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请列举两个)

继上一本书《苗就是苗》(第三期):告别巫史,苗族巫女符箓最难写的汉字是符箓。苗族和汉族的很多历史习俗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印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世界各大民族中,

继上一本书《苗就是苗》(第三期):告别巫史,苗族巫女符箓最难写的汉字是符箓。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请列举两个)插图

苗族和汉族的很多历史习俗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印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世界各大民族中,汉族是唯一一个没有全民族公认的民族舞蹈的特殊民族。虽然大家跳广场舞跳得很开心,但其实我们这个民族是最不会全民歌舞的。当然有人会说,汉族还有一个传统舞蹈——唐朝乐舞。不好意思,是从唐朝在西域战胜龟兹移植过来的。因为龟兹早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龟兹乐舞勉强算是中国传统乐舞的代表。是因为我们古代人很内向,不善于用舞蹈进行社交活动吗?显然不是。

古代人类舞蹈的本意并不是人性的宣泄,其主要起源是巫术仪式中的舞蹈。说到底是一种娱神驱鬼的祭祀行动。后来起到娱乐人的作用,发展成现代舞。由于汉族的先民很早就开化了,在先民生活的时代,原始舞蹈由巫术即傩祭演变而来,后来发展为傩戏。经过颛顼帝的宗教改革,汉族先民逐渐摒弃盲目的祭祀鬼神仪式后,巫术逐渐衰落。简单来说,汉族的先民普遍没有很深的宗教感情,从巫术仪式转化为傩舞的舞蹈不再有根本性的演变。不能说每个历史时期都没有乐舞。只能说没有狂热的宗教情绪和全民氛围。乐舞逐渐成为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方式之一。普通汉族人除了节假日一般不接触音乐舞蹈。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至今能在全国各地载歌载舞,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传统的宗教情怀,传承着巫术带来的各种文化。

傩舞,或称傩戏,对现代人来说感觉很新奇。请做好准备。傩文化的背后是先民的愚昧和残忍。当然,这也不能怪我们的祖先,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童年都要经历的蒙昧阶段,无一例外。汉族的祖先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早地从这个原始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文明时代,从而表现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熟”的文明特征。比如2600年前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今尚未完全脱离丛林法则的世界文明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对规范国家与国家、人民之间的交往起到了准确的指导作用。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疑似苗族傩舞清代《苗蛮图说》中的疑似苗傩舞

“诺”的本义,《说文》说:“可以行为适度。从人,难声。”段子:“行之有度。根据这个词的原意。难驱疫,傩本义废。”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驱鬼辟邪的仪式。根据考古资料,傩起源于史前,一般认为流行于商周时期。傩最早出现在中国北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扩散,逐渐遍布全国。中国东起江苏、安徽、江西,经两湖、两广,西至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历史上到达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新疆、东北,形成了一个傩文化、傩戏的圈子。

傩文化相当复杂,包括傩仪、傩神信仰、傩戏、傩面具及其制造技术、傩舞,以及相关的驱邪、除疫、祭祀、酬神、娱乐、通关、寻子、延寿等。其中,傩仪

傩是泛神信仰,傩仪是围绕傩神的仪式。傩神一般都是人格化的,都有自己的家谱。傩神多以面具来区分。面具就是一个傩神,叫傩公傩母。傩面具代表上帝。你必须通过仪式向上帝请示才能行动。否则会被认为是违神,或者会被认为是傩不灵。

傩是一种面具艺术,一种借助面具的艺术,从史前时代就有了。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傩面具是木刻面具“武女”,珍藏于日本东大寺正仓院。中国高僧智聪于日本秦明二十二年(北周宝鼎公元562年)经朝鲜抵达日本,带来了中国乐器和一批“艺妓面”(驱魔)。魏末,隋朝学乐舞的朝鲜人,于皇推古帝二十年(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抵日,随身携带的“艺妓乐面”一直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有武功、吴努、金刚、力士、世子、昆仑等名字。

日本正仓院所藏“吴女”傩面具,面高34.5厘米,宽23厘米,厚 23.4厘米日本正仓的“吴努”傩面具高34.5厘米,宽23厘米,厚23.4厘米。

这个傩面具不可怕,因为更逼真吧?

