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听课评课记录模板范文)

作者:赵占良指导阅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听课和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指导教学,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学习、交流,

作者:赵占良

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这样做!

指导阅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听课和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指导教学,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课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材和教学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纲。听课和评课活动也需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断改进。本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为教师提供一些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课评课思路,建议教师收藏阅读。

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这样做!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力评估课程:五个“转变”

目前,听课评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课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的听课和评课活动存在散漫、肤浅、花架子、一刀切、无准备、对话少、不精、效率低等问题。

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有:有任务,不合作;结论,没有证据;实践,没有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听力与评价课程应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转变。

(1)目标预设与实现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上,听课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向关注核心素养转变。生物的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以后的听课和评课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评价老师的预设和目标达成情况。

我觉得要重视核心素养,不仅是生物的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重要的),还要重视高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科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致的,但不等同。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听每一课,并思考它。这一课有教育价值吗?有什么教育价值?还是只有“教育”的价值?要注重从“育人点”到育人的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的价值。

(2)教学内容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侧重学科概念转变为侧重核心概念和交叉概念。

以前老师很重视概念,不管大概念,重要概念,次要概念。有时,他们甚至关注具体的事实而不是概念。事实有助于掌握概念。有时候,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材料作为教学目标,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注重学科的概念,但一节课下来,重点往往不突出。我们应该从这种情况改变过来,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同时关注跨学科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概念对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生物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跨学科的,比如系统、生命系统、物质、能量等。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重要性。当然,学科教学重要的是巩固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关注跨学科概念。在课程评价活动中,要关注教师是否重视学科核心概念和交叉学科的教学。

(3)教学活动

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听课评课要从注重探究转变为注重探究与实践,注重探究与实践并重。

探究和实践的关系是什么?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探究主要是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当你看到一个现象,想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会去探究它。探索之后你得到的是知识,是对自然的解释,是一个新概念,一个新理论,一个新观点。这是科学层面的东西。

实践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获得新的概念、观点和理论。解决问题,可能是生产新产品,也可能是发明新技术。实践育人是教育部明确提出的要求,实践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教育既要重视探究,也要重视实践。这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趋势。其中一个热门的STEM是工程实践。

前不久我去武汉调研,武汉四十九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了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后,制作化妆品和肥皂。了解了植物组织培养后,他们做了一些试管苗和夜光组培苗。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大提高。而且,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学生公司,里面有总经理、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等。,都是非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学校模拟公司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包装、营销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可能需要做更多的改变。我只提出两点。

第一,在情境创设方面,要实现从重视作为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到重视作为解题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的转变。以前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情境创设,往往是看导入环节是否设计巧妙、生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真实。所谓的真理,不应该是杜撰出来的,实际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比如我们教材中的人口密度一节,“问题讨论”就创造了一个情境:在一张纸上,散落着多张不同颜色的纸,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张纸是红色和绿色的。你怎么能数出来呢?学生可能会想到采样。按照以往的看法,这种情况应该是可行的。

但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它不是真实情境,而是虚构情境。现实生活中,谁会去数那么多小纸片呢?有什么意义?所以需要改变。农业科技人员试验了一种新型除草剂(低毒、无害)对杂草的除草效果,试验中涉及杂草的数量统计。这是真实情况。我们在这里放一段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论文,供同学们讨论。学生们会觉得这很有意义。这是我们今后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难题。

第二,从注重解惑到引起疑惑的转变。本来我们注重老师的解疑答惑,但是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仅仅解疑答惑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有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引起怀疑和困惑?目前来看,还不够。一节课结束,老师往往会全文提问,学生只是被动回应。在高中,一起提问,一起回答问题是很常见的,但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能在多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吗?应该是听课评课的重点。

(5)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有哪些手段,做的怎么样?在这方面,听课和评课要实现从注重评价的促学功能到注重评价的育人功能的转变。原来我们各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习,这是比较有限的,视野不够宽,境界不够高。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注重评价的育人功能,通过评价育人。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的情感、概念和思维表现。如果老师这样做,那是他注重育人的功能。我们听众也要注意老师在这方面的表现。

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这样做!

