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寸是多大(七十九点八寸是多大)

摘要:中国的筷子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确定的规则,而是根据筷子生产者的意愿来确定的。所以,人们不在乎筷子的长短,只在乎筷子能不能吃。用餐时,吸引人眼球和味蕾的是美食

摘要:中国的筷子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确定的规则,而是根据筷子生产者的意愿来确定的。所以,人们不在乎筷子的长短,只在乎筷子能不能吃。用餐时,吸引人眼球和味蕾的是美食;朱门酒席,当然有各种名贵材质的筷子,这也很少引起饕餮之徒的注意,美食美酒依然是宴会的目标。

于是,虽然筷子是中国人一日三餐使用的器具,但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对它们是否有一定的长度规定。如今,筷子文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兴趣,但所谓的筷子是7英寸-6英寸的说法非常流行。这原本是好心人说的一句虚假似是而非的话,却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说法,更何况是一种科研态度。本文对此进行论证,希望不要传播虚假信息。

[关键词]筷子,筷子,文化和标准

[作者]徐华龙,上海筷子文化促进会会长

筷子标准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实际问题。这里说的标准是行业标准,也可以叫地方国家的筷子标准。

所谓筷子标准,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筷子礼仪标准,二是筷子制作标准。如其他握筷标准、筷子使用场所标准(可分为家庭和餐饮行业)、筷子材料标准等等。这里主要讨论筷子的长度标准。

1.筷子需要标准吗?

大多数人不置可否,有人认为是否定的,但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这是为了教育孩子。春秋时期儒家制定的仁智礼仪之信,是最早的做人的基本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同样,筷子作为器皿也需要标准,尤其是在21世纪,使用筷子的国家数量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中国是一个生产、消费和使用筷子人数众多的国家。还需要制定筷子的标准。只有制定标准,筷子文化才能更有原则,更有发展空。所谓标准,就是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可能有筷子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筷子文化可能是有标准的,但也是当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多年来没有提上日程的大事。

我国标准的制定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制定了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各种标准。从秦始皇开始,同轨共享汽车就是对轮距的贡献。秦朝统一之前,各国没有统一的制度,各地的马车大小不一,所以车道也有宽有窄。秦统一后,规定车辆上两轮间距改为六尺,使两轮间距相同。这样,车辆运输和经济交流都很方便。叫做“汽车共享”。此外,“一书同文”是秦始皇制定的另一个标准。统一文字制度的实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量称一石,车用一轨,书写一字。”这些标准的制定,客观上促进了原七国在文化和交通上的融合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可惜秦始皇没有给筷子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几个原因:

1.筷子的标准并没有那么急着制定。这种标准的制定不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威胁到饮食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更不会像“同车同轨”或“同书同文”那样紧迫,关乎国家发展乃至社会进步。

2.筷子自古以来就没有标准。相对于筷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食物及其数量,并没有太关注筷子是否应该有一定的长度、粗细、材质要求等等。

3.更何况吃饭的工具不止一个,还有勺子匕首之类可以替换的器皿。

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秦始皇不关心,普通百姓也很少关注。近年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人了解筷子文化,尤其是那些谈论筷子粗细等具体细节的人,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

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生产和使用筷子的大国来说几乎不成比例,但却是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筷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忽视了,无论是吃货还是使用筷子的普通人,都没有时间去关注和多关心各种美食。这是在长期饥饿的年代形成的思维惯性。

如今,食物短缺早已成为过去,所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筷子的长度,这是筷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历史上筷子的长度

历史上,筷子是有一定长度的,但是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就是说人们不在乎筷子的长度。当然,生产筷子的作坊和厂家肯定有自己的标准,还是偏于自己。也许筷子的长度是根据材质决定的。因此,筷子的长度没有一定的规则。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筷子肯定是没有长度规定的。只是当发现它们像现代的筷子时,就叫筷子。或许称它们为类筷子更好,因为它们具有筷子的形状和功能,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单纯用作吃饭工具的物件。

