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加金念什么(鹿字底下加金念什么)

作者:周玉凯(四川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宋高僧慧红在《石门字禅》第八卷有一首诗,名为《一株枯木变老去江南》。枯木变老,是曹洞宗的禅师。法名法成,名枯木,是

作者:周玉凯(四川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流加金念什么(鹿字底下加金念什么)插图

宋高僧慧红在《石门字禅》第八卷有一首诗,名为《一株枯木变老去江南》。枯木变老,是曹洞宗的禅师。法名法成,名枯木,是芙蓉道街的禅师。他属于清远十二代。据程菊《北山记》卷三十二“宋代焦山长老普正法师驯服”记载,法成禅师先后在汝州香山、左洁(东京)静音、坦洲陀罗、道林广惠、韶州南华林宝、镇江焦山普济等著名寺院。慧红的这首诗,是为即将从潭州道林广慧寺(道林寺)前往韶州南华寺(宝林寺)担任住持的法成禅师饯行。

注:《石门人物之禅》尽可能的记载了每一首诗,那么这首诗写于哪一年?通证大师程菊的《驯服》列出了法成一生居住的寺院,但没有说他在某一年居住在某一寺院。但诗中有一句“天夜去道林宫”,透露了年代信息。

道林寺,住持达摩成,在潭州(长沙)岳麓山下。今天门口的“自卑亭”是道林寺遗址之一。但惠洪在诗中并不叫“道林寺”,而是叫“道林宫”。众所周知,道教宫观称为“宫”或“庙”,如青羊宫、云台观等。佛教建筑被称为“寺庙”或“学校”,如大慈寺和文淑学校。

这里在惠洪,“道陵寺”叫“道陵宫”,是为了押韵吗?当然不是,因为这首诗写的时候,道林寺其实叫“道林宫”。同样的情况也见于《石门闻子禅》卷二十二:“宣和元年冬,于子临来宜春为臣,闲时与宾客游天宁宫,爱小轩修竹脱衣,终日不忍去。”根据这本书的内容,简毅宣是小轩,辉鸿的哥哥,天宁宫应该是天宁寺。觉远安《古史实录》卷四:“崇宁元年,崇宁寺创立于天下军州,改名天宁寺。”宋徽宗的生日被尊为“天宁节”,所以世界上每个军事国家都有一座佛寺,不得不改名为“天宁寺”。《石门闻子禅》卷二十一,有《忻州天宁寺志》为证。但这里天宁寺叫“宫”。再看《陪客游天宁宫》是宣和元年冬天。为什么佛教寺庙在惠洪被称为“宫殿”?

原来宣和元年,发生了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据南宋王《惠宗史书》卷十一《东都略》记载:“宣和元年正月,元年正月,正月,正月,正月,改佛为金仙,其余为神仙大士,和尚称贤士,尼姑称贤士。殿为宫,院为观,铜钹塔禁。赐佛佛之尊,德士依道戴冠。”陈邦湛《宋史年谱》卷五十一《道教崇拜》载有大致相同的内容:“宣和元年正月,殿为宫观。欲废石氏以表悔意,遂请帝改其名为金仙,其余为仙人、大士。作为一个和尚,很容易穿衣和称呼他的姓。殿是宫,院是景。把女人的皇冠换成女人的美德,做女人的美德。求贤者入道,遵道法。”以道家的“德”为阶,作为道德学者的僧人自然不如道家。这是以林灵素为代表的道家的精神胜利法,企图以辱名易服的方式,将佛教纳入道教的话语体系,置于道教的统治之下。这件事也可以在《宋史·惠宗石基四世》中找到。更早的佛教史书宋世之磐《佛统纪》第四十六卷有更详细的记载,内容复杂,没有记载。宋徽宗信仰道教,自从他成为道君后,他崇拜道教,压制佛教。日后又被道士林灵素蛊惑,等等,酿成了圣旨改佛名的闹剧。宣和元年将道观、天宁寺改为“宫”。

这件事被道长林灵素的背信弃义揭露了。次年,恢复了佛教寺院的僧尼姓名。据《佛祖实录》卷四十六《宋徽宗宣和二年》:“八月诏曰:‘深拒向奸夫建议改施之名。以前以改造贤男、女贤男为目标的,现在还叫和尚尼姑。“九月,僧尼复生于世。不言而喻,佛教的“寺庙观”也被改名为“寺庙”。一场闹剧,一年完成。

现在我们看《一枝枯木变老去江南》这首诗的年表,可以根据“道林宫”二字判断这首诗写于宣和元年。《石门闻子禅》卷二十二又有《忠孝之歌》作旁证:“宣和元年,枯木秀才鱼雨,在道林任公职。......于是邓禹清唐宓,下潇湘。”前面所谓的“从天而降夜游道林宫”,是给法成禅师的一封信,信中命令将枯木移至岭南南华寺。《一击宣传》中的“天宁寺”,称为“天宁宫”,也是宣和元年的这场宗教闹剧引起的。

