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吨等于多少斤(1.8吨等于几吨几千克)

作者:郭友志1971年,为解决苦咸水地区人民的饮水问题,支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承担了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重点项目,开始了苦

作者:郭友志

1971年,为解决苦咸水地区人民的饮水问题,支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承担了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重点项目,开始了苦咸水淡化的研究工作。他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最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反渗透苦咸水淡化器。特别是这个设备上的螺丝没有一个是进口的,所有的材料都是科研人员自己研发的,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他们做到了。我曾经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后续部分,见证了这个艰难的过程和史诗般的精神。现在记录下来,为历史留下一些回忆。

解决苦咸水淡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题组刚接手苦咸水淡化研究工作时,思路还不统一。有些人认为这项工作仍然是世界上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困难和可怕的。有的人认为人少设备少,不增加人和设备就不行;有的人怕做不好,就干了几年,然后白下马。也有人认为苦咸水淡化不是冰川-冰冻沙漠研究所的路线。他们认为“冰川-冰冻沙漠研究所,顾名思义,研究冰川、冻土和沙漠,苦咸水淡化是海洋研究所的事”等等。总之,当时思想上对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虽然接了任务,但是信心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课题组组织四次深入苦咸水危害严重的甘肃会宁、环县、靖远煤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体验群众生活。课题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中西部干旱地区的广大群众因为井水和河水含盐量过高而无法饮水。著名的雅布莱盐池因为水合氟含量过高被迫停产,边防部队不得不把饮用水拉到300到400公里外。有时很难运输,并面临停水的威胁。大家一致认为,作为科研工作者,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苦咸水淡化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不要搞苦咸水淡化,不是简单的商业选题问题,而是研究所服务谁的问题。终于统一了思想,下定了决心。

日产十吨苦咸水淡化器是这样研制出来的——记一场四十年前的科技攻关日产十吨苦咸水淡化器是这样研制出来的——记一场四十年前的科技攻关

研制日产一吨的管式醋酸纤维素反渗透组器日产1吨管式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装置的开发。

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国外有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但反渗透膜没人见过,连醋酸纤维素都没生产出来,一时找不到原料,于是课题组自己合成了棉花和醋酸。第一层膜刮出来后,没有试压泵,就用泵加压。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得到了几滴淡化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开发出了一种每小时可以生产一升水的板框装置。两个月后,日产量一吨的管式脱盐器终于制造出来,并在现场试运行,完成了第一阶段实验。

在课题组组长王赢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与兄弟单位的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开发脱盐器的过程中,我们与全国20多家单位进行了公关合作,开发过程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协助,保证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玻璃钢管道的协调生产,常州253厂重新安排了1973年的试生产计划;四年来,上海李群塑料厂不辞辛苦地向课题组送去了近30个样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脱盐性能较好的配方。为了帮助课题组做装配头,兰州机电厂派工人和技术人员到研究所了解情况,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设计制造任务。甘肃涂料研究所和蓝花研究所在分析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为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薄膜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兰州科学院各研究所和工厂的工作人员也帮助课题组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日产10吨管束海水淡化装置的开发。

一吨级脱盐器研制成功后,1973年,根据兰州军区的要求,课题组布置了研制十吨级管束式脱盐器的任务。当时群里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去年一吨,今年十吨,明年一百吨?”我们不是生产单位,不能这么做。“其他人不适应也不理解努力的做法。但多数同志认为要抓住时机往前冲,日产量一吨,出水量太少。我们应该尽快把10吨/日的装置拿出来,这样才有更大的使用价值,满足基层企业、人民群众、边防部队对淡化水的需求。

日产10吨管束式脱盐器的开发仍面临许多困难。但为了让人们不再吃苦咸水,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知难而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顺利完成了膜配方、铸膜工艺、设备设计、部件配合等9项专项基础研究,为日产10吨脱盐器的研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生产组装工作开始后,实验室内外呈现出一派大有进展的景象。大家整天泡在盐水里,身上湿漉漉的,打着打着,来回奔波。有些工序还会去外面求助,比如热处理。要把组件装一车,推到人民医院的锅炉房。一车三四百斤,都是人抬的。如果白天完成不了,可以晚上做。当时还没有转业的解放军战士蒲春亮,简单吃住在实验室,搭个行军床,困了,躺下,起来,继续工作。组长王赢结束了白班,上了夜班,揉着眼睛又过了一天。没有人知道他在哪个班,每个人都能看到他。很多同志都瘦了,眼睛红了,胃病了。

