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ity(Longlongago原唱)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计划型慈善体制被打破,慈善呈现出自由、多元的特点。中国的慈善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慈善,一种是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为了促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计划型慈善体制被打破,慈善呈现出自由、多元的特点。中国的慈善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慈善,一种是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既要坚守慈善事业的伦理本质,又要更好地获得发展动力,因此需要对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慈善机构,要采用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引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坚持慈善的伦理本质,倡导纯粹的慈善理念;强化企业家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慈善的道德境界;注重慈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慈善事业走向法治化轨道。

题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慈善伦理的文化血脉与价值取向”(14BZX101)。

作者简介:刘妍,(1983-),女,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伦理(上海201418)。

慈善作为第三种分配方式,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企业和企业家慈善事业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功利的慈善动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人们不断质疑企业和企业家慈善事业的合法性。如何在坚持慈善伦理本质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慈善?如何处理慈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一,慈善发展的伦理困惑

慈善是人类最古老的思想和行为之一。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设立了专门的官职,给予政府好处。《李周邸报》记载:“救世司……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直到改革开放后,慈善事业才在中国复苏。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志愿参与慈善活动。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60万个社会组织参与了慈善事业,比2013年增长9.7%[2]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与过去政府主导的单一慈善形式相比,我国慈善组织的形式日益多元化。以2014年为例,中国参与慈善事业的60万个社会组织中,社会组织30.7万个,基金会404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9万个。同时,据统计,全国共有志愿服务组织220.3万个,志愿者约1.091亿人,提供志愿服务14.82亿小时,折算价值约535.9亿元。[3]1-2可见,除了官办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都在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慈善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

2.民间慈善组织主导筹款市场。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造成1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全国179家基金会共募集善款16.98亿元(含物资),其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其他9家民间基金会共募集善款约4.73亿元,接近捐赠总额的30%。[4]6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有计划的慈善体系逐渐被上下互动、自由多元的公民慈善所取代,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公益事业日益成熟的表现。

3.跨界合作模糊了商业和慈善的界限。在市场思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公益领域,将慈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公益与商业的联盟逻辑颠覆了传统的公益行业,激发了多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力。但这种跨界合作也让商业和慈善原本清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自由和多元日益成为现代慈善发展的显著特征。

4.企业捐赠是慈善捐赠的主要来源。在各类慈善组织中,企业可以说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无论是捐款还是组织慈善活动,企业所呈现的能力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公民个人。以2014年为例,个人捐赠金额约为115.6亿元,而企业捐赠金额约为721.6亿元,约占捐赠总额的70%。[5]

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慈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慈善组织的跨界合作,商业组织在公益事业中的大规模存在等。这些外在因素在激发慈善组织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公众对慈善本质的质疑:“什么是真正的慈善?”“带有自利性的企业慈善是慈善吗?”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某公司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成为当时首家向灾区捐款过亿元的企业。其产品一度卖断货,获得“2008年全国市场销量第一”。这家公司的慈善捐款让它变得富有和出名,这也让这个案例成为公司营销策略的典范。“企业家高调的慈善行为是慈善吗?”陈光标一直以高调的慈善被关注:每次突发灾难后,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一线,参与救灾;他接受媒体采访,把筹到的钱堆成“墙”向公众展示,并在两会上向媒体分发了一个写有自己慈善事迹的u盘。[6]这是故意标榜自己的慈善,把慈善当成炫耀的资本。是“利他”还是“自私”?慈善的动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受到公众的质疑。

慈善是一种基于同情和关心他人的自愿奉献的道德行为。慈善的本质应该是伦理的,慈善的动机应该是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正如康德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一样,他认为“不是从内心出发,而只是从结果上符合道德秩序的行为,虽然是合法的,因而是允许的,但不能称为道德。”[7]110换句话说,考察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的关键是动机。只有排除功利,以道德责任为动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慈善行为。目前,慈善组织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慈善与商业的跨界合作,模糊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界限,让人很难识别每一次慈善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慈善的产生必然来自于某种动机。公民在参与慈善活动时,思维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慈善动机的差异。个人慈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基于自愿、不求回报和无私奉献的慈善行为。二是客观因素和外界压力导致的慈善行为;第三,是以追求荣誉和声望为慈善动机的慈善行为。可见,同样的慈善行为是由不同的慈善动机所驱动的,而这些动机的差异正是公民个体价值追求和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