日本正仓院所藏“昆仑”傩面具,面高37.7厘米,宽32.5厘米,厚35.3厘米日本正仓的“昆仑”驱邪面具,高37.7厘米,宽32.5厘米,厚35.3厘米。

没有发现彩色照片,无法显示这个傩面具的凶残。其实早期的驱魔是非常可怕的,呈现出骷髅或者人的脸被剥开后的样子,再加上恶魔的角和尖牙等恐怖的特征。因为傩面具形象的原始来源是头祭,是狩猎古代部落首领或武士的头颅,用于自己部落的祭祀。至今仍有狩猎的真人头像作为祭祀用途流传下来。我看过很多,恐怖到无法形容,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看不下去的。声明一下,我从来不收集这样的图片,也没有任何私信。

湘西苗族还愿仪式所用傩面具湘西苗族投票仪式中的傩面具

这种人头祭祀在历史上常见吗?传世文献模糊不清,但殷墟的发现告诉我们,商代有大量的人祭,甚至在建城的时候,人们都要把头埋在城的角落里。大概从三皇五帝到禹夏商代,中国社会大体就是这样。傩面具应该是人头祭祀的替代品。用傩面具代替人头进行祭祀,会逐渐变成各种傩神的象征,这是文明的进步。由于周朝文明程度较高,这些古老愚昧的传统被有意从史籍中剔除,只记载了一些傩仪。这就导致了后世儒学的历史错觉,误以为古代宗室优于现代宗室,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口号,企图为历史翻案。

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了汉代傩仪的场景,曹大丞相晚年欣赏傩戏,祈祷来年丰收、压制吴蜀和祛除头痛之病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了汉代傩仪的场景。曹大成晚年喜欢傩戏,祈求来年丰收,压制吴、蜀,摆脱头痛。

我国最早的傩文化记载是《李周下关司马下》:“方想掌披熊皮,四目金,宣朱义商,持葛阳盾,帅,观时势,抗疫于其室。”“持格阳盾”和“抗疫”,说明驱魔仪式是一种宗教活动。从事傩活动的方是"帅官"中的高官,说明傩在西周时期与官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周朝宫廷举行傩仪时,领头的“方”头戴青铜面具,四只眼睛闪着金光,身穿黑色上衣和红色裙子。披着熊皮;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盾牌,带领着幽灵的队伍,跳跃着,呼唤着各个角落,嘴里发出“诺诺…”的声音。这种阴森恐怖的声音据说可以吓跑鬼魂,保证人们的健康和安宁。周王室、王公代表国家为“国傩”、“大傩”,民傩称为“乡民傩”。《论语·乡党》中有“乡民傩,朝服站在傩台上”,说明在春秋时期,傩已经从宫廷傩发展为“乡民傩”,傩文化开始活跃于民间。

到了汉代,傩队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汉代傩戏队中方的将率领“十二兽”带着一个长戈向四面八方冲刺。所谓“十二神兽”,就是有着狰狞兽脸的驱魔神和舞者。据说这些“神兽”能吃下所有的疾病和邪灵。

汉代以后,傩开始从中原地区向地方传播。西南地区的傩仪以中原地区的傩仪为基础,逐渐与巴蜀、荆楚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相结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傩文化。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古人通过它祈求来年农业丰收,人畜平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傩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傩戏

“方石翔”在宋代宫廷中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认为神奇强大或人们喜欢的英雄,如“将军、土地、财神、判官”等。面具也是根据人自身的形象制作而成,并经过奇异的变形加工,神化出各种灵异诡异的面孔,称之为“神脸”。在民间,驱魔仪式变得随意,跳舞驱魔驱魔仪式成为乞丐谋生的手段。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走下神坛的驱魔仪式从娱神变成了娱人,减少了阴郁的气氛,多了几分调侃。有些地方的傩舞吸收了一些传统戏曲的精华,如唱、念、做、打,还有一些杂技的精华,如立鸡、爬刀梯、踩犁、吃碗、吞竹筷等。,而且发展成了剧情,有了舞蹈和戏剧混合的仪式,发展成了傩戏。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傩舞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的傩舞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女巫,但能制作傩戏的民族却很少。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傩戏数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十个民族,如土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苗族和藏族。产生了二十多种傩戏,其中大多数仍在各地区演出。

