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简介)

民国初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上流社会将这四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孙”,后人称为“民国四孙”。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哥哥溥东、袁世凯的次子袁、河南

民国初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上流社会将这四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孙”,后人称为“民国四孙”。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哥哥溥东、袁世凯的次子袁、河南巡抚张的儿子,以及奉系军阀张的儿子张学良。他们都来自富裕家庭,但命运却大相径庭,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走过了各自的风风雨雨。

民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简介)插图

红豆主人蒲东

蒲东是晚清著名洋务领袖龚义信亲王之孙。他叫后宅,是红豆馆的主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故称“董五爷”。蒲东从小热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对文字、诗句、节奏的了解,对古典文学的精通,以及广博的学识,他对戏剧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规定场景都有深刻的理解,并生动地表现了各种角色。蒲东曾在京剧《群英会》中扮演过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等角色,个个精湛绝伦,在当时引起轰动。

因为蒲东博览群书,艺文民政,在昆明技艺娴熟,所以在梨园提到“董吴冶”没有人不同意,前来拜师学艺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著名的名人严、、等人,都曾向老师学习。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他为趣学的导师。同时,他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教授昆曲,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对于蒲东在昆曲、京剧方面的杰出贡献,著名剧作家、成老师罗应功在其《菊部丛谈》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宅色色俱佳,除音乐外,其词、画、鉴赏均属上乘。它有唐和的长处,是其他天坛所不及的。”

1950年6月,蒲东在上海逝世,享年73岁。他的前弟子、音乐界朋友、文艺界人士等1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蒲东的朋友梅兰芳,著名京剧演员,闻讯冒雨前来吊唁。这时,棺材已经盖上了。在梅兰芳的殷切要求下,他的家人打开了棺材,这让两位老朋友见了最后一面。后人按照蒲东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昆曲发源地苏州灵岩山。一代歌剧奇才和他钟爱的歌剧艺术被埋葬在一处。

风流才子袁

元宝岑,本名,1890年7月生于朝鲜汉城。他的母亲是一个韩国贵族的女儿。由于袁世凯的妃子沈石不在,袁一出生就被沈石收养。从小,袁就极其聪明。他能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的所有内容。他什么都懂,金石学,书画,诗词,戏曲。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大部分来自于他。他是袁诸子中的佼佼者,深得袁世凯的宠爱。袁也比较自负,经常把自己比作《三国演义》中的,这引起了弟弟袁的嫉妒。与父亲袁不同,无意夺权。当袁在1915年称帝时,他不同意他的父亲和哥哥。他的一首反对帝制的诗,当时曾经唱过:“一匹小马呆一会儿,怕它做三夜梦。岭顶风雨,不要上琼楼最高处。”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袁家树失踪,袁游历京、津、沪等地,从事收藏、书画、作词、作诗、写文章、唱歌等名士活动。20世纪20年代,袁在京沪等地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笔记,如《冰心的秘密花园》、《新华的秘密故事》、《浣上私骑》、《三十年实录》等,全面记录了袁家族的历史沿革和袁世凯称帝前后的种种内幕。他也写过一些文言和白话小说,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了。

袁曾在上海加入青帮,他被排在“大”代之列。黄、、是比袁小的“通”辈,杜是他的“武”辈弟子,所以人们称袁为“小老板”。事实上,元本质上是一个文人。有人曾用六个字概括他的一生:“令郎,纯书生”。这个评价可谓一炮而红。

一九三一年正月,袁在天津死于猩红热。其实这种病在当时并不是绝症,只是生性好动的袁在家待不下去了,还没痊愈就出去吃,以至于突然得病而死。一生挥金如土,袁二的儿子身后只留下20元钱的遗产,“帮”中的弟子和孙辈们凑钱帮他料理后事。葬礼上,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参加葬礼,甚至有妓女绑着白头绳哭着喝。风流才子袁的葬礼成了当时天津卫的一大景观。

张伯驹,文化奇迹

生于1897年的张伯驹,原名齐家,小名聪弼,是游春的主人,好好先生。他是河南省项城市人,之子,后收养给他的叔叔,民国初年河南省省长张。张伯驹很有天赋,7岁进入私立学校,9岁就能写诗。他被称为“神童”。1916年加入袁世凯混成模团骑兵。毕业后先后投身军界、金融界,但都是荣誉职位。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在诗词楹联、象棋、书画、戏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旧小说中经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知,棋艺书画无所不知”来形容才华横溢的人。

张伯驹张伯驹

博居先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收藏家。他积极购买古代文物和书法,使许多散落在社会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他的藏品大多是世界罕见的东西,是他用海洋、金条、珠宝甚至房产买来的。1956年,他和夫人将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画捐赠给国家,如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谦的《游春图》、唐立白的《上阶帖》、杜牧的《赠张诗》、宋范仲淹的《道孚赞》和黄庭坚的《一切随员帖》等。

张伯驹与妻子潘素张伯驹和他的妻子潘素

张伯驹先生于1947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革命委员会。他是第一届北京CPPCC的成员。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第一副馆长。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和诬陷。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任命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张伯驹还担任过中国书法协会名誉理事、京剧研究院研究员、民盟中央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百年元帅张学良

张学良,奉系军阀张的长子,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1906年,张学良师从辽西著名学者崔盛骏。1916年师从奉天军监察部英语系系主任徐启东学习英语。他经常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并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同年春天,他与于凤至结婚。1919年3月在东北三省陆军讲堂第一炮兵部学习。第二年毕业,担任东北巡防大队旅长,正式进入军队。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三省和热河省改旗易帜,出任东北边防总司令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奉命要求部下不要抵抗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从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1935年,张学良赴西北出任土匪副总司令,主持红军军务。屡战屡败后,他对蒋介石对“先安后兵”政策的理解产生了怀疑。1936年4月,张与在浮石举行会谈,与中共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在多次劝说蒋联和中共抗日未果后,与安绥署主任、十七路军总司令杨虎城联合发动了“Xi安事变”,迫使蒋抗日。后来,张把蒋送回南京,在那里他被长期软禁。曾被囚禁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台湾等地。

晚年张学良与家人晚年的张学良和他的家人

去台湾后,张学良皈依了基督教。根据一夫一妻制的教规,他与原配妻子玉凤离婚,最后与相伴数十年的赵四小姐结婚。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穿着崭新的西装,打着浅灰色的领带,与穿着合身旗袍、戴着水晶项链的赵一荻女士手牵手走进教堂。台湾省的许多报纸都以“少帅赵四,正式结婚;我以“红颜知己,白头同盟”为题报道了此事。

1994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向张学良夫妇发放“绿卡”,决定在风景秀丽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2001年10月15日,百年元帅张学良安详辞世。他和比他早一年去世的赵四小姐葬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墓碑上用希伯来语写着“以马内利”几个字,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表达了曾经同甘共苦的两位逝者相互的、永恒的祝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47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