就企业和企业家而言,他们的本性使我们不可能指望他们纯粹出于善心而参与慈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企业是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唯一使命就是帮助股东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在特定的法律法规环境下,奉行利益至上的理念,才能对股东负责。比如美国早期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指出,慈善行为只有被证明对股东有利才是合法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州才开始立法取代普通法对公司慈善捐赠的禁止[8]211-232由于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公众很难将企业慈善行为与“利益”区分开来。他们认为企业慈善具有工具主义,慈善行动遵循理性经济原则[9]。他们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为了财富最大化。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从事慈善活动,一方面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度,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慈善活动达到合法避税的目的。比如,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美国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公民和企业进行慈善捐赠。在中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慈善捐赠的免税金额从之前的3%提高到12%,这无疑刺激了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可见,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在做好事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慈善作为自身战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企业的慈善捐赠不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有人情道德或社会风气的因素,但后者毕竟是外在影响,企业的功利动机才是决定其慈善捐赠的内在本质因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总是关注在哪里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可以把多余的钱投入慈善事业或其他方面。但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我们更愿意看到企业选择前者。所以,在企业的捐赠行为不可能完全无私的条件下,只要企业用真金白银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其行为就应该得到肯定。但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慈善动机的功利性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

综上所述,慈善事业的多元化是客观现实。生活中,有动机单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慈善行为,是出于主体的道德责任;还有功利主体进行的慈善行为,比如企业慈善行为。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无论慈善主体发生什么样的慈善理念,客观上都是帮助了弱势群体,为他人做了贡献。就这两种慈善理念而言,过分强调行善主体动机的纯粹性,会影响人们从事慈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大多数人挡在慈善之外,从而使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动力。由于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具有功利性,否定了企业慈善捐赠的社会效益,使得这些企业的处境比不参与捐赠的企业更加尴尬。同时,要求企业毫无“私心”地进行慈善捐赠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和生存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提倡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理念。如果只关注慈善捐赠带来的社会效应,而忽视其动机的逐利性,慈善事业的发展只会与其固有的伦理本质背道而驰,成为敛财逐利、获取社会声望的工具,从而使慈善事业变得恶趣味甚至异化。可见,这是人们在面对慈善时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0]就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言,既要保证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又要坚持慈善事业的本质,使慈善事业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兼顾两者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慈善的分类和基础

慈善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还可以增强国家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为了使中国的慈善事业获得不竭的动力,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对慈善事业进行分类。

根据现有的研究,慈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周提出,按照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格局,慈善事业可以分为政府慈善事业、宗族慈善事业、宗教慈善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根据慈善组织的功能,慈善组织可以分为募捐组织、执行组织和协调组织。根据慈善的实施内容,可以分为慈善救助和慈善教育[11]。学者们从慈善动机的角度来研究慈善是比较常见的。如史国良,在西方学者总结的“感知需求形成的慈善动机、被说服形成的慈善动机、成本收益比较形成的慈善动机、利他的慈善动机、获得社会声誉的慈善动机、获得心理满足的慈善动机、追求价值的慈善动机、追求功效的慈善动机”等八种慈善动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居民从事慈善的类型 慈善的动机可分为“因大灾激起人们对灾区的同情而产生的捐赠动机、因政府机关和单位组织的‘一日捐’而产生的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捐赠动机、因过往利益而产生的回馈型慈善动机、通过捐赠赢得社会声誉的动机、通过捐赠获得税收减免的动机”[12]。 在梳理慈善捐赠动机的传统和现代分类的基础上,王辉认为慈善捐赠动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粗略到细致的发展过程。按照传统观念,慈善捐赠的动机可以分为:暖流动机和互惠动机;按照现代观念,可以分为利己动机、互惠动机和纯粹的利他与同情。同时,他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按照自利标准将慈善捐赠的动机分为精神自利和物质自利。[12]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的角度,对慈善的研究和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使慈善事业的发展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必要对慈善动机进行分类,以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类型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动机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以是否包含功利主义为基本标准进行分类并不难发现。根据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根据慈善事业的动机是否具有功利性,将我国的慈善事业分为两类:一是没有任何功利倾向的纯粹慈善事业,它源于内心的善良,以人性论为基础,慈善事业的主体是完全无私的,不包含任何私心。第二,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慈善客观上是帮助他人,但慈善主体的动机并不完全是出于内心的善良,而是出于对某种自身利益的追求。前者对慈善主体的道德要求较高,属于慈善的理想境界;后者在当前社会较为常见,如企业、企业家慈善。