科研中反复失败是常有的事。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失败,总结经验,再进一步。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全组同志于1974年6月顺利成型,取得了基础研究、工艺设计、安装运行等第一手资料,为装置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向实用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了缩短研究周期,每天10吨的产能在实验室测试60小时,然后进行供水试验。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以选择。为了让能力经得起考验,他们选择了条件更加艰苦的边境地区,长途跋涉1300公里,来到某边防站实施野外试验。隆冬时节,当地气温零下30-40摄氏度。大家在四面都是帐篷和通风的房子里工作,睡在底层。他们不叫苦也不叫冷。他们越苦,热情就越高,热情就越大。最后,他们完成了1070小时的运行测试。

野战结束后不久,1975年初,《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这件事。全国上百个应用单位发函要求安装,几十个兄弟来参观学习。

日产十吨苦咸水淡化器是这样研制出来的——记一场四十年前的科技攻关王赢接见了欧洲电影协会主席德里·奥利教授。

日处理10吨淡水的套管式反渗透脱盐器的鉴定

1976年初,国家计委和中科院给冰川所下达了制造一台日产10吨装置的任务,进行国家鉴定。在研究和实施计划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家应该批准什么样的装载量?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管束装置有现成的经验,只要小修小改,几个月就能取出来。压力更小,更容易完成任务。肠衣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的膜堆积密度高,设备紧凑。但是,整个过程都要改,很难。半年拿出来需要很大的努力,所以不确定。

最后,课题组选择了袖型。虽然1975年做了一个组件,但是只完成了原理测试,没有做器件的经验。1976年4月,套管脱盐器开始制造,这个过程是一场战斗。为了降低成本,做内压膜的同志经过反复试验,把三醋酸纤维的配方改为重力下降法二醋酸纤维,成本降低了7倍。为了最终确定淡化单元,模块两端的封头、花板和盖板改为树脂玻璃纤维成型方式,提高了质量和强度。外压膜的制造要经过多孔管烧结和预处理、膜粘接等多道工序。通过摸索,失败后总结经验再往前走,最终我们在两个月内做了上百个管式反渗透膜。

5月,大会正式开始,困难依然接踵而至。一台设备由20个部件组成,可以拆卸更换一百多次。在将近两个月的组装过程中,实验室几乎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人累了就在椅子上打瞌睡,然后再做任何事情。就这样,通过全队的努力,仅用了56天就完成了套管脱盐器主体部分的全部安装任务。与管束式相比,效率提高了五到六倍。组装完成后,对装置性能进行了评估,鉴定结果表明脱盐率达90%以上,产水量约10吨,达到了设计要求。

日产十吨苦咸水淡化器是这样研制出来的——记一场四十年前的科技攻关由王赢创办并主编的《膜分离科学与技术》杂志,后更名为《膜科学与技术》,创办期间郭友志任主编。

“攀登一号”脱盐器获省科技一等奖。

197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重返井冈山》,其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诗句。日产10吨淡水的套管式反渗透淡化器被命名为“潘登一号”。当时设备是国内最大的,100%国产研发。所有设备上的螺丝没有一个是外国生产的。这项成果后来被评为首届甘肃省科技大会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苦咸水淡化组,逐步演变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苦咸水淡化实验室、甘肃省科学院苦咸水淡化研究所、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一过程一直是由王赢同志领导的,其创始研究员和工程师包括金桃根、杨其连、黄、赵晓玲、刘亚川、赖祖明、蒲纯良、、马多霖、杨惠林、郭友志、、和。

从那时候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我是1976年加入这个团队的,我负责烧结多孔管,做外压膜。还和老同志通宵做实验。有一次,我做了几天几夜的高压终端,不小心切掉了半个食指。王赢从国外回来,抽着烟,笑眯眯地说,这是你为淡化苦咸水而牺牲的第三根手指。

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我在苦咸水淡化研究组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终身从事海水淡化工作的基础确定了,我学会了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历史跨越了40多年,我也退休了,很多老人都不在了。王赢同志后来移居加拿大,在加拿大定居后,他拜访了反渗透膜的创始人佐拉·金博士。后来,他在自家后院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每天都在那里做实验。在一个春节,76岁的他瘫倒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我认为加拿大的春节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季节。这位固执的中国老人至死都在做研究。不知道他是靠什么实力成为这样的科学家的?幸运的是,王赢在去世前几年已经在国外呆了很多年,他回到了中国。我几次邀请北京的老人和他聚一聚。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帅,只是嘴里只剩下几颗牙齿,而且没有任何镶嵌。问他,他说有专家告诉他,牙科治疗是最有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原因。他想给他几句话,但他没有多说,因为他固执了一辈子。最后,他死于心脏病。(感谢膜科学研究院张志远·彭云提供信息)

(作者是河海大学教授、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海水淡化分会会长)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75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