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混乱漫画(史上第一混乱TXT)

2021年刚刚过去,如果给这一年涌现出的众多“网络名人”来个大排名,那么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网络名人”当属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绵居。2021年1月5日,在5号坑发

2021年刚刚过去,如果给这一年涌现出的众多“网络名人”来个大排名,那么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网络名人”当属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绵居。

2021年1月5日,在5号坑发现金面菊时,它已经皱巴巴的,看起来像是在吃被揉成一团并被践踏过的巧克力箔。当初考古学家也以为只是一小块金子。但随着表面的污垢被仔细清理,鼻子和耳朵的形状逐渐显现出来,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阿津面驹。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三星堆金冕居:早上好。听说一觉醒来大家都忙着给我p图?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复原的金绵居只有半张脸,但即使是“半示人”也足以震惊世界。一时间成为网络上流行的“团宠”,由此衍生的各类漫画、文创产品坑坑洼洼。甚至有人用黄金手工制作了完整版的金绵居。

就像金绵居的热潮在一年后逐渐平息。三星堆考古遗址再次爆发。6天前,2021年12月26日,8号祭祀坑内发现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它的头是老虎的头,耳朵也是老虎的圆耳朵,但它有长长的角,它轻盈的身体向后仰着,它的屁股顽皮地撅着。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三星堆又新了!

这个奇怪的家伙暂定名为“虎头龙身青铜”。虽然其整体仍在挖掘中,但已被广大网友预定为即将到来的虎年吉祥物——“这三星堆是不是提前给大家拜年了?”

三星堆遗址总是给世界带来惊喜。似乎从一开始,它的横版空就天生有自己的惊喜设定。“沉睡三千年,一觉醒来,你会大吃一惊”。三星堆遗址所在的四川广汉,也是一块神奇的宝地。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西麓,古语有云“不旱,蜀有大誉”。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城西七公里的三星堆村。

自从1986年12月12日“祭祀坑”被发现以来,这个曾经被忽视的村庄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今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的公布,使三星堆遗址彻底走出了教科书,成为考古界名副其实的“网络名人”。“三星堆又新了”成为众多网友持续追踪的热点。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黄金面具和青铜脸,总能让人陷入无边的遐想。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古蜀先民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吗?还是来自遥远的外星文明?

故事的另一面,是几代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不为人知的探索经历。自首次发现以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为了揭开古蜀文明神秘而壮丽的面貌,这些考古学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在孤独中等待着?

(本文为2021年12月31日《我在中国挖古物:中国考古百年》最后一期B04-05版,报道“三星堆与一群考古学家的追寻”。《我在中国挖古物》主稿全文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作者|李永波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三星堆虎年吉祥物书籍,龙头虎身青铜器。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意外发现和寻宝热

1929年春,四川仍处于军阀混战状态,混战不断。家住广汉中兴乡真武村的农民闫道成根本没空理会这些大事,安下心来在他家旁边的水沟里灌溉田地。

他发现水流比较小,就找来工具,和儿子一起抬起水车,用锄头挖沟底。“砰”的一声沉闷的响声,让正在挖掘的闫父子大吃一惊。挖地,地里有一枚白玉石环。试着抬起石环后,发现下面还藏着另一个玄机,隐藏的坑里堆满了精美的玉器和石器。

严道成是农民,但不是不识字的农民。严道成第四代孙曾公开讲过,他的祖先严道成小时候读过很多书,但因为家庭矛盾,中年被迫迁居成都。当时他在县政府工作,当地人都叫他“严师傅”。严师爷看到这些宝贝,一眼就认出是价值不菲的古董文物。现在他们不敢出声,马上把土埋回去。直到夜深人静,这个坑里的文物才被拿回家。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严道成父子在发现地附近做了一些发掘工作,但收获不多。谨慎的严道成选择了观望,并没有马上拿着这些意外的收获去珠宝市场出售。没过多久,严道成得了一场大病。颜家认为可能是挖坑太深,触犯了“风水宝地”。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严成的全家福。

“风水”是当地的一种说法。闫道成住在三星堆村马木河北岸附近。当地有一处弧形梯田,名曰“月亮湾”。在河的对岸,有三个圆形的黄土堆,看起来像三颗星星排成一条直线,与远处的“月亮湾”遥相呼应。于是“三星伴月”的说法流传开来,后被载入《汉州志》成为“汉州八景”之一,这也是三星堆遗址名称的由来。