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傩舞表演现场Xi安苗族傩仪和傩舞表演现场

黔东北举行傩仪的地区主要有铜仁市、德江、思南、石阡、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玉屏县和万山特区、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这个地区到处都是山,山谷,村庄密集,人口稀少,交通相对封闭,经济不发达。但这里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相对原始的傩文化依然存在。

嘉靖《贵州通志》“贵州宣威司”中“当你老了”的条目记载:“除夕之夜,习惯上有祭祀仪式,草船、纸马、陈火炬、父母监督,遍室驱离呐喊,如充军,意为驱鬼,即古傩之意。“《咆哮满室》和《李周下关司马下》里的“用绳子打疫”性质一样,就是搜遍所有房间找疫鬼,一个一个打死。嘉靖《贵州通志》中,四都司守、思南、石阡、铜仁的“岁时”条目中有“同宣慰司”字样。泗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的辖区与今黔东北大致一致,说明黔东北最迟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傩戏活动。

但是,这种傩文化在中原王朝是极其落后的。“端公”是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等地区一个叫“巫师”的词,一般指男巫师。《遵义府志》记载了乾隆年间龚升胡端批评段公的一篇文章:“在黔蜀之地,再没有比段公更邪恶的人了。如果不知道禁酒令,那将是极大的伤害。我尝了它的歌舞,跳了一圈又一圈,带着苗走了一圈。曼圣有雅,苗银也;被称为神,苗人也。是盖妙的耳朵。而人与神竞争,为什么?或者称之为女巫的宗教.....而作为大众,也不知道被苗所惑,遂起群体效应,以为衣食技能。而且还引用了古代女巫要自重,要定祸福,要假神,要煽动女人。小人无知,也信家人妇人之言,于是烧香许愿,拜其神,畏其鬼,努力迎客,载歌载舞祈祷....................................................................................................................这些信息表明,当时苗族的傩仪细节与今天黔东北的傩仪活动非常相似。

嘉庆《贵州书》记载新桂县广顺府(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的花苗习俗:“”......如果生病不吃药,只求有鬼,说明你的女巫叫鬼老师。鬼骑是愚昧的,或者杀鸡杀牛。虽然极其贪婪,但必须称之为贷款。它常常破产,从不悔改。”《黔书》还记载了广顺“土人”的习俗和贵定:“.....在一年的开始,他们问候山魈,他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去观察它们。男人被装饰得像社交的火,敲锣打鼓唱着神曲。无论你去哪里,你都吃喝。那些住在曹迪黎平办公室的人考虑得更多的是传播散居人口。”

嘉庆《桑梓文淑》记载:“小病之时,以水米泼之,谓之泼水米。发香钱,铺花盘。病稍重则延巫妄,谓之敲锣载星。然而,知道生活不是这个样子。严敬和尚的方法是摆脱疫情,他说,“清汤。".这和古代的傩差不多。”

光绪《同仁府志》载:“郡多穴,穴中有神。所有有色人种的女人都回到洞外,或者生病时掉进洞里。掉进洞里的人,俗话说得好,如果不紧急处理,就会丧命。无药可治是巫咒,叫敲锣打鼓。......巫党敲锣打鼓,头裹红巾,头戴观音七佛之冠,在祭坛上跳舞,右手持带柄铁环,名为师刀。旁边有几个小环,抖铮铮的声音。左手持号,或吹,或唱,或舞,抑而拜之。电旋风转,观者盖如墙。..................................................................................................................................................................................演各种淫秽剧,观众会哄观众。当你准备好要派遣神的时候,你会用祭品来款待你的朋友和亲戚。如果没有,上帝会不高兴的。神量极小,有问题就搬走。去了就先偷别人的,再偷别人的。我的老朋友不愿意掌握这个神。或者把女巫的祈祷适当地延长,那就不珍贵了。这个神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当一个女人结婚时,她随丈夫的家庭而去。但是,从来没有淫乱过。再说巫师,有罗愿、萧愿、半罗半萧愿,以巫师命名。”

民国《沿河县志》记载:“有疾病而不信医者,为大众所咒,谓之妄公。跳一天的叫跳楼者;三天,即打太保;五至七日,谓之大傩。”这里记载的“太太保”和“大诺”的名字,至今仍然存在。