课堂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

至于听课评课,现在更专业的说法叫课堂观察。要想让讲座更专业,就必须实现从“讲课”到“课堂观察”的转变。需要明确,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观察什么?崔允漷教授指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实施和课堂文化。

怎么观察?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方面。对学生来说,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不准备,往往会得到有限的结果。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由我们想看到的或者准备看到的东西决定的。不想看到的,往往视而不见。爱因斯坦也说过,“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用什么理论,而理论决定了你能观察到什么。”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观察负荷理论。每一种科学观察背后都有理论指导,都是装着理论去观察的。

我们应该在讲课前为讲课做一些理论准备。李杰在准备阶段提出了五个定义:明确观察的话题(不一定是这节课的话题,比如观察课堂提问、对话行为或者其他话题),明确观察的内容、方法、工具和分工。包括一些尺度,这些尺度应该事先设计好;好了,让我们确定一下观察者坐在哪里观察。如果大家都坐在后面,方便观察老师的行为,但不方便观察学生的行为。如果老师负责观察老师的行为,你应该坐在后面,如果你负责观察学生的行为,你应该坐在前面的角落。

上课观察时,有人提出“2+1”,即两次记录一次采访:记录时间和细节,最后,课后进行一次采访。课堂上有两种记录,定性的和定量的。我们通常可以使用定性记录。要使课堂观察科学化,定量观察是可取的。

定量观察是事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和分类,然后记录在特定时间出现的行为。比如观察的主体是提问,提问的解决方案要由几个观察点组成:提问的数量、类型和水平、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和类型、教师等待回答的时间、教师回答的方式……

多年前,厦门市教科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专著。例如,问题的类型可以解构为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论证性问题、情感性问题等。老师提问时,你要判断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在相应的位置打勾。提问方式是直接点名,还是齐声自由回答,还是举手的回答,不举手的回答,相辅相成?也勾选下面相应的方框。提问的记录形式是学生的覆盖面。座位顺序画在纸上,哪个学生提问就在哪个位置下打勾。一节课下来题有多宽就一目了然了。"

教师的回答在观察表中可以分为几类:记忆型、瞄准型、发展型、诊断型、压迫型。我也见过压制性的,让学生感到很挫败。不是很好。如果设计了课堂观察表,是非常容易记录的。关于课堂对话,一些老师也讨论了对话的类型和记录。也可以看文献,学习记录的方法。

当然也有整体综合记录的观察表,比较常见,使用方便,但是比较粗放。

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这样做!

班级评价:科学民主+人文关怀

课堂评价包括课堂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关于评课内容,有人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个性、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八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这里不做详细讨论,重点讨论如何科学、民主、人道的评课。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课前与指导老师沟通,避免先入为主。

听完课马上评价课是有风险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老师面面俱到,让学生思考课本上的边栏思考题和拓展题。我觉得没必要。这些是扩张性的。学生感兴趣可以思考,不感兴趣就不行。这也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意图。我本来想在课程评价里批评这种做法。还好我在批评之前和老师沟通过。

他说,现在高考什么都考,别说边栏上的思考题,就连小材料,我们都不敢放过。这可以理解。虽然不符合我的想法,但他有他的道理,所以我会正面评价。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专注于重要的概念,大的概念和一些次要的事情。根据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后做他们能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听完课后与老师沟通的必要性。

(2)课程评价应倡导和营造平等、民主、真诚、讨论的教研文化。

研究人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老师们都对你评价很高。评课的时候,第一,不要总装专家;第二,我们应该动员我们地区的其他教师来评估它。我在北京上过几节课,参加过他们的区教研活动。他们很民主,区里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往往不会先发言。作为组织者,让听课的老师先发言;而且老师们评价都很好,都说有一些不足,如何改进。最后,教研员又总结了一遍。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要倡导平等、民主、真诚、讨论的教研文化。被评价的人会觉得你是真的在帮他,而不是给他一个居高临下的分数。