心存敬畏的严道成抱着“赔钱免灾”的心理,将发掘出来的大量玉器、石器,分发给亲戚、邻居,转手倒卖。关于严家偶然发现的玉器数量,说法不一,有“数件”、“数量很大”、“多达三四百件”等描述。后来,考古人员收集资料后发现,这些文物包括各种类型的玉石器,如玉璧、玉琮、玉圈、玉圭、石璧、石珠等。其中石墙数量最多,最具特色,较大的石墙直径达到80厘米。

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严道成发掘后散落的这些文物迅速漂流到二手市场,引起了古董商的注意。当时成都著名的金石学鉴赏家龚喜泰从严道成手中买了四块玉。他兴奋不已,专门写了一篇《古玉考》发表在成都某校刊上,声称这些宝物“价值连城”,引发了一股民间寻宝热潮,严家挖沟发现“广寒玉”的奇闻在转述和炒作中不胫而走。

三星堆是考古发掘第一人。

在众多关注“广寒玉”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在广汉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副主教唐尼索恩(Donnithorne)。董不是考古学家,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些在市场上漂浮的“广寒玉”不仅是价格昂贵的稀世珍宝,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他联系了驻扎在当地的密友准将·陶宗波,帮助尽快找回丢失的文物。他还借了一些玉器,请华西联合大学地质学家丹尼尔·戴(Daniel Dye)鉴定。

一行人第一次来到广汉,让严道成一家第一次意识到这些玉器在考古中的重要性。严家人将5件玉器赠予华西联合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再赠予出土物中最大的一面石墙。经过这样的波折,这些文物终于见到了一位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华西联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戴维·格拉汉姆。

葛是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第一人。然而,像董一样,作为一个美国人,葛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教,帮助当地的穷人和病人。辛亥革命前夕,葛和他的妻子在去上海的船上了解到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那以后,他们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1931年,葛回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两年后回到成都,正式成为华西联合大学博物馆馆长。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葛韩伟在考古发掘现场。

1934年3月,葛成立了考古发掘队,下大决心去广汉。根据葛在《汉州(广汉)发掘简报》中的记载,他们到达现场时,当地有关部门已经率先组织人开始发掘。葛立即向县长罗玉仓说明了非科学发掘对历史文物的严重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罗玉苍是个豁达的人。他不仅为葛维汉发掘队申请了省政府教育厅的批准,还派了一支地方队伍保护他们。

战乱之时,广汉当地治安混乱,贼匪横行。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仅用了十天就结束了。但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出土文物及残片600余件。作为四川近代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对三星堆遗址和西南地区文明起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根据这次考古发掘的结果,地质学家戴撰写了《四川古代玉器》,并对这些出土玉器石器的年代和性质作了初步研究。比较有研究价值的是葛·《汉州(广汉)发掘简报》。他参考了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的《河南仰韶村和安阳殷墟出土文物报告》,整理了自己的研究,发表在《中国西部边疆研究会学报》上,至今仍是考古学家研究三星堆遗址的重要参考。

葛在报告中介绍了出土文物的各种形态,提出了“广汉文化”的观点,将遗址的年代从石器和石器使用时代限定为周初。此外,葛还让他的助手林明俊给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捎去一封信,并送去在广汉发掘的照片和文物。郭沫若在回信中初步认同了葛的时代判断,并对古蜀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总体看法。他认为出土的文物,如玉璧、玉圭等,与华北、中原出土的文物相似,说明古西蜀与中原有文化接触。这封家喻户晓的书信也成为中国考古史的重要见证。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葛维汉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如葛认为这些出土文物属于随葬品,“广汉遗址”应为“墓坑”。1946年,郑德坤的《四川古文化史》中有一章“广汉文化”,介绍了葛等人的考古发现,其中对“埋葬说”的观点进行了讨论。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论争,为后来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代考古学家的漫长等待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经历了长时间的中断和停滞。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长期以来,三星堆遗址的研究几乎完全依靠葛的考古发掘。随着当时相关法规的颁布,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做考古发掘,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成为一种奢望。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星堆的下一次考古发掘直接来到了1986年“祭祀坑”的发现。