民国时期的《岑巩县地方调查问卷》中写道:“如有还愿之巫,巫者戴上面具,冒充八稚女、山将军、仙风夫人、梁山之地等。,而且他们随意幽默。所以说西神祝福语,以为不幽默,神灵就不会享受祭祀。最后,他们以假扮法官告终,他们所做的被称为愿望。那些希望归还剧本的人是傀儡......近年来,凡以祭祀大菩萨闻名者,请以猪、鸡、牛、羊等为祭。”《巫师戴面具》可以确定是傩戏。上述三部傩戏《秦通巴郎》、《山山将军》、《凉山土地》至今仍在上演。有记载的仪式中所需的猪、鸡、牛、羊的祭品与现代仪式中的基本相同。

通过这些古今记载,我们知道苗族的传统傩仪一直流传至今。

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苗族“还傩愿仪式傩舞”西州花垣县排碧乡板里村的苗族人“还乡傩舞”

在列举了许多历史文献之后,我们不妨举一些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傩戏的例子。虽然不完全是苗傩戏,但这种习俗是相互印证的,本质上是相同的。本文不想展示傩戏的全过程。关于傩戏的书我看不完,就随便挑一些相关的细节来描述一下。

有一个关于“万诺”神的起源的传说: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试试龙虎山张天师的魔力,把二十四个鼓手藏在宫廷里,命令他们不停地演奏音乐。然后他告诉张天师,宫殿闹鬼,有鼓和音乐的声音,并命令他猎鬼。张天师服从了,拿了一碗冷水,把一根筷子放在水里,然后念了一段咒语。二十四个鼓手都觉得冷战,不敢再打了。李世民命令他们不要停下来继续演奏,于是鼓声又开始了,皇帝嘲笑张天师的咒语无效,于是张天师只能又念了一遍咒语,在碗面上擦了擦筷子,下面的鼓声就停止了,二十四个鼓手的头掉在了地上。此后,二十四鬼在宫中闹得不可开交,皇帝无奈,只好称死去的鼓手为“傩神”。教主名唤欧阳锦甲将军,能享万民香。二十四人被封后立即逃离朝廷,身体在湖南落地,脑袋却在江西落地。所以江西供奉的傩神只有头没有身。这就是傩戏中只戴傩面具的解释。傩舞艺人跳舞时戴着面具,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和民俗意义。戴面具意味着神灵附体,不允许他们随意说话或行动。

万载傩舞的主神(大菩萨)是欧阳黄明将军。欧阳晃,唐末五代人,曾在前蜀皇帝王彦的宫中担任宣徽(武装部宫廷总管)使。后唐在王维伐蜀时,欧阳晃等人被齐宗弼杀死。欧阳晃死于公元925年(蜀咸康元年,唐同光三年)。由此可以推断,他是南吴政权杨行密时期,分割江淮地区,遏制朱温南迁的人物。又是武将,故称“杨武将军”,服装镶金甲。久而久之,村里人都叫他“欧阳金甲将军”。此外,还有太阳、月亮、土地、财富、雷公、法官等角色。每个神的法力不同,分工明确。

傩舞的核心是傩舞,它不仅包括唱、念、打,还包括舞。万载傩舞简单粗犷,但规矩严谨,风格独特。舞者每次跳舞都要遵循“方、圆、平、傩”。“方”主要指手部动作,呈方形,有棱角。“圆”指的是圈子。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只能转半步,或者原地转圈,上身一定要稳。“平”要求扭动身体时,脸部一定要清晰,是左是右要一目了然。“Nu”的意思是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都要保持节奏稳定。

中国舞蹈讲究“圆”,要求手上的手指、手腕、手肘弯曲柔和。这与傩舞中的“方”正好相反,是傩舞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区别。傩舞的步法往往是左脚只能微抬,右脚要高抬。脚、手和头朝一个方向移动。荡秋千时,身体不能左右摇晃,只能上下振动。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直道转弯。傩舞表演中有许多手势,俗称“扭结诀”。每一个手势都是一种战术,它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据说是专门用来对付妖怪的。

