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友谊的数字(代表友谊的数字35以内)

最近一首《孤独的勇敢》走红。这首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的歌,因为小学生的演唱,变成了儿歌。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在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从女儿口中听到这首歌。经过仔

最近一首《孤独的勇敢》走红。这首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的歌,因为小学生的演唱,变成了儿歌。

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在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从女儿口中听到这首歌。经过仔细盘问,她才知道,女儿很可能是通过她并不掌握的互联网渠道,在“奶奶手机的Tik Tok”、“课外班的网络电视”等地方学会了这首歌。

“我刚刚意识到,我和我的孩子可能不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杨静说。“后来我和朋友谈到这首歌的流行。一个中学生的妈妈告诉我,这首歌在中学生中被‘鄙视’,因为‘这是小学生听的’。”

“原来不仅我和孩子的网络世界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网络世界也不一样。”杨静无奈地说道。

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94.9%,比2019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0.4%的互联网普及率。学龄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小学生比例达到33.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可见,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家长、学校、社会如何管理和引导青少年上网,应该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正在“占领”互联网。

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从线下教学转向了线上教学。每当有城市发布与学校相关的通知,都会引起网友关于“是否返校”的吐槽和讨论。

当市里通知线下复课时,张青(化名)不禁在网上感慨:“太好了,终于等到返校的那一天了。”张青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一段时间,孩子们都在家,这让张青这个双收入家庭“增加了很大压力”。现在她终于可以被送回学校了。

发出这条网上消息后,张青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在网上聊了很久。突然,网络平台推送给她的信息渐渐变成了“求反转”、“有没有可能不回学校了”、“不想回学校了”...

“我觉得这挺奇怪的。哪个家长不想回学校?”签到的时候,张才知道,所有不想回学校的帖子都是中小学生自己发的。他们一听到返校的消息,习惯了在家生活,担心学习和考试的压力,都在网上聚集起来。

“以前,我想当然地认为网络上的每个人都是成年人。结果那天,原来网上那么多‘朋友’和‘姐妹’都是孩子。”张青说。

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2020)》,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远高于我国64.5%的整体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在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78%。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娱乐、学习和社交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如何面对、引导、管理和保护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为众多教育界、法律界、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7月9 -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熟练地摆弄手机或平板电脑寻找自己想看的在线内容,或者用父母的手机打开App,熟练地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数字原住民。

“这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在孩子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工具。我相信,以现在的技术发展速度,他们未来的数字化应该会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张斌说。

原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在会上表示,对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来说,在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资源丰富、变化迅速的数字世界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挑战。“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科技创新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认知行为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

作为当前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如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

具体来说,女生在网上注意力管理能力、网上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几个维度表现相对较好。男生搜索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好。随着年级的增加,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分别有所提高,但高一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最低。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平均每天上网1-3小时的青少年互联网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每天在线时间的增加,青少年的在线素养水平逐渐降低,在线注意力管理能力、在线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在线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指出,“赋权、赋能、正心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赋能是主动进行网络防护,而不是被动;赋权,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教育,让网络对青少年真正有用;正视听,就是在更深的价值和意义上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素养?

“当我们还在谈论Z时代的时候,今天的孩子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处于‘α时代’。在这个智能时代,孩子一出生就在探索网络世界。”北师大科教院副院长颜东说。

颜东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具备四种网络素养。“一是要有敏感、敏锐、正确的信息意识;第二是计算思维,遇到问题不要慌;第三,数字化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四是要有信息社会的担当。”

“面向未来,每个少年都会面对三个世界:一个是真实客观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是不断丰富的互联网世界,这是一个虚拟符号的世界,但我希望它代表的是每一个孩子通过与互联网的互动而构建的内心知识体系、内心信念体系以及你与他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体系。第三世界是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大家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强壮、更有鉴别力、更温暖,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传播自己的光和热。”颜东说。

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管理不仅仅是“收手机”这么简单。

现在有一个很常见的场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在指着手机、平板找自己想看的动画片,而爷爷奶奶却无从下手智能产品。老一辈的“移民”要让这些自然渗入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学会使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在网络中保护自己,并不容易。

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表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第一次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网络空是现实的延伸。现实中,大量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被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针对城市青少年的网络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正呈现出比现实暴力更大的危害性。

“近年来,青少年电信诈骗、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成瘾、沉迷等事件时有发生。从层出不穷的典型事件来看,对青少年权益的侵害已经延伸到网络空,影响深远。”赵洪志认为,虽然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青少年网络防护仍存在不少空白点。监管对象多针对互联网行业,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责任和规范不明确。互联网行业的自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是在媒体和公众压力下采取的危机公关行动,未能形成统一、有效、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保护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安全。

但是,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侵害,不仅仅是“收手机”、“卡时间”等技术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建立全面的网络素养。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分辨“香花”和“毒草”。

“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解决意识问题必须靠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说。

李国杰说,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包括中科院计算所,越来越先进。但是,内容过滤技术再先进,也不能代替对青少年分辨“香花”和“毒草”能力的培养。

“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以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对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让他们逐步养成判断信息真实性和质量的能力,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李国杰说道。(记者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390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