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剂(氧化剂的特点是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2022年2月8日,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浙江湖州一起“COD去除器”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违法案件。这是自2021年1月生态环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氧化剂(氧化剂的特点是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插图

2022年2月8日,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浙江湖州一起“COD去除器”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违法案件。这是自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通报陕西神木污水处理厂环境违法案件以来,当地使用“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典型案例。

最新通知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陕西省神木污水处理厂使用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违法案件。违法行为依法受到严惩,相关责任人被行政拘留。通报要求各地从案件中吸取教训,依法严惩类似违法问题。

一年来,各地生态环保部门不断加强污水处理行业执法检查,北京、浙江等地严肃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其中,浙江省湖州市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查获一起利用“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违法案件,再次为违法企业的“潜规则”敲响了警钟。

陕西神木污水处理厂环境违法案件被举报后,湖州市公安局(环侦支队)、市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调联动。通过对网上销售、运输等大数据分析,发现辖区相关企业涉嫌使用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县级公安、生态环保力量根据问题线索立即组织调查,经过逐一核实排除,最终锁定长兴新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嫌疑。

2021年5月,当地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企业生产排污规律,选择夜间生产时段进行突击检查,直接到达污水处理现场,发现并固定违法证据。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通过白色塑料管在在线监测设施采样口添加“COD去除剂”。该公司废水排放口视频显示,该公司多次添加“COD去除剂”,涉嫌干扰在线监测数据。据采样分析,“COD去除剂”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钠,并不能真正去除水中的COD,只是掩盖了COD在线监测设施的测定过程,导致COD测定结果偏低。经查,该公司为降低COD在线监测值,长期多次向在线监测设施采样口前段注入“COD去除剂”,从而达到干扰在线监测值的目的。

目前,长兴新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因非法添加“COD去除剂”逃避监管、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非法排放污染物被判污染环境罪。湖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责令违法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公安机关已对4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下一步,各地生态环保部门要始终保持严打基调,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率,认真借鉴湖州生态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协作等好的做法,用好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遥感等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突出违法行为,让心存侥幸、以身作则者受到惩罚,切实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篡改数据可能会导致判刑。

据业内人士介绍,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添加“COD去除剂”是上不了台面的。官方此举被定性为篡改数据后,意味着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受到经济处罚,还会被重判。在生态环境部多次宣布禁止使用各类违禁药物或干扰物,禁止篡改伪造数据的情况下,污水处理厂应该从该案中吸取教训。遇有超标的突发情况,应当及时主动报告并消除环境影响。

为什么添加“COD去除剂”是篡改数据的行为?

它没有去除COD的作用,但会干扰COD的测定结果。

为什么添加“COD去除剂”被认定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业内专家指出,所谓的“COD去除剂”并没有去除COD的效果,反而会干扰COD的测定过程,影响测定结果。

“COD去除剂”是氯酸钠,一种强氧化剂,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即高温等活化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氧化能力。在普通污水处理工艺中加入氯酸钠,由于没有活化条件,不会发生氧化,进而不会有污水处理效果。

“然而,不一会儿,氯酸钠就加入了污水中。如果取污水样品进行COD测定,在COD测定过程中会加入重铬酸钾。高温消解有一个活化条件,氯酸钠氧化时,其氧化能力比重铬酸钾强得多。COD是通过消耗的重铬酸钾的量来测量的。重铬酸钾消耗越多,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越高;反之,污染物浓度越低。由于氯酸钠将有机物还原的三价铬重新氧化为六价铬,表面消耗的重铬酸钾量减少,测得的COD浓度较低,所以原COD浓度达标。所以本质上,这是作弊,是欺骗监管部门的手段。”专家表示。

数据篡改主体可能被判刑。

威慑作用明显,但诈骗手段更加隐蔽。

该知情人表示,由于篡改数据已被纳入刑法,企业不仅面临经济处罚,当事人还有可能被判刑。所以近年来,在篡改数据方面,相关行为收敛了很多,威慑作用明显。

案例分析显示,2017年以来,重庆某污水处理厂因自动监测数据超标,多次被环保部门警告通报。厂长刘、运行主管李、设备维修工涂某等人合谋伪造在线监测数据,涂某具体实施了伪造在线监测数据的行为,致使大量超标污水被隐瞒排放至外部环境。

2018年3月,江津区人民法院判处污水处理厂罚金30万元;判处刘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判处李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万元;涂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类似的量刑案例还有浙江某污水处理厂许关闭监控系统,重置相关检测仪器,导致发现数据失真。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两万元等。

"然而,现在篡改数据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他指出,过去一些常见的篡改数据的方法是污水处理厂要求或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篡改监测仪器的数据。添加“COD去除剂”这种极其隐蔽的方法第一次被曝光。

资料来源:生态和环境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前沿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微联化工,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邮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650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