湘西傩舞中的五月山诀与请神诀,诸神的祖师是太上老君湘西傩舞、五月山公式、问神公式中,众神的宗主是太上老君。

万载的傩舞,动作简单,变化少;伴奏基本是打击乐,旋律很差,节奏感很强。在表演过程中,它随着节奏跳动,而不是随着旋律起舞。重复动作;舞蹈结构简单;几乎每个节目都要一个一个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跳过去;舞蹈重心比较低,膝盖上下颤抖,双腿并拢的动作很少,基本分开,膝盖微弯。

这样的介绍,你还觉得傩舞是乱舞吗?很明显,傩舞是最原始的舞蹈,所有的动作都有寓意。

对了,虽然傩舞也叫“跳神”,但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跳神”。电视剧《林元》中,金星的“悲情戏”绝对绝版。但这能归功于傩戏吗?

电视剧《林海雪原》剧照电视剧《林元》剧照

很明显,金星“舞神”的模板来自东北萨满教的表演。萨满教是萨满教发展后的一种宗教形式。虽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但并不能代表中国萨满教的总体发展趋势。所以,傩戏虽然和萨满教有关系,但和萨满教绝对不是传承关系。婚丧嫁娶从不跳傩舞。傩舞的本意是为了驱鬼除疫,解除人的痛苦,但婚丧嫁娶不是这种事。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苗族吃虫(蛊?)和用犬祭祀清代《苗蛮图说》中记载的苗族食虫(法?)和用狗献祭。

总的来说,认为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教、佛教、儒教、古代巫术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呈现出现在的面貌,其中更多的是吸收了道教的内容。直到今天,傩仪的表现形式还与道教密切相关。傩与道教之所以关系如此密切,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同源的。傩坛和道教是农村最流行的民间信仰和宗教。傩坛的特点是斋戒、道教、道教,这就使得傩坛和道教坛密不可分。傩文化与道教在信仰、思想、文化形态等渊源上的一致性,使傩文化与道教在成长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滋养。

在这方面,我们举例说明道教和中原文化对傩戏的影响。

湖南沅陵县流行的郴州傩戏传人黄提供的《将赋》歌词;

敲锣打鼓,听我唱个姜姑娘歌。

九曲黄河谁开?谁把梭罗种在了月球上?

三关谁守?钓鱼台是谁建的?

九曲黄河于,梭罗果老栽于月。

六郎守住三关,太公建钓鱼台。

一手打开头发,一手梳理黄杨木,

左手梳个龙髻,右手梳个插花。

……

无心看路边风景,一心烧香,

突然我抬眼望去,前面是石舟殿。

装饰有御经堂、桅杆、天灯、粉墙。

将放在庙前,伽蓝靠门而坐地说:

独自坐在庙里看书,姜女低头进了庙。

凌爷爷执门,佩金鞭,

姜的女儿没什么好担心的,不敢进佛堂。

三古佛坐于殿中,金炉光盈。

金盆打水洗手,奴家磕头烧名贵香。

跪在佛台上,满屋都是神圣的聆听和学习。

烧香不是为了财富,也不是为了父母。

做一个奴隶,得到一个丈夫和一个男人是一辈子的事情,

今天烧香告诉你,都是圣洁。

土家族郴州傩戏传人全张成(观音派法名)提供的《王香卧冰救母》歌词;

站在大厅前,说出你的故事。听听原因,男人女人。

不唱权力和后代,王翔和妈妈冰封。

因为我妈妈生病了,她被卡在牙床里很长时间。

吃了几片药,没有效果。我邀请了我的主人,但是没有用。

王翔汗流浃背,轻言细语地对母亲说。

一开始就告诉儿子你想吃什么。

把你的手拉到你儿子的手上,叫我儿子听听原因。

他只想要鲤鱼和汤。

听了这话,王翔急忙跑到街上。

从东街转到南街,然后从西街转到北街。

城内外都在高跑,城内没有鲤鱼鳞。

冬天大河蜿蜒,街上鲜鱼无鳞。

王翔绝望了,这件事怎么调解。

如果你不称鱼的重量,你怎么能面对你的母亲?