从历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筷子应该是从春秋到战国的汉代发展才成为真正的筷子。

这里以考古为例:

考古资料显示,已知最早的筷子起源于安徽贵池惠家冲。它们用铜制成,一对长20.3厘米,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越来越多真正意义上的筷子从汉代考古中被发现。

湖北云梦墓和江陵凤凰山出土西汉竹简。孟达坟头一号汉墓出土十六根竹简,每根长24厘米,直径0.3-0.2厘米,头粗脚细,整体呈圆柱形。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东汉铜箸,长沙仰天湖八号汉墓出土,长35.2厘米,直径为0.6-0.5厘米长沙仰天湖8号汉墓出土的东汉铜筷,长35.2厘米,直径0.6-0.5厘米。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东汉铜箸,长沙东屯渡东汉墓出土,长22.2厘米,直径0.45厘米长沙东屯渡东汉墓出土的东汉铜筷,长22.2厘米,直径0.45厘米。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案、漆盘、漆卮及漆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箱、漆盘、漆燕和漆条

秦汉时期多使用竹木。湖北江陵陕西韩吉出土的十根竹简,长24.5厘米,直径0.3-0.5厘米,与现在人们使用的筷子长度相近。同时,出土的箅笼与箅子等长,铭文“皮”是箅子的别称。

秦汉时期,同时使用匕筷。所以有书上说:毕、朱是秦汉时期最常见的食器。《三国志》、《舒舒》、《先主传》都记载了刘备和曹操吃饭时“丢刀丢筷”的一幕。应该说汉代的筷子形状和现在的筷子基本一致,确实符合筷子作为一种餐具的特点。为什么《三国志》中这里会提到双筷子?因为那时双筷子是主要的食物工具。而且这个时候的主要材料多为竹、木。江西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十根竹简,长24.5厘米,直径0.3-0.5厘米。到了魏晋南北朝,筷子的制造和使用基本延续了前代。就所用材料而言,竹木筷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金属筷、玉筷、牙角筷等。上流社会喜欢用贵重材料制成的筷子,其中银筷子、犀牛筷子和象牙筷子最受欢迎。

按照汉代竹简的长度是24.5cm,那么其他材质的长度肯定不会长于这个尺寸。原因是金属、玉石、象牙等材质不容易制作和打磨。从出土的筷子来看,各种长度都有。

山东临沂出土的竹简与此类似。除了竹子和木头,汉代还有其他种类的金属筷子。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腿长”,“大十固”的巨五八以“用铁筷子吃饭”来显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用铁筷子吃饭。西汉洛阳钱球基地出土了铁筷子,成都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铜筷子。

香吾良寺石像出土有一幅兴屈父饲的故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邢渠拿着筷子给父亲喂饭。他手里拿着筷子,箱子上有筷子和勺子。这是一幅非常珍贵的历史画卷。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邢渠哺父图星布符符图

在汉代,筷子被称为“八体”。《礼记·曲礼上》:“汤里有菜者用之,无菜者不用之。”郑玄注:“还算公平。今天的人可能称之为提醒。”

这张纸条很有价值。第一,浅表性筷子在汉代被称为“巴提”。第二,筷子有夹菜、提米的功能。人们不仅可以从碗里拿起米饭和菜肴,还可以利用移动它们。换句话说,以前筷子或筷子只为自己盛食物,不为别人盛。

也许从汉代开始,筷子就起到了双向的作用,既为自己,也为他人(包括父母)。不然为什么汉族人称筷子为“八体”?它的社会文化意义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个可以用民俗学和人类学来解释,从中可以得到答案。

既然筷子没有规则,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七寸六分的概念?

