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特点)

咏物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一直受到诗人的喜爱。无论是山川、河流、兰花、竹子、菊花,世间万物都可以融入诗意的心中,在笔下吐出。或以托物表意,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咏物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一直受到诗人的喜爱。无论是山川、河流、兰花、竹子、菊花,世间万物都可以融入诗意的心中,在笔下吐出。或以托物表意,或借物抒情,而追求“不触不离,不离不弃”的境界,所吟诵的“物”,往往是所吟诵的“人”,正如刘熙载在《清代艺术概论》中所说:“吟诵物只是吟诵,有我在其中。”

历代都有大量咏物诗,佳作很多,尤其是唐代,名作数不胜数。在赋诗的烟波浩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和理解,也可以从作者的感受中领略到当时的社会形态,为作者的喜而喜,为作者的悲而悲。

初唐宰相李乔写过一首诗《风》,诗中说:“三片秋叶若落,二月花开。渡千尺江,竹斜。”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到处都写着风,却没有一个字来形容它,“三”、“二”、“千”、“万”等数词成对排列,表现出风的力量。这诗句是对立的,但又不停滞不前,不呆板,让人觉得仿佛动态的风迎面吹来。

南宋遗民郑思肖,咏其香而不咏其香,咏其节。在《冷菊花》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抱负,“百花不开,独立篱不穷。我宁愿香消玉殒。我从来没有被北风吹过。”“抱香”指的是一个人坚定的民族感情,一个“死”字,承载着豪迈的激情,掷地有声。所以梁启超在近代评论郑思肖的《心史》时说,“只要这本书在天地,大师和中国的精神就永无止境。”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角度是由他们不同的身份决定的,也和时代的天气有关。唐玄宗·陈丽在称帝前,曾隐居深山,与一位高僧在一首诗《瀑联》中合作:“千岩万谷不辞劳苦,远观源头高。一条小溪可以留下来,但大海终究会是波浪。”前两句是高僧写的,意思是苦难能磨炼伟大,说明你对英雄很有眼光。最后两句是陈丽写的,他作为一个皇族,在世界上有很大的野心。他借助瀑布的汹涌波涛,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信心,极具视觉冲击力。

著名的咏瀑诗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远处瀑挂千川前。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一飞冲天,是李白“千里走千里,末了气势犹强”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

中唐诗人徐宁也写过一首诗《庐山瀑布》。诗中云:“虚空坠泉千里直,雷涌江中不歇片刻。只要白练飞逝千古,一界断青山。”许宁对这首诗的气势、声情并茂、美不胜收。据记载,有一次徐宁和胡璋进行诗歌比赛,白居易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许宁得了第一名,但胡璋不满意,认为他还有许多好句子。许宁道:“能比我的‘永生如白长,一界断青山’么?”

许宁没想到,几百年后,他写的瀑布诗被别人鄙视了。苏轼游庐山时写过一句绝句评论,“帝遣银河垂,古有谪仙词。你对泼水了解多少?不与许宁洗邪诗。”本来苏轼就觉得徐诗虽然挺静,但都是瀑布,没有住宿,给人一种束缚感,不如李士雄的气势磅礴,心胸宽广。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咏物诗,物中有情,物中有情,物性与人情必须高度统一,终生忠实践行,明代于谦是典范。少年于谦,十七岁就下定决心写《石灰咏》:“千锤凿出深山,烈火燃如清风。我不怕骨折。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白。”作者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述,指出这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正直和纯真。

于谦步入仕途时写下了《煤颂》:“拨乱反正得黑金,藏日而有深意。炉火回春,洪炉通夜照。定远靠生财力,死后铁石留在心。我希望整个人生都是温暖的,我会努力走出大山。”这首诗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了烧煤获得的温暖和光明。像煤炭一样,他愿意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谦的两首咏物诗,一白一黑,融为一体,共同培养了于谦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最终成为于谦一生为国为民的生动写照。

清代颜瑜曾说:“诗论之重,不可先于咏物。”其实作为现代人,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眼中有生灵,心中有诗,我们就很容易想起前人的各种圣歌,在潜移默化的推敲中,把这首千年的诗永远的延续下去。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蔡祥龙),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41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