(3)根据分工有重点地听班级分组。

每个小组都要根据分工有重点地进行考核,不是所有的都要全面考核。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在总结结束时进行综合鉴定,其他教师可以提前分工。

(4)用证据说话,以理服人。

要做到更专业的课堂观察,就要用证据说话,以理服人。

(5)挖掘事实(行为)背后的理论(观念)支撑,上升到理论层面。

要挖掘出事实背后的理论或者行为背后的理念,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评价班级。上升到理论之后,可以影响到老师以后的课堂教学。它可以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这一课。

我在一个地方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做小组活动。其实他们是用指导方案做题目的。学生们围着桌子坐着,仔细阅读和做学习计划上的题目。非常安静。过了一两分钟,老师突然大声说:“为什么都是你一个人做?要分组工作,大家讨论!”学生们开始讨论。

后来我跟他沟通的时候说,小组合作不是形式。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一定要独立完成。当难以实现独立而需要合作时,合作应该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

比如做一个复杂的实验,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大家都会配合。做学习计划中的空题。你在配合什么?可以先自己做,然后互相交流。也就是说,这个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还是错误的,是不到位的。为什么是合作?他还不知道。既然觉得被对方包围了,做什么都要合作。

(6)注重教育价值和生活教育。

生物学更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尤其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一个学生上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人生体验,都是他的经历。这种经历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是刺激的,是兴奋的还是平淡的,是无聊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融入到他的生命体验中去。有时候老师觉得开个玩笑没什么,但是如果这个玩笑让学生不舒服,哪怕给了他们一瞬间不好的人生体验,那就是不好的。这其实是有一个理论支撑的。

(7)根据场合尊重老师。

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尊敬老师。不同的场合,评课的方式不一样,哭不是目的。任何班级的老师都不喜欢被评哭,但有时候也有专家评班主任哭。所以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会在会上讨论,有些会单独和老师沟通。

(8)应该规范、灵活、有重点。

班级评价不应该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关于专家评价的模型,有一种说法是专家上课睡觉,醒来后会评价:三个优点,两个缺点,一个建议。这是套路。

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这样做!

关于一个好班级的标准

评课要有标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来看,答案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和角色会有不同的答案。省级教研员,市级教研员,两个评价角度不完全一样。

一堂好课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在此不再赘述。

我个人的看法是,以生物课为例,生物课最基本的就是突出一个字——“活”。一切生物都是生物,所以一定要讲生物。如何体现“活”字?

第一,知识要学。概念教学要重在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不是挑词。如果你只是挑词,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那你就活不下去,学得多死得也多。

第二,头脑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能被调动和激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肯定活不下去。

第三,思维要灵活。光积极是不够的,还得灵活。如果头脑总是盲目的,它不改变它的视角,它不发散,它就不能活跃。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学习生物的时候需要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应该有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的活动应该包括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

第五,接触现实生活。即使学习非常微观的内容,也要联系现实生活。

第六,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创造未来人生是最高要求。学生的物理课能启迪人生吗?我在《论中学生物的学科本质》一文中谈到了生物学科思想的特点,说它做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覆盖,并列举了很多生物如何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例子。那不是启迪人生吗?

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细胞时,我们会谈到细胞凋亡。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对个体和整体都有贡献。当然也是基因决定的。让我们联系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有时我们需要一些牺牲精神。牺牲个体和部分是为了整体。例如,当我们谈到人体的稳态时,我们说稳态是身体生存的条件。它允许每一个细胞共享,它依靠所有细胞共同构建。这不就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吗?如果在这个层面上谈细胞学,对生活有启发吗?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说的不是标准答案。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思考,补充一节好课的标准。

(注:本文由鲍春英根据2017年5月赵占良在长沙召开的“人教版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并由本人审阅。)

作者|赵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922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