以动机是否包含功利来划分慈善的类型,并非空穴来风。在西方,“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有两个对应的词,分别是“慈善”和“施舍”。慈善在12世纪成为一个英语单词,它的主要意思来自《圣经》。《大英百科全书》将“慈善”解释为“爱,根据基督教思想中所指的爱的最高形式,即上帝与人之间的互爱,这种互爱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以及对他人的无私的爱。”但《大英百科全书》并没有对“慈善家”一词进行单独解释,而是将“慈善家”与“基金会”连用,解释为“慈善基金会”。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其财产由捐赠者提供,由自己的工作人员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社会福利的目的。《大美百科全书》将“慈善事业”解释为“慈善,这是最古老的社会传统之一。它通过捐款和其他服务促进人类福祉。“可以看出,西方用两个不同的英文单词来解释中文的‘慈善’一词,实际上是把慈善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慈善”所代表的慈善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亨利·艾伦·莫曾用“宗教是慈善之母”[13]来形容宗教在人类社会慈善思想和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比如,基督教不断通过原罪理论告诉信徒,他们生来有罪,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在灵魂上得到救赎。人要善良,要行善,要相亲相爱,这是上帝的命令。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坚信《圣经》的教导,把慈善作为赎罪的一种形式,比如《圣经》中提到的“第十一次捐献”。很多基督教信徒都能严格遵守,有意识地把年收入的一定比例拿出来祭祀上帝或者帮助穷人。可见,这里的基督教教义把慈善的责任和义务演绎成了信徒的本能意识乃至生存状态。对于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美国来说,基督教传统对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殖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直信奉“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增进他人的幸福”来感谢上帝;慈善的先驱安德鲁·卡内基受《圣经》中“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这句话的影响,提出了“死在富人中间是一种耻辱”的著名论断。这些著名的慈善家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们都以宗教伦理作为自己慈善行为的支撑。

与“慈善”具有明显的宗教含义不同,这种以“慈善”为代表的慈善源于“慈善”所指定的宗教慈善,但它涵盖的范围比宗教慈善更广。可以说是宗教慈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接近当代的慈善理念。从对“慈善事业”的解释来看,倾向于非宗教组织发起的慈善活动,如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通用基金会等,动机是世俗人道主义。以美国为例,美国慈善基金会的繁荣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慈善基金会都无法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能在美国得到如此大的发展,与其文化中蕴含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早期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与自然条件作斗争的事实使得主张独立、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政府限制的个人主义逐渐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美国人怀疑政府的作用,总是认为政府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镀金时代”导致的政治腐败之后,美国富人宁愿把自己的财富交给信任的社会精英来管理和分配,也不愿纳税把自己的财富交给政府。在他们看来,社会精英让他们的财富发挥得更有效率,而政府只会浪费他们的财富,甚至滋生腐败。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回应说“盖茨花钱比我有效率”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约31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是这类美国社会精英管理的慈善基金会)。在美国,基金会是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基金会有自己的目标、管理和组织活动,但它属于某个企业,接受企业资源的支持。这些企业的捐赠行为背后,除了宗教思想,还有很多功利目的。比如洛克菲勒的慈善捐款动机,除了他的宗教背景,他还想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转移公众对他通过慈善捐款敛财方式的愤怒。卡耐基改善白人种族、富人治理国家合法化、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也出现在《财富福音》中。在这里,“慈善的意图或主要意图并不纯粹是为了‘公益’,它也成为帮助上层资本家实现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14]。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文“charity”和“charity”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慈善。这种以“慈善”为代表的慈善,是一种行为意识,受宗教思想影响,基于发自内心的慈悲,给予有需要的人帮助。接近上篇第一类,不含功利倾向,纯慈善。而以“慈善事业”为代表的另一类慈善,则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更接近于功利化倾向、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的慈善。可见,在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慈善事业早已开始按照动机是否功利进行分类,并冠以不同的专用名词。