孩子不知道养育母亲有多难,女儿却知道父母有多善良。

忙着点上火,跪在堂前祭祖。

一撮纸三支香,并告虚空过神。

祝福妈妈身体健康,加倍的恩情会报答九次的恩情。

脱掉你所有的衣服,但是你身上没有任何纱线。

肚子上贴着冰片,哭喊着求诸神救救母亲。

只是因为我妈想吞鱼。

哭了好久,眼睛都废了,晕了。

龙王知道后,就养了一队庞夏。

庞虾上岸一看,果然王翔躺在冰上。

转向龙王,听说是王翔的母亲。

王翔是真孝子,龙王爷爷大显神威。

当冰融化四分之三,一对鲤鱼上升。

当时王翔已经不省人事,睡眠提醒了做梦者。

王翔的鲜鱼拿到手了,眉宇间带着笑意。

母亲得到了鲜鱼吃,病根离开了她的身体。

爷爷,龙王回答道,妈妈,你已经康复了。

吃水别忘了挖井。王翔为了妈妈躺在冰上。

天赐鲤鱼跃龙门,孝动天地。

自古以来,黄金没有真假之分。

二十孝排在第三,再讲几句生命的开始。

上级统治者下到你的人民,孩子们就学会了坚强和行动。

每个人都应该孝顺父母,才能做一个好人。

桑植傩戏传人冯明珠提供的清净咒;

把天洒干净,把地灵洒两遍,把人洒干净三遍,把鬼消灭四遍。我对你太忠心了,急得像个法律。

纯法术:

弟子佩戴清净咒,深室柜、猪圈、豇盆,房前屋后,不净不净,五龙圣水,并被告知清净令。

清除拼写:

我的弟子带来的纯净水并不是特别的水。它来到昆仑山前,在昆仑山后的黄昏落下。凡人服之,三年不转,五年不变。三汤元葛州,三将军。反反复复,反反复复。从天堂得到它,从天堂得到圣水。来自大地,大地中的圣水。从海滩上拿走,挥舞圣水。从旁道取之,从清凉圣水洞取之,圣水兴波。一挥入杯中,二挥入碗中,三挥入弟子口中。洒到坛上,被告知洁净。我对你太忠心了,急得像个法律。

天地诅咒:

弟子带的时候要念诵“清净天地”咒。天地自然,秽物散。洞空,郎太宣动摇。四面八方都很强大,让我很自然。灵宝住,九天必报。甘恒娜,山洞太神秘了。斩妖除魔,斩杀千鬼。孙中山神咒,元代玉器。再背一遍,鬼会延长。据五岳,八海知闻。屈服吧,主啊,等我玄关,邪气消散,道神长存。比如紧急的法律法规。

三位傩戏传承人中,两位提供了孟姜女寻夫、冰上找鲤的传统文化故事,一位提供了道教文化。你还能认为过去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吗?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接近汉化习俗的苗族清代《苗蛮图说》中与中国习俗相近的苗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米吉卡”或“北津卡”,意为“一个土著”。历史悠久,有国语,接近彝语,无母语,常用汉语。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夷”或“蛮夷”。宋代以前,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人”或“巫溪人”。宋代以后,土家族被单独称为“土丁、土人、土人”或“土蛮”。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多,武陵地区常用“土家、客家、苗族”来区分土家族、汉族和苗族。

从上述汉族、苗族、土家族的傩戏来看,古代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许多文化遗产是相通的。

这篇文章太长了,我就省略推理过程,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古代的汉族、苗族、土家族的祖先彼此很接近。它是由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宗教。这些民族在宗教层面上有着相同的起源。傩文化也是如此,是这些民族先民从巫术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但在这种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一定是汉族先民。在古代,汉族的祖先先于其他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时代。因此,傩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后又传入苗族等其他民族,并随着这些民族的南迁而逐渐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虽然部分南方汉族还保留着傩文化,但毫无疑问,大部分汉族已经抛弃了傩文化,这已经成为今天包括苗族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鲜明文化特征。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今天的傩文化中找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苗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具有血缘联系、文化同源的特点。任何时候民族分裂都没有市场。

我写苗族史,首先论证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同根同源。说到苗族的具体历史就很好理解了。历代统治者将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原始苗族和成熟苗族都有相同的傩文化,说明历史上所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苗族都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当然苗族文化对南方汉族文化也有一些影响,但本质上汉族和苗族是一家人。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666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