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千克等于多少斤(1000千克等于多少斤公斤)

何云川(左)和周莹正在替换竹节虫。本报记者周亚军摄虎年新春,海南三亚树青花红,大道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喜气洋洋。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作物种子育种的重要“大本营

把梦想种进这片热土何云川(左)和周莹正在替换竹节虫。

本报记者周亚军摄

虎年新春,海南三亚树青花红,大道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喜气洋洋。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作物种子育种的重要“大本营”。每年冬春季节,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前来研究利用丰富的光温资源进行作物育种,由此产生了我国作物育种的专业术语:南繁。据估计,中国培育的作物新品种有70%是在南方繁殖的。记者来到南繁基地,一探这里的新年气象。

“到了农忙季节,元旦就去田里”

三亚的稻香国家公园,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绕过喧嚣,穿过一扇小门,一种静谧的田园之美突然出现在眼前。

亩方池塘,稻草青青嫩嫩,白鹭徜徉,不知名的鸟儿俯冲、盘旋、捕鱼、捉虫。远处的青山,连同蓝天白云,倒映在稻田的水面上,勾勒出连接峰峦和山谷的动人线条。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汉书今年再次选择留守,这将是他在南繁基地度过的第五个春节。从2004年开始,杨汉书就一直在南繁基地工作,他的坚持源于杂交水稻亩产突破带来的震撼。

当时,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南繁基地培育出“超优钱豪”杂交水稻,让杨汉书大开眼界。“穗很大,平均每穗340粒,大一点的500粒,而普通水稻只有270到280粒。抗倒伏性特别好,不管多长时间,水稻干了也不会倒。”

之后栽培技术不断突破,不断刷新“朝优钱豪”纪录,亩产一路攀升至1100多斤。目前仍是水稻育种的主要品种。

杨汉书告诉记者,该师农场基地的150亩地,种的都是新品种新组合,保1000斤,冲1200斤,还没命名。

“不能错过农忙季节,快到了,大年初一还能下地。”杨汉书留守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水稻的健康生长。他每天在阳光下的稻田里跑来跑去,穿着长长的胶鞋,低头看着稻料的生长,定点标注叶龄和划分。

就水稻而言,三四月份是南方育种最忙的时候,大量的杂交实验要做,但是春节也不能闲着。杨汉书指着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不育系材料。“去年11月10号播的,现在刚发芽。”

一手拿剪刀,一手拿镊子,分分钟就能被汗水打湿。完了田,在院子里的凉亭里聊天,杨汉书指了指旁边的公寓楼。“袁隆平院士以前住在那个房间。他不停的挣扎,感染带动了一大批人。最好的种子总是下一颗。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希望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坚守岗位,保持初心,搞科研”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隆平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依然忙碌着。

“今年春节90%以上的员工坚守岗位,保持心态搞科研。”该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鲁玉平说,前年受疫情影响,偏远的雅周很多餐馆都关门了。大家在地里干完活后,还来不及吃饭,就就地烤了玉米和红薯充饥。

作为一名生物育种专家,鲁玉平将南繁视为一份沉甸甸的民族责任和黄金协会的人生追求。得益于国际领先的玉米生物育种技术和科研团队全员持股的机制,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家科技创新企业已经发展到60多人,其中不乏来自国际知名企业的优秀人才。

“隆平007芯片含有三个抗虫基因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市场前景广阔。改良后的品种能有效抗近10种害虫,玉米产量提高15%以上。”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狭小办公室里,鲁玉平讲述了他入驻科技城后的故事。“这两年,他每年都要在南繁基地待300多天。哪怕他去北京开会,也会买当天最早的航班,最晚的航班回来。”

"科学家应该敢于走出他们的舒适区。"鲁玉平说,“我们的目标是把技术留在国外,成为科技城真正的品牌。”

近日,隆平生物在鼓励创新方面又有新招,给予优秀员工12个月、9个月、6个月工资不等的年终奖。24岁的湖南姑娘易金琪,拿了12个月固定工资的年终奖。

“不要小看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为了避免科研材料的浪费,每天做完工作后,她就拿着同事用过的材料练习,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她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只有4个月的实习,专业能力不相上下的员工,2年的同行业工作经验,玉米剥皮出苗的成功率是别人的5-10倍。”鲁玉平说。

易金奇喜欢玉米遗传转化实验室的工作。先在显微镜下双手分离出比小米粒还小的玉米胚芽,然后将剥离的胚芽在温光培养室中培养出苗。“技术路线创新,育种周期加快,90天可以种一季玉米,每天都有实验要做。看到玉米胚芽的出现,真的很奇妙。每次想到自己的个人兴趣符合国家的需要,就有一种独特的成就感。”

“你越了解种田的辛苦,就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我的天啊,这怎么能算!”听到一声叹息,记者循声望去,何云川正在更换的一块粘虫板上爬满了虫子。

何云川是浙江大学海南专项第一名博士生,专业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去年,他们课题组在崖州区崖城镇大担村租了一亩地,种了两茬豇豆,开始做基础研究。

“豇豆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种植品种,虫害严重,农药大量使用。培育抗虫豇豆品种对当地发展非常重要。”浙江大学南繁检验检疫与作物卫生组组长朱增荣说。

何云川在第一季种植200个豇豆品种,筛选出65个高抗虫基因和高感虫基因的品种,并在第二季再次验证筛选出的65个豇豆品种。“根据田间连续种植的验证观察,结合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手段,筛选出3-5个具有抗虫基因和感虫基因的豇豆品种,明确了其抗虫机理,为豇豆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田间的豇豆形状各异,有红的、绿的、黑的、棕的,有些生长最慢的野生品种还没有开花。我们课题组的豇豆不使用农药,大小为20cm× 25cm的黄蓝粘虫定期更换。通过室内计数,统计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确定豇豆各生育期害虫的种群动态和多样性。在田间观察了不同豇豆品种的抗性表型,并在实验室研究了相关机理。

春节期间科研数据不能断,实验室的虫子也要喂。何云和课题组老师周莹、同学陈秋林一起,用保鲜膜将竹节虫封好,并在背面明确标注换板日期和品种号。采种时,在采种袋上标注品种号,然后采摘成熟的豆荚,为下一次实验准备种子。

红荚怎么分辨熟不熟?“捏一下,有很脆的声音就熟了。”何云川回答道。

华南这一年很长,吃了很多苦。为了躲避太阳,他们早上5点就起床去地里干活。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农民增收不容易。他们越了解种田的辛苦,就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吃了很多苦,也收获了很多。何云川在亚洲湾种子实验室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希望在新的一年有新的突破”。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231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