第三,慈善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

现实生活中,既有纯粹的慈善,也有功利的慈善,但无论哪种慈善都客观上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季羡林先生曾说:“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可以是无私奉献,也可以是自私自利的目的,比如求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不得不响应领导的号召;为慈善事业捐款可大可小,可以是金钱、时间、精神。层次多,范围大。不管什么条件和动机,只要他参与,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15]125。一方面告诉了人们慈善动机多元化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加入到这项慈善事业中来。每个人都在关爱慈善,参与慈善,从小事做起,在慈善中不断积累道德。中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慈善动机多元化的现实,我们应该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鼓励更多的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身慈善事业。

为了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慈善事业采取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引导方法。要维护慈善的本质,鼓励慈善主体以纯粹的慈善动机和“无我”、“为他”为出发点从事慈善活动;也应该接受功利主义的现代企业慈善事业,在唤醒企业家内心道德良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引导,引导企业慈善事业走向良性发展道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美德,既是个人美德,也是大德,即国家美德和社会美德。”[16]这既是从宏观层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从微观层面对个人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友爱”是微观层面上对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仁爱他人”,善良就是仁,人性有四善端:慈悲、耻恶、逆来顺受、是非,慈悲就是仁。做人要善良,人皆有仁,这是人性固有的属性。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释放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冰冷的金钱利益关系所笼罩。一时间,道德冷漠、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问题充斥了整个社会环境。人固有的“仁”被掩盖了,甚至丧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这种道德状态的回应。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唤醒公民内心的道德良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是基于人性的仁爱之德。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爱”是慈善活动的灵魂,慈善活动是“友爱”价值观最直接的道德实践。[17]“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倡导的东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小、更小、更有效。”[18]培育和践行“小、小、落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日常化、日常化。慈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慈善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使人们在慈善中积累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用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仁爱”回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影响人与人之间利益至上的“冷漠”。只有大家都“友善”“善良”,慈善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回归。

第二,坚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倡导纯粹的慈善理念。

慈善理念是一种指南,它将告诉慈善主体如何行动。一个正确的慈善理念会释放正能量,导致越来越多合适的慈善行为,而一个错误的慈善理念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导致错误的行为。功利有余,良心不足,这种动力不足以支撑慈善的可持续性,也会导致慈善的发展逐渐背离慈善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坚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倡导纯粹的慈善理念,纠正慈善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慈善不仅是道德的积累,更是道德的传播和贡献。普通人的无私奉献和爱心传递更能体现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的白用自己三轮蹬车的收入,帮助300名贫困儿童实现了上学的梦想。他的物质捐赠可能比不上一些企业家,但他能坚持十几年的信念,为帮助贫困儿童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因其对垂死者的同情和爱而受到世人的称赞,尽管她从不提供经济援助。他们都用爱诠释了慈善的本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015年8月24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宁波匿名捐款人15年捐款1700多万元》的新闻报道。台风“苏德洛”肆虐后,温州市慈善总会收到名为“好天气”的捐赠人捐赠的5万元台风救灾款。这不是“好天气”第一次向温州伸出援手。15年来,他以风调雨顺的名义,以慈善捐款、救灾、助学等形式,累计捐款约1700万元。[19]有“好天气”的“低调慈善”与社会上出现的“高调慈善”形成鲜明对比。慈善的目的不是作秀,而是帮助有困难的人。慈善,源于心中的善念,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善行当成炫耀的资本,慈善的本来意义就丧失了。因此,要想用纯粹的慈善理念唱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坚持慈善的本质,慈善才能获得长久的动力。

