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

苏东坡评价王维:“诗中有画,味如拓片;观察这幅画,里面有诗。“显然,苏东坡在王维的画中看到了诗,在王维的诗中看到了画。但这还不是全部。王维不仅是画家和诗人,还是

苏东坡评价王维:“诗中有画,味如拓片;观察这幅画,里面有诗。“显然,苏东坡在王维的画中看到了诗,在王维的诗中看到了画。但这还不是全部。王维不仅是画家和诗人,还是音乐家。

其实,如果我们深究“诗”这个词的概念,就会发现,在中国古代,乐而不乐的叫诗,乐而不乐的叫歌。在现代,诗和歌统称为诗。诗歌的概念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指的是诗歌的品格和思想属性;“意象”倾向于诗歌的绘画属性,即将意象具体化;“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是说,如果可以称之为诗歌的文学主题,基本上就是文字、画面、音乐属性的结合。

能被称为诗人的人,大部分应该是懂音乐的,就像我们现在的歌曲的作词人,在写歌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押韵和节奏。唐代的诗和歌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候大部分诗词都能唱。所以,唐代大部分优秀诗人都懂音乐。

王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甚至是个音乐家。后面我们在读《送元二去安溪》(阳关三折)的时候会重点讨论王维诗歌的音乐性。今天,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的五部独特作品之一《柴璐》作为引子。全诗如下:

空山里看不到一个人,但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

空山不见人()插图

(空山中不见人)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钟南山山下的辋川又买了一处产业。柴璐(读作斋四声柴):一个被树木环绕的篱笆,连接着“斋”和“斋”。)是王伟在辋川的独特之处之一。辋川有二十个景点,王维和他的好朋友裴迪(前文中提到的“裴秀才弟”)在各地写诗。王维写了一首诗,裴迪和一首诗,最后编辑成《王川文集》。这首诗是王维的第五首诗。

是从空分裂出来的“空山中无人”这句话的开头。王维喜欢用“空山”这个词,比如“空山下新雨后黄昏立秋色”(山里的一个秋夜),比如“人闲时桂花落,春山夜静空”(观鸟溪),或者只有“/[/k0”这首诗也写“空山”。既然是空山,那就应该除了空空无一物,但诗人强调这里的“空山主要是“看不见”的。前面有座山,但是看不见人。言下之意,除了人,大致还能看到其他景色:竹林、溪流、岩石、树木。看不到人的原因是树林太密,所以看不到人。在这句话里,诗人调动的是人的视觉系统,从绘画的角度。

空山不见人()插图(1)

(然而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

第二句“单雯”是一个大的转折,也是这首诗最巧妙的地方。虽然看不到人,但能听到人的声音。山林眼里看不见人,耳朵里听得见人。然后,读者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与山间溪流的溅水声、鸟儿婉转的鸣叫、风吹过树木和树叶、草虫的呢喃联系起来...但此时此刻,这些声音似乎又听不见了,只听见空山民的语言,而忽略了这些声音,让群山更加寂静无边/那“人声响”的“空山”更是“空”。在这句话里,诗人调动的是人的听觉系统,从音乐的角度。

前两句已经打下空寂静山景的底稿。就是这样的山林,群山之间有人们说话的声音。人们怎么说?是渔歌的互答,还是樵夫的柴火号角声,还是诗人的联句联诗?不写,诗更有意义,可以留给人去联想。

前两句,满山都是风景和声音,只是少了一些色彩。在第三和第四句中,诗人开始给画的画上色。深:树林深处,树叶茂密。树下的地面上已经长出了青苔,显示出很久没有阳光了。由于天黑得看不到太阳,地上长满了青苔。为什么诗人一定要着力写一抹阳光?而且这一抹阳光并不是直射的,而是“归景”,是树与树之间折射的光。所以这个光不仅很弱,而且很短,给诗增加了时间感和空。同时也让“深林”越来越黑,越来越深。

空山不见人()插图(2)

(阳光,进入小树林)

当一抹阳光照进茂密的树林,树木斑驳的影子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有着“归景”的“树林深处”显得更暗更深。淡淡的温暖(或明亮)阳光衬托出冷(或暗)色的树木和苔藓,使冷暗的色彩更加突出。我们知道,一幅西洋画的素描往往有“黑暗的一面”在黑暗的映衬下变亮是画家用来增强明暗对比的常用手法,但诗人用得更巧妙。把森林里的黑暗写在“青苔”里,把微弱的阳光写在“回景”里,真的比直接写好。

空山不见人()插图(3)

(从绿色的苔藓中反射给我)

王维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的结合。空山的寂静和森林深处的黑暗其实很容易感知和感知,但有声音的寂静更寂静,有光的黑暗更黑暗却往往不为人知。南朝诗人王绩曾写道,“蝉使林中静,通宫山更幽”(《入若兮》),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王伟很敏感。他用自己音乐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声音,用画家特有的敏感把握色彩,用诗人特有的语言凝练能力,在短短的两个十字中,呈现出空任山方言和深林倒影的优美宁静状态。

这样的诗,当然是唐诗中的瑰宝。而王维,显然是一个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的综合型文艺大师!套用一句令人困惑的流行语,“不想成为诗人的画家不是好的音乐家”。

(【闲情读唐诗】第20期,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276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