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是什么读音(九省通衢是什么读音家用电)

|九省通衢标重镇,四方商旅云集|——陈七言诗《武汉长江大桥》九省通衢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在交通上的重要性。在搜索引擎中,几乎所有的图片都指向湖北及其省会

|九省通衢标重镇,四方商旅云集|——陈七言诗《武汉长江大桥》

九省通衢是什么读音(九省通衢是什么读音家用电)插图

九省通衢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在交通上的重要性。在搜索引擎中,几乎所有的图片都指向湖北及其省会。九省通衢是武汉的代名词之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九省”不是九省,“九省通衢”也不是特指武汉。

|百度搜索“九省通衢”页面截图||百度搜索“九省通辑”页面截图|

九省通衢并不真正意味着九省通衢。

通衢,又称通衢。通信、通讯和运输;曲,路,渠。所谓九省通衢,字面意思是用来形容四通八达的地方。九省不是指一个地方可以通往九个省,而是对一个地方交通极其便利的形象描述。

很多人容易把“大道”和“堡垒”混为一谈。大道要求周围没有行走障碍。正如宋代诗人叶适在《修路》中所言:“出门无阻碍,便是通途。”地处盆地的Xi安、洛阳、南阳、太原、成都,可称为要塞,但不能成为通衢。大道,通常位于开阔的平原上。

NASA发布的武汉夜景图NASA发布的武汉夜景

与“九省通衢”类似,人们还发明了八省通衢、七省通衢等词义相近的词语。七,八,九,都指很多。有人认认真真地认定了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九个省,以证明“九个省”是确切的数字,其实没有必要。

武汉(原汉口)号称“九省通衢”,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在历史记载中,“九省通衢”最早的参照物并不是武汉,也不是唯一命名为“九省通衢”的地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除了武汉,历史上还有哪些「九省通衢」?

|滕州(藤县)|

这在今天的地图上并不是一个耀眼的名字。位于山东省南部,原滕县,靠近微山湖,现滕州,是枣庄地级市管理的县级市。

滕州长期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区)。但是,它在历史上的辉煌比今天更重要。明朝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95年,在藤县留下了纪念南北官道建成的碑文:

藤县是九省通衢,但地势低,道路偏多。

明代李路经过官道时,曾写下《藤县道》诗:“山欲开云柳,梨花白粉。三月三月,官桥路,策建历梦。”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北都要经过藤县。

在现有的记载中,被称为“九州通衢”的藤县是最早的一个。

河南

这里的河南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它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问世,在当时的官员、学者郑端撰写的《政学志》中有记载:

顺治十八年二月,台湾大臣刘渊称河南为九省通衢。从子洲南下,从开桂一路到江浙闽粤,从怀庆一路到秦、晋、蜀,从徐州南下,从等宛县,从西绥等汝宁县到楚、粤、滇、黔。"

你什么意思?郑端在这里说,清朝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二月,时任河南巡抚的刘在奏折中说,河南是四通八达的“九省通衢”。

可见,九省通衢既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城市,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省”始于元朝,而今天的省域是明朝打下的,所以“九省通衢”的说法不可能早于明朝以前。很多地方经常说“自古以来就是九省通衢”“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这是不靠谱的。

山东|

相关的记载还是来自于政治学的记载:

康熙三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称山左为九省通衢,水陆相交。

清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1693年12月,时任山东巡抚的周有德说,山东是水陆交通枢纽,堪称九省通衢。

山左在古代是山东的别称。从帝都北京的角度看,太行山纵贯南北,山东在山的左侧。明末清初的初学者黄宗羲曾在《将军公瑾传》中说:“祖上是山左黎城人。”这意味着公瑾的祖先是山东济南人。

武汉(汉口)|

武汉被正式记载为“九省通衢”,也是在清初。

生于顺治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刘宪庭在其代表作《杨光杂记》中对武汉的地理位置描述如下:“天下四地,北有京师,南有佛山,东有苏州,西有汉口,汉口非楚之咽喉,乃九省通衢。九省之货皆转运至此,虽欲称霸天下,却得不到。”

意思是有四个人流、物流的地方,北边是京城,南边是佛山,东边是苏州,西边是汉口。汉口不仅是楚国的咽喉,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世界各地的货物经常需要在这里中转运输。就算不是世界第一,也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格局略有变化。今天清朝应该有五个“四会”,分别是京津、东长三角、南珠三角、西成渝。他们之间的交流枢纽是武汉,由汉口、汉阳、武昌合并而成。

|武汉城郊遥感鸟瞰图||武汉郊区遥感鸟瞰图|

而湖北和武汉在清末进一步建立。比如民国初年的《清史稿》中提到,湖南人、清末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在1868年的《舒舒》一书中写道:“湖北是长江上游的要冲,武汉是游九省的要道。既然来了东南,就有所争。”

几年前,他去上海的时候,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武昌和长江沿岸的湖北是双方反复争夺的重要地方。胡林翼的言论也是基于现实的。

