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评全称是什么(什么是安评报告书)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经过两年多的猜测和讨论,终于到了告别“环评资质”的时候了。1“环评”资格审查流程2017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安评全称是什么(什么是安评报告书)插图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经过两年多的猜测和讨论,终于到了告别“环评资质”的时候了。

1“环评”资格审查流程

2017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删除了环评单位资质管理规定。此后,人们开始纷纷议论,各种评论甚嚣尘上。

2018年8月3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环保竣工验收”等2项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待相关法律修改后实施。此话一出,环评资质取消已成定局,人们更多谈论的是“环评”将何去何从。

201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今后将取消环评机构资质审批监管,有资质的建设单位可以自行编制环评报告,并对相关报告结论负责。这也意味着“环评”资质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大家都知道,取消“环评资质”不等于取消“环评”。“环评”还是要做,政府还是要监管,只是不再有资格了。所以,未来的环评会更加公平、透明、有竞争力。那么,在“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的大背景下,取消“环评资质”会对“环评”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命运多舛的“环评人”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国家决心取消环评资质?

第一个原因是国家的大趋势。

“弱资质、服务型、综合性”。这是国家推进“精简优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大趋势。这不仅仅是一个“环评”,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都受到这个大趋势的影响。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愤怒声讨“中介评估”乱象。

“现在建一个项目评估的环节太多了:安全评估、环境评估、水资源评估、能源评估、地震评估……这个评估、那个评估,有些地方的同志把这些评估搞成了笑话!”

正是在那次会议上,对未来三年的“脱媒改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下一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这个演讲鼓舞人心,发人深省。也就是在这三年里,所谓的“雷批判”、“风批判”,都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成为历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取消“环评”资格,并不意外。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化的必然需求。

比如,就像国企改革一样,坚持市场导向,适应经济规律的发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是一个机构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环评”也不例外。取消资格是市场化的趋势,是创新的大方向,也是人心所向。

三年前,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高调表态:我们绝不允许“拿着牌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心钱!”当然,我们都知道,环评乱象由来已久,仅靠环保脱钩是不可能治病的。要充分发挥环评的真正作用,还是要把“市场化”作为重要的突破方向。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公平就意味着要取消资格等各种制度壁垒,让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市场化的方向可能很残酷,但一定是有效的。

第三个原因也是核心是“行业乱象”。

EIA,全称“环境影响评价”。顾名思义,国家设立环评的初衷是为了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环评应该是经营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应该是中国生态环境的“门神”。然而,在资本市场逐利的市场环境下,一些环评第三方中介机构可谓行为不端,利诱他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再践踏法律的尊严。

近年来,国内很多重大项目因为环评被质疑而搁置,如京沈高铁、北京空中小列车、云南安宁炼油项目、杭州千岛湖饮用水项目等。,或者环评根本没通过审批,就上了路条;要么环评报告内容简单粗糙,关键问题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提;要么环评报告本身无懈可击,但与项目实际情况万里有别...

每次有事出来,老百姓难免会批评环评中介。其实把问题丢给这些第三方中介是不对的。毕竟他们的地位极其尴尬。在资本大潮下,他们受利益驱动,受多种力量制约,所以往往“权轻责重,两头受气”。而且在环评的产业链中,环保部门、环评单位、施工单位各取所需。环保部门利用环评审批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环评单位收钱消灾,建设单位花钱买审批文件。

尤其是近年来,环评资质造假现象越来越猖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项目,“互拆低价竞争”的现象在业内越来越普遍。其实只是“低价竞争”。毕竟这是市场经济的诞生。但是,有的机构为了项目,什么订单都敢接,什么钱都敢拿!简而言之,“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以说,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作恶者和受害者。

所以,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3“环评资质”取消后,环评行业何去何从?

毫无疑问,在资质刚刚取消的时候,大量的“市场主体”将涌入环评行业,大量的环评人员可以独立执业。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鱼龙混杂的环评报告过渡期,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的残酷洗牌。在市场逻辑和严格审批的双重作用下,会有大量环评人员和施工单位业主上黑名单。

其实这就是改革的阵痛。虽然一开始略显残忍,但长远来看还是不错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市场的整合,环评行业会逐渐走向正规,改革红利会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省施工单位成本。这个好处自然是立竿见影的,也是近年来国务院推进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新的要求。所以以后建设单位业主可以自己做环评。即使他做不到,也可以不委托机构。他可以找一个会做的技术专家来做技术咨询服务,这样会大大节约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第二,市场会更加开放。环评资质取消后,所有公司都可以承接项目,所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优胜劣汰会更加明显,环评利润会被进一步压缩。同时要求环评机构的综合能力更高,承担的责任也更多。说到底,市场公平就是要取消资格等各种制度性壁垒,让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不应该设置限制性的、不合理的门槛。

三是更加注重环评质量。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今后环评质量的监管是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同样建设单位将面临巨大的问责压力。所以业主会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资质,不再充斥着投机倒把和牟取暴利,而是会千方百计保证工程质量。

第四,行业会越来越规范。环评资质取消后,必然会受到“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冲击。简而言之,竞争更激烈,问责更重。因此,未来环评行业的业务重心将从“资质业务”转向“咨询”、“托管”等服务型业务,逐步成为提供一站式报告、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企业运维等一站式环境家政服务机构。针对企业或工业园区。

第五,环境评估员的含金量会更高。环评资质取消后,环评人员不是一文不值,而是更有价值,有更多执业渠道。因为他们原本需要在环评机构实习,现在可以直接帮建设单位做环评。为了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三五个人可能还会成立一个环境评估员办公室。当然,环境评估员的含金量越高,其研究的难度也就越高。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句话:取消“环评资质”,本质上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故事。一些死抱着不放的机构必然会受到冲击,而少数敢于探索、顺势而为、“敢于染指”的机构会变得更强大。

所以,未来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来源:新安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16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