3.筷子七寸六分长是什么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筷子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规定,更不用说七寸六分了。所谓“七寸六分”论,只是当代人的附属品,而非历史定制。历史上没有不到七寸六分不使用筷子的生产者,也没有不到七寸六分不使用筷子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筷子只是一个帮助他们吃饭的工具。在长期渴望吃饱的年代,怎么敢奢望筷子的长度?每个时代的筷子长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此外,南北文化和人民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筷子的长度更多的是和筷子的生产者有关,同时也和使用的材料直接相关。

即使是达官贵人、宫廷权贵使用的筷子,也未必符合这样的标准。总结一下出土的筷子:云南祥云大博纳出土了两对铜筷子,一对长28厘米,一对长24厘米。它们由青铜制品制成,经放射性碳测定鉴定为距今2440年至2260年(春秋战国中期)的遗物。春秋时期的筷子大多长17-18cm,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筷子长17cm。同样,长沙仰天湖八号汉墓出土的铜筷子长35.2厘米,直径0.6-0.5厘米。唐代的筷子大多长29厘米,最长的有33厘米。而长沙赤岗冲二号唐墓出土的唐竹简,长度只有18.5厘米,足径0.2厘米。宋辽时期筷子的长度约为25厘米,明末清初的木筷子为27-30厘米,铜筷子为21-30厘米。现在大部分筷子都是八寸左右,也就是26厘米,有的更长。比如火锅用的筷子,可以达到9寸或者更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筷子必须限定在七寸六分的标准,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也不是现实的标准。

现在网上流行一种观点;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世俗欲望。乍一看,还是有道理的。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人的世俗欲望与筷子无关。

筷子的出现和世俗的欲望无关。即使现在筷子成为餐桌上的必需品,也不一定象征着所谓的世俗欲望。

世俗的欲望是一种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惧、惊、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眼、耳、鼻、舌、身、心的生理需要或欲望。

筷子的长短与“七情”有关吗?快乐、愤怒、担忧、思考、悲伤、恐惧和惊讶都是情绪的表现。一双筷子,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他们,但大多数人肯定不会想象他们。筷子和快乐有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看到筷子就知道可以吃了,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你看到筷子,就会感到愤怒(愤怒)、担忧(悲伤)、思念(悲痛)、悲伤(悲伤)、恐惧(恐吓)、震惊(恐慌),这是无法理解的。

就筷子而言,一般与食欲(饥饿感和饱腹感)有关,多为食物相关的恶心呕吐。如果继续盲目地把它们联系起来,那就有点滑稽了。所谓“六欲”,本来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心的生理需要或欲望。筷子和舌头、眼睛最直接相关,和耳朵、鼻子、身体、头脑关系不大。如果六欲相关,应该是菜。精致可口的美食佳肴会引起人们感官上的各种变化,但绝不是筷子本身。

综上所述,即使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也与世俗欲望的理论无关,只是现代好事者的牵强表达。

虽然是一种章程,但在今天看来却是金科玉律,我不敢再往前走一步。最近某著名网站讨论筷子七寸六分的时候,否定筷子七寸六分的观点被屏蔽了。说明人们对筷子的长度有一个固定的误解。

其实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大概25厘米。有人说这个尺寸把握起来最舒服,其实未必。8英寸(即26-27 cm)应该更符合男性成年人的握感,但儿童的可以更小。

古代劳动者大多从事农耕等重体力劳动,因此手掌较厚,过于精致的筷子难以抓握。所以可以推断筷子的长度和粗细应该比今天的更长更粗,这应该符合客观逻辑。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银筷子来自长安隋代李墓。一双银筷子有29厘米长。

唐代,在浙江长兴沈霞桥发现的一批唐代银器中,有30枚银卡,长33.1厘米,两端直径0.25厘米,中间0.5厘米。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上,有36根筷子,有的长32厘米,直径0.6- 0.4厘米,头粗脚细;有的长22厘米,直径0.5-0.2厘米。第一次镀金为葫芦形,刻有“力士”二字。

可见隋唐时期的筷子比今天的筷子长。

到了宋代,筷子仍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之一,只是长度变了。如江西鄱阳湖北宋大观墓出土的两双银筷,长23厘米,直径0.4-0.3厘米。第一对是六棱柱和圆柱形。在四川省阆中市,一座南宋青铜器窖藏被意外发现。一度出土了多达244个铜箅子和111个铜勺。铜箅子的长度为24.8厘米,直径为0.6-0.2厘米,头部为六边形和圆柱形。在成都南郊的一个宋代青铜器的地窖里,发现了32件青铜器,长20.6厘米,直径0.6-0.4厘米。它们又厚又薄。

通过对王、宋、辽、金、元时期筷子的比较,发现筷子的长度一般为23-27厘米,最短为15厘米,直径一般在0.35-0.2厘米左右..