以这样碎片化的方式拼接记忆,往往会遗漏很多值得铭记的历史细节。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坚参与了今年三星堆遗址三号坑的发掘。他也被认为是今年第一个走出三星堆考古遗址的考古学家。徐坚在一次讨论三星堆遗址的活动中指出,从1929年开始,三星堆遗址的叙述中出现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个是三星堆遗址在公众记忆中的印象:严道成的首次发现,1986年祭祀坑的发现,以及今年公布的3号至8号坑考古发掘新成果。这三股强大的脉冲吸引了全世界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却忽略了它们之下其实还有一条“稳定的、循序渐进的、深流不息的学术之路”。

根据徐坚提供的视角可以发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包含了几代默默奉献的考古学家,却还没来得及等待大丰收。

20世纪50年代,由于宝成铁路的修建,时任西南博物馆馆长的冯成立了专题小组,对宝成铁路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他的主要目标是视察月球湾。第一次访问没什么收获。后来,工作队的王家友和蒋殿超在1955年至1958年间多次考察月亮湾,他们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广汉遗址”(三星堆遗址)与月亮湾遗址的文化层次完全一致。根据他们的初步判断,这两处遗址的年代相当于殷商时期,他们呼吁考古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广汉文化”。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觉醒与震撼》,作者周新华,浙江摄影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1963年,冯再次率领由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月亮湾选择了三处发掘地点,开始考古研究。发掘历时40多天,面积50多平方米。由于范围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尽管如此,冯在发掘时留下了一个先见之明:“这个地区人口如此稠密,很可能是古蜀的一个中心城市。”1976年,冯指示他的学生童撰写《广汉出土玉器石器记录》一文,再次有先见之明:“这里的文化层很厚,范围相当广泛,很可能是古蜀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一年后,这位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学的创始人去世了,没能看到随之而来的爆炸性发现。

上世纪80年代,当地砖窑业加速发展,三星堆遗址附近建起了10家砖厂。三星堆成了当地砖厂的取土场。农民取土烧砖时,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陶片,立即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的注意。1980年10月,经过大量准备,四川省博物馆田野考古队进行了一次1200平方米的大规模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的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三星堆文化”的正式名称。考古队认为,此次发掘进一步证实了三星堆遗址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一种在四川境内广泛分布、具有鲜明特色、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文化的古文化”,具备了夏鼐提出的新考古文化命名的三个条件。很快,三星堆文化的划分得到了考古学家的普遍认同,分为四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随后几年,野外队陆续进行了各种规模的考古发掘。几十年来考古发掘的积累和沉淀,似乎是在为震惊世界的1986年夏天做准备。

“沉睡了3000年后,我醒来,惊呆了”

在多方回忆中,1986年发现两个“祭祀坑”的那个下午,三星堆当地天气非常炎热干燥。鸭河边的渔夫已将鱼鹰唤回船舱,砖厂里疲惫的工人正等着收工。

突然,南兴二砖厂工地传来消息,在距离地表2米深处发现了几件玉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负责人陈德安、陈闻讯赶到现场。当他们看到玉戈和张羽等暴露在外的玉器时,他们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考古突破。他们在保护现场的同时,立即向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汉县汇报,准备进行发掘。

从7月21日开始,陈德安和他的团队采用勘探法进行挖掘,用了三天时间清理勘探区的文化层。就在挖掘即将继续的时候,考古学家们突然意识到一个新问题。川西平原的酷暑,人们被蒸着,天边传来几声闷雷声,让人隐隐担忧。一旦发掘过程中出现暴雨,破坏探险队和玉石石器,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外,夯土白天极其坚硬,晚上相对松软,便于挖掘。于是,考古人员很快做出了决定,在勘探一侧支起了天篷和电灯,准备通宵工作。

挖掘工作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几天后,两个面目温和的青铜头像破土而出,都被火烧变形了。一个脖子有明显的损伤痕迹,另一个头套脱落。接着,又陆续出土了一批带平顶帽和面具的青铜头像。这些青铜头像造型夸张,埋葬方式各异,有明显的破坏痕迹。玉器石器是该坑出土最多的器物,有相当一部分已在多处破损破碎。还有大量被烧毁的大型动物骨骼,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大象遗骸。这些被火烧过的痕迹,让很多考古学家否定了最初的“埋葬说”和“地窖埋葬说”的假设。坑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这已成为考古界的主流观点。

就在挖掘接近尾声的时候,工人们在清理骨头残渣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金色的反光物体。考古人员用竹签和刷子清理后,认为这是一件黄金制品,上面刻有鱼纹和其他纹饰。陈德安和他的团队高兴地召开了紧急会议,并立即派人通知广汉县武警中队协助和保护挖掘现场。