对于佛教的变化,当时的僧侣们深受其害。江西诗派三僧之一,露比,本名饶介,字曹德,初为儒生,中年出家,法名露比,名宋轶道,属禅宗云门派。如毕的一生,先是书生戴汝冠,后是剪发为僧,再后是道士。他的《宋轶诗集》卷二中有“五德变德颂”,其中拿自己的经历开玩笑:“我知道我愿把我的祝福送给别人,所以我想毁了我的形式,跟从道家。主苦慈如天,命我再加旧冠巾。”(1)“古语云:飞蛾扑火,隔三差五,一只蝴蝶梦见庄周。世界像梦一样被物化,但梦是自由的。”(2)“德士古旧味称进士,黄冠楚无异儒。各种名字都是假的,天下没有一个人出名。”(3)“儿子们如此懊恼,不能不依靠宽松的传记和法律来心安理得。虽然花瓶的形状不同,但我一直是金色的。”(4)“少年惯戴书生帽,老大惯戴钗头冠。这里没有我,什么也没有。三教九流空”的名字在哪里?”(5)从这五首诗中可以看出,很多和尚(尼姑)对道德的改变感到愤慨。事实上,当时就有很多僧侣起来反抗。据《佛祖实录》卷四十五,僧尼派弟子到蔡京辩论,开封府尹逮捕棒杀,前七人。雍道大师写了一个辩护,惠宗大怒,他去道州。曾是儒生的如来禅师,此刻被迫成为道生,一生三次改名。而如碧因为开悟出家,所以不在乎外界的各种“化名”,能够保持淡定。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此身无我,空无一物”,那么儒释道的空名字放在哪里呢?

当然,像毕这样的经历,在宣和的这次佛事不幸中,并不是个例。南宋洪迈的《简毅知止》卷七《善学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朝廷(当是讲和)把和尚变成了一个贤人,把他的头裹上肥皂和丝绸,给他戴上冠冕。无名子写了两个字,“夜游宫”,说:‘因奉吾皇之命,改天下寺。我不是嫌金仙太小,德士古,而是嫌我太聪明,要了袈裟。戴上皇冠,不要笑。这是最吉祥的,在古代很少见,葫芦上盖着曹植。“《西江月》云:‘早朝轻衫短帽,中有穹,方袍。突然,天赐陈豪,引私心入道。可谓三教九流,现在好办了。握拳拜天,长生不老。“封底之初,是秀才,却剪了头发,死为秀才。”《西江月》说毕等三个身份的人,显然把和尚变贤士的宗教事件,变成了一个可笑的文学题材,供后人笑话。

虽然这场闹剧到宣和二年九月才告一段落,但“改贤为僧”的新政也让僧人苦不堪言。《石门人物禅》卷二十八中有“佛家与佛家复生诗二首”,表达了喜忧参半的心情:“一是昨日门派(佛教门派)稍有变故,要戴头巾;将未来之恩大发扬光大,然后将须发皆除。欢乐的声音在夏天颤抖,欢乐在龙的天空移动。旧僧衣,虽然只限一岁;你要换学位就赔5000块。”"然而,每增加一个学位,你必须损失5美分."原本是个和尚,被强制改成道士,现在恢复了旧名,却要换上新的身份证明,也就是和尚的新身份证。旧的作废,新的需要钱,你必须交5000元。所以,一边是辉鸿喜形于色,感激大能之恩,另一边却不得不向施主求援,乞求施舍。可见,所谓“你换个新度爹就赔你五千”不过是朝廷搜刮财富的借口罢了。从年代上看,如璧的《五德赋》可追溯到宣和元年,惠弘的《二德赋》和《僧求变》可追溯到宣和九月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宋史编年史》前面提到“和尚为贤者,更衣而称其姓”,也就是说,和尚改贤者后,要在法名前加俗姓。比如宣和元年写辩词的雍道大师,根据南宋所作《沃云纪谭》卷,被封为“前宝觉毛雍道大师”,只是因为他是东瀛沈丘人,他的俗姓是毛,所以甚至以他的俗姓来命名。又如《石门文禅》卷二十五,玉安寺手帖三首之三:“尤玉安送一首歌。慧远二十年不见,一听他越来越好,真能顺着云安的话说。”慧远,姓张,是慧红的师兄。《续灯传》卷二十二中有禅师慧安慧远,即此僧(“慧”意为“慧”)。在这里,“张慧媛”也是以其俗姓和法名来称呼的,由此可以推断《提云安手帖》第三卷成书于宣和元年。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化松本《宋宣和遗事》讲述宋江三十六人,其中有“花和尚陆”等;龚升和宋江的《三十六歌》都写在《诡心杂识续篇》卷上,其中就有《花和尚陆》。后来,它演变成水浒传,鲁成为著名的梁山好汉之一。按理说,鲁达出家后,应该只叫他的法名“申智”,但他的白话名字竟然叫“鲁申智”。原因是鲁达出家时,大约是宣和元年,鲁的名字与毛甬道和一样,是朝廷称呼德士的规矩。

《光明日报》(2022年1月17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63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