到了明清时期,筷子有了不同的长度。在河南凌宁华钢发现一条长31厘米的明代木筏,在四川珙县一具悬棺中发现一条长28厘米的竹筏。

现在,进行换算:一米等于三城市英尺,所以7英寸6美分是0.76城市英尺,或25.33厘米。

也就是说,25.33cm长的筷子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用七寸六分作为衡量筷子长度的标准,显然不符合考古出土筷子的长度。即使有非常接近七寸六分标准的筷子,也绝不是大多数筷子的常态。因此可以断定,七寸六分不是筷子的固有标准,也不符合大多数出土筷子文物的实际。所以可以证明,七寸六分只是一个被机械套用的伪命题。

第三,引用当代藏家的筷子作为佐证。

1.沈明华筷子收藏

沈明华主要收藏剪刀,成为收藏剪刀第一人,也收藏筷子,有一些非常好的筷子收藏。在他的筷子收藏中,有近七寸六分的,如清代镶嵌仿红珊瑚的银古筷子。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清代仿红珊瑚三镶银古筷清代仿红珊瑚三嵌银古筷子

这根筷子由银和动物骨头制成,尺寸为25厘米。它制作精良,外观豪华。由于天然珊瑚弯曲过度,古人用象骨或鱼牙着色制成仿红珊瑚的筷子,再镶嵌银、银链,显得精致而富有。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唐代青铜箸匙,箸长26cm,匙长27㎝唐代青铜筷勺,筷长26cm,勺长27㎝。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20世纪30年代的竹制及细部20世纪30年代的竹制与细部

民国竹制,长26.8cm,虽然是一双廉价的竹筷子,但筷子周围烫印着“崇尚国货”的字样,十分珍贵。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20世纪60年代漆筷 漆筷所刻字细部文字20世纪60年代,漆筷子上刻有详细的字符。

油漆筷子,20世纪60年代的口号,长度为25厘米。漆筷子上印着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政治口号,“无产阶级政治永远被突出”,这是时代特征。

这里沈明华收藏的筷子,无论是唐代、清代、民国还是六十年代的,都不是七寸六分,只有清代仿红珊瑚三嵌银古的筷子最接近六十年代。

2.蒋丰的筷子收藏

蒋峰是一个电话收藏家,收藏了数百部古董电话。加入上海筷子文化促进会后,中心转战古筷收藏。现在,他每个星期天都会去古董跳蚤市场寻找有价值的筷子,他实际上已经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真正有历史感的好筷子。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晚清银筷晚清时期的银筷子

清末银筷长18厘米,重26克。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铁筷铁筷子

这双铁筷子长16厘米,重41克。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20世纪80年代景泰蓝圆柱骨筷80年代景泰蓝圆柱骨筷子

80年代景泰蓝圆柱骨筷长21cm,重26.5g。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民国时期骨筷头方尖圆民国时期的骨筷头尖而圆。

民国时期的这双方头圆骨筷子,长23.5cm,重17g。

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虽然江枫收藏的筷子历史不认同,但这里很少见到有一定年代感的筷子,真正意义上的七寸六分。即使有一双筷子非常接近25.333 cm,如图: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据说这些筷子是1949年以前的,长25.2克。它们只是一对,并不具有普遍性。更好的是意外。总之,蒋丰收集的这些筷子的长度并不完全一致,证明历史上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筷子长度标准。

3.知望的筷子收藏

在筷子收藏方面,知望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起步晚,但也收藏了不少好筷子,没有所谓的七寸六分筷。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瓷筷瓷筷子