凌晨5点,早起的村民们也聚集在发掘现场,期待着文物的发掘。陈告诉他周围的人,这可能是一套金腰带。当文物全部出土后,才发现不是腰带,而是一根1米多长的金杖。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金杖,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这根象征着古蜀文化王权的金杖,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根金杖。金杖上的人物刻有圆脸、笑口、头戴“玉冠”,与金杖上刻的鱼鹰图案形成图案。陈说:“我们从左往右看金杖上刻的图案,正是‘鱼王’二字,说明金杖的主人可能就是‘鱼王’。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金杖细节鱼纹,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一号“祭祀坑”的发掘历时半个多月。当考古人员准备返回驻地时,在祭祀坑东南方向约二三十米处发现了一个新的“祭祀坑”,其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兽面、黄金面具、各种形态的金面青铜面,等等。许多青铜器体积巨大,造型前所未有。

两个“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历时两个多月,一号坑和二号坑共出土青铜器700余件,特别是青铜人像、青铜人面、青铜兽面、青铜竖眼罩和青铜神树。这个位于川西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新发现,新谜团

自1986年发掘12号祭祀坑以来,根据“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原则,进行新的考古发掘已不是当务之急。研究和消化出土文物是现任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于蕾及其团队的主要工作。在接受于蕾采访时,于蕾也多次表示,一号坑和二号坑已经让古蜀国名扬天下,他万万没想到还会有新的突破性发现。

2019年12月,三星堆景区栈道拐角处的一次意外发现,让于蕾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可能正等着他。雷雨很快找到了12号“祭祀坑”的发掘负责人陈德安。栈道下一片漆黑,陈德安只能用手去摸。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第一反应就是大嘴巴。由此,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再次启动,从三号坑到八号坑陆续发现的文物,如今已经成为为大众所知的年度考古新闻,三星堆遗址也成为考古界名副其实的“超级网络名人”。

两年之内,考古发掘并不急于“赶进度”。雷雨说这样的机会是“想不到的”,团队想在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科学地探索。如果保护手段跟不上,他们宁愿暂时不去探索,所以准备了很久。在考古现场,防护温室作为第一层防护,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舱作为第二层防护。第一次使用的考古方舱主要是为了保护文物和填坑尽量不被外界污染。

三号坑出土的顶像跪像被雷雨誉为“国宝”。“它从口部到肩部和腹部有几个龙形纹饰或牛形纹饰。以前没有这种配件。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也从来没有过龙形纹饰。”这座雕像描绘了一个长着龙身牛头的怪物。“可见三星堆人思想开放,敢做敢想。他们把牛和龙捏在一起,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艺术品,这尊坐在膝盖上的顶像,应该是皇家祠堂祭祀用的。”

五号坑出土的半金面具是这次考古发掘的“承面”,几乎登上了所有媒体报道的封面,重约280克。因此推测,这个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比此前在一号祭祀坑发现的商代面具还要多。这种半面具宽约23厘米,高28厘米,含金量约为85%,含银量为13%至14%。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参与了金面具的发掘。作为亲历者,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发掘现场:“金箔”的第一次出土状态与金沙遗址著名的太阳神鸟颇为相似,完全像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一样被压在土里,以至于看不出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逐渐清洗的过程中,鼻子和耳朵的形状是可以辨认出来的。推测很可能是阿津面局,大家都很激动。”

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仍在继续。

1929年,严道成的一次偶然发掘,开启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从新中国成立后奠定考古基石的葛、冯、王家友为代表的外国考古学家,到发现一号、二号“祭祀坑”的安,再到今天的、李,几代考古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三星堆遗址。

近百年过去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进程根本看不到尽头。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神秘的三星堆文化给世人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几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怎样的生活,与中原文化保持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他们会全心全意的铸造青铜器,然后经过精心的整理埋在地下?这些问题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学术界始终没有形成定论,外星文明假说在民间流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除了中原地区的商业文明,同时期的长江中上游地区也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勾勒出古西蜀的历史文化图景。

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不管你说什么,鼓掌就好。我会帮自己一把。三星堆4号遗址“祭祀坑”出土的三尊铜像之一,头转向跪着。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作者|李永波

编辑|王青、李阳

校对|薛静宁、刘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834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