为,大熊猫保护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从碎片化栖息地到整个国家公园,从“九龙治水”到统一管理,体现了我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506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