这是一根现代的瓷筷子,尺寸为23.5厘米。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两节包银骨筷两根镀银骨筷子

两根包银骨的筷子长21.5厘米,重26.2克..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20世纪60年代铝筷60年代的铝制筷子

这双铝制筷子长22厘米,重20克。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老凤祥百年银筷老凤祥百年银筷

银筷子长22厘米,重60克。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清代双头包银花梨木筷子清代双头镀银红木筷子

这双紫檀木筷子略长27厘米,重18.5克。

庞赵霖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已经收集了四双筷子。据说这四双筷子是他母亲传下来的。它们大致是民国时期制造的,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两双银筷22.6 cm,两双镀金属象牙筷22 cm。我把它从老家苏州带到上海,作为艺术品珍藏在柜子里。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可以看出,庞收藏的筷子,无论是象牙筷子还是银筷子,长度都在22厘米左右。

从餐具的进化史来看,器物越精细,发展越晚,比以前更加精致细致。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清末民初的精致筷子一般都是精致的,这不仅表现在筷子的材质和重量上,还表现在长度上。而2厘米长的珍贵筷子,显然更加精致细腻,一般都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或者花钱大手大脚的贵族使用。

据清代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内廷金银玉器底档》中记载的各种精美的高档材质筷子有:镶金牙筷、乌木筷、汉玉镶紫檀丝银筷。咸丰十一年御厨金银玉器底档记载有:金镶玉筷、紫檀金银商丝镶玉筷、金镶玉筷、紫檀金银商丝镶玛瑙金筷、金镶涵玉筷、紫檀金银商丝镶玉银筷、象牙筷、镀银双齿筷、银双齿筷等。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紫檀镶金头玛瑙金银箸紫檀玛瑙金银筷。

这双筷子长28.7厘米,呈圆形。每支由四片组成,材料从上到下依次为紫檀木、玉石、紫檀木、黄金。其中两件紫檀镶嵌金银丝纹,金玉件均有光泽。据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用这根筷子吃饭。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青玉镶赤金筷,清,通长29.6cm镶玉红金筷,清透,长29.6cm。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青玉镶赤金嵌乌木筷,清,通长27.9cm玉镶赤金镶乌木筷,清透,长27.9cm。

这些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精美筷子,都标有具体尺寸。从它们的材质来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筷子非常精美,价格不菲,也是价值不菲的宫廷珍品,不然也不会注册。

结论

以上四位上海藏家收藏的考古资料和筷子都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收藏的筷子量出来的数字。毫无疑问,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筷子基本长度的历史和现实。

根据历史上筷子的实物测绘,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历史上筷子的长短并没有一定的规律,甚至同一个时代的筷子也有长短不一的。也就是说,当时筷子的长度并没有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只有一个生产者根据自己的估计制定的技术标准,无法在所有的筷子生产单位统一,从而造成筷子的实际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此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对筷子的使用和认知不同,导致了筷子标准的不同。

另外,筷子不是吃饭的唯一工具,还有其他替代工具,比如手和勺子。先秦史专家宋振浩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用餐具吃饭,各种餐具和厨具都有,如刀、勺、桶、刀、叉、筷子等此起彼伏,但用手抓食的古老习俗却延续了很久。”

所以筷子的标准一直是没人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才被人注意到。温饱有余,知耻不足。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趋同化再次被提上日程,于是有了筷子本位论。

所谓“七寸六”的言论在过去是不存在的,至少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过去十年网络语言泛滥的结果,也是好人的总结。它们被很多人认可,但其实没有必要,与筷子文化的真正内涵相去甚远。

2020年4月6日星期一

正式表示感谢

筷子收藏家庞、沈明华、蒋峰和提供了筷子的照片和尺寸,为我的文章增添了有力的依据。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参考

宋振浩,《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

[日]山内昌著,尹高福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筷子文化概论》徐华龙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标准附录:

筷子长度有标准吗?

作者注:

这里,在附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筷子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厂家而有所不同,并没有一定的规定筷子是七寸六分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98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