第三,强化企业家的责任感,提升企业慈善的道德境界。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是不可取的。企业还应该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建立和维护它们的社会负责。归根结底,企业的成功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对社会的回报。慈善已经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企业天然的逐利性,企业慈善行为往往与利益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企业追求利润和财富的本性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在开展慈善行为时仍然以功利为目的。

是慈善企业的道德选择,不是企业的义务,但能主动承担慈善责任的企业往往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也证实了慈善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意识到,“只是捐点钱做‘慈善’,谈不上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3]83。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责任,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次性向慈善和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这种与企业经营脱节的单一捐赠,只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初级形式。企业家的慈善责任应该是对他的利益相关者如社会、环境、资源和股东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2013年2月,马云在亚布力论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充满危机意识的演讲,让人体会到企业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忧虑。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家危机意识的觉醒使他们不再独立于商业领域,而是开始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社会和环境风险,并逐渐将多元化的责任理念作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公民的核心。

可以看出,在“责任感”的引导下,企业将慈善责任从一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企业从被动承担转变为主动承担。这种变化使得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考虑利润,还要考虑公共利益、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这种氛围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把慈善作为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四,重视慈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慈善事业走向法治轨道。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支持,也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我们不仅要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强调慈善主体的道德意识,还要注重法律制度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法律是最起码的道德。在资本逻辑主导的时代,我们无法控制每个慈善主体背后行为动机的纯粹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坚守慈善的道德底线,控制功利慈善的发展程度,不让慈善成为任何个人或组织敛财的工具。目前,慈善和商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慈善立法可以为慈善跨界合作提供法律规范,厘清慈善与商业的关系,保护慈善的质量和尊严。

同时,法律制度可以规范和落实慈善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护慈善主体的权益。比如民间力量的准入标准,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等。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落实和完善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这些积极的政策既鼓励了个人和企业加入慈善队伍,也保证了慈善主体的慈善行为有法可依。

道德与法律的密切关系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的两个翅膀。就慈善而言,虽然道德是慈善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法律制度对慈善的引导和规范。因此,有必要加快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慈善法》,确保慈善事业朝着法治轨道发展。只有把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统一起来,内外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原始参考:

[1]周,,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团。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杨团。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4]王·。现代慈善与社会治理:2013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5]中国个人慈善捐赠连续三年下降[N]。新民晚报,2015-09-19。

[6]中国慈善的“两极”[EB/OL]。http://news.163.com/10/0413/15/645LQ17T00146bd.html.

[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8爱德华·S·亚当斯·克努特森。一家慈善公司为养老基金的社会责任投资提供正当理由:一个关于公共使用私人健康的民粹主义论点[J]。《爱荷华法律评论》,1995年(80)。

[9],沈启泰,吴,.经济理性、社会契约与制度规范:企业慈善动机的回顾与拓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09(2)。

[10]周中。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11]周,,王蒙。当代中国慈善发展转型的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2]史国良。倡导和培养利他导向的慈善动机——兼论“无动机慈善”的片面性[J].理论与改革,2015(3)。

[13]李涛。慈善基金会为何在美国蓬勃发展[J]。美国研究,2005(3)。

[14]何立军。20世纪美国现代私募股权基金的诞生及其创始人的慈善观[J]。中国非营利组织评论,2011(9)。

[15]嵇仙林论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1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7]周中。慈善公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本文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496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