除了军事,武汉的经济和交通地位也很重要。在众多的“九省通衢”中,武汉成为近代以来最名副其实的一个。武汉的前身之一汉口,从明代开始确立其商业地位,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明仇英款《江汉揽胜图》,又名《武汉三镇图》,武汉博物馆藏||明·仇英《揽胜江汉图》又名《武汉三镇图》,武汉博物馆藏|

模糊的

清朝康熙年间,韩城基层官员陈超俊留下了一张记录其政治生涯的纸条——《在孟平从政记》。蒙指蒙阴县。蒙古、孟翳、蒙阴都指这个地方。注意,古今历史上还有其他地方叫孟翳、孟县、蒙城,这里只指山东蒙阴。

陈超俊在笔记中多次提到九省通衢和九省通衢。

殷是南北九省之奔。食物不够。丁近六千。每天都是。东南报销鞘。像一朵云。西北车辆。蹄如雨。

你生活的北岔地区,是你生活的地方。当九省。食物不够。几千或者六千。它的装甲车。像一朵云。

蒙古地区。是九省之中心。丁只有六千。所有装甲车。像一朵云。

茶梦一。是九省通衢。天天跑路。这就像一场云与雨。

向官员的上司或中央汇报时,开头往往会介绍当地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和九省冲是同义词。综合语境,在当地官员的笔下,一个背阴的地方,面积狭小但位置重要,从南到北拥挤不堪,车流不息。

正定

自金元以来,华北太行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花真定屋,太原城锦绣。正定定府,主要管辖今天的石家庄,是古代华北重镇,沟通了太行山两岸和南北大道。正定地处腹地,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交通便利。

清朝嘉庆年间,此地有“九省通衢”之誉:

“正定是九省通衢。就是业务复杂。你不能向人和车借钱。”

(摘自《清实录》、《嘉庆录》)

|淮安|

淮河干流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组成部分,在广阔的华北平原南部流淌,创造了许多与淮安有关的地名,淮安就是其中之一。

淮河穿境而过,注定成为南北交通的水陆枢纽之一。与以往记载不同的是,淮安“通衢九省”的称谓出自当地学者范勉的一首诗。

范在他的诗《尹清江》中吟咏道:

魁星状元沟豆捞宫前杜甫巷。

风光无限,石码头九省通衢。

清江是指今天的淮安主城。石码头是淮安市清江浦区的古代水运码头。这里曾是清代著名的水运中心,也是淮安市主城区的枢纽。今天依然是本市淮安的交通枢纽:东起淮安区,西至淮阴区,北至洪泽区。

清江浦区位于黄河故道、李运河、大运河和淮河入海处。此外,后来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如京沪、宁淮、宁连等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也相继出现。如今,淮安已成为苏北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

由于这条“九省通衢”被当地人封了,在清代虽然作为水运枢纽,但影响力和重要性都不及其他地方。

定远

中国古代有很多表达安定祥和之意的地名,比如长安、永定、顺义、定远等等。

安徽定远,地名最早出自南北朝。其所在的江淮地区,是当时南北政权争夺激烈的地区,归属和建制变动频繁。当时定远的东城县先属南宋,后属北魏。南朝在此设马丘县。梁武帝在南朝时被命名为定远,意为稳定边境,收复远方失地。

宋代《太平玉环记》载:“田亮被囚三年(公元504年),人,东城人,魏归,武嘉之帝改丰城,立定远县,改广安县定远县”。梁武帝五年(公元524年),曹世宗将军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鄢陵、东城三县合并为定远县,设立定远县。

在当地官网介绍中,定远有“边上八城,路上九省”的美誉。作者没有找到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但是,这种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曾在《太平天国史》一书中提到:

远至当时被称为“九省通衢”的重要之地,太平天国能够收复并远涉定居,在北方战场意义重大。

除了安徽,历史上四川、云南、陕西也出现过定远这个名字。北洋舰队曾有一艘名为定远舰的旗舰,其残骸于2019年从山东半岛以东海域打捞上来。

|1895年手绘定远舰图||1895年手绘定远船图|

“九省通衢”有一个确定的距离,是人出和人进的地方。汉末三国时期,定远人鲁肃作为孙、刘的主要将领之一,在离武汉不远的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明初定远人李善长、蓝玉、胡、穆莹、王弼等。都是权贵人物,不是运筹帷幄,就是决胜千里。明末,祖籍定远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横扫日本侵略者,成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这时,在武汉,有一个定远人在那里指挥。

|摘要|“九省通衢”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同义词有九省通渠、九省之冲、九省之会、七省要道、八省之衢。“九省通衢”的“九”并非实指,而是一种泛称,意思是很多。“九省通衢”可以形容某个较大的区域,如山东、河南、湖北,也可形容某个城邑,如武汉、定远、蒙阴、正定等。曾被描述为“九省通衢”之地均位于第三级地形阶梯地带,均为某一时期的交通枢纽或水陆码头。“九省通衢”称号的获得具有偶然性,正史、笔记、方志、诗词、奏疏之中均有出现。许多未被记载提到的区域,也有许多堪称“九省通衢”之地,如郑州、邯郸、商丘、徐州等等。众多“九省通衢”之中,武汉知名度最大,至今其交通枢纽地位仍在蒸蒸日上发展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626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