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失去亲人的人短句(安慰失去丈夫女人暖心的短句)

编者按:“谁的雨笛在黑暗中飞,春风满落杉。在这夜曲里,我听到了断柳声,那么谁还不起我的故乡?”这是邓小兰带领孩子们唱的最后一首歌。她是晋察冀日报社原社长邓拓的女

编者按:“谁的雨笛在黑暗中飞,春风满落杉。在这夜曲里,我听到了断柳声,那么谁还不起我的故乡?”这是邓小兰带领孩子们唱的最后一首歌。她是晋察冀日报社原社长邓拓的女儿,富平老区的女儿。她用18年的努力,在老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音乐的种子,获得了富平县“十大美德人物”、“2011北京榜样”、“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三年前,本报记者到富平县马兰村采访,写了一篇题为《邓小兰:我在马兰哭了三次》的专访文章。当五月的花开遍袁野的时候,她的声音已经消失在山间。为纪念这位老区无私而伟大的女儿,本期特刊特送姐姐邓小红(国务院参事、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这篇深情的追忆文章,希望昔日的歌声早日还在,山河随灵远!

安慰失去亲人的人短句(安慰失去丈夫女人暖心的短句)插图

原计划2022年清明节将小兰的骨灰安葬在马兰村。4月3日晚,收到阜平县委消息:“河北省疫情防控会议刚刚结束。根据当前保定市疫情严重(目前已确诊36例)和防控要求,县里决定推迟邓大姐骨灰安放仪式。”

3月21日晚,小蓝在天坛医院安详辞世。富平县领导和马兰村村民代表第一时间赶到北京与她告别,并真诚表示希望小兰安葬在马兰村。虽然小兰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遗嘱,但她确实向家人和村民透露了这样的想法。可以说,县里的想法和她生前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我们最后决定把小兰葬在马兰,挨着抗战牺牲的晋察冀日报七位烈士。我姐夫刘庆刚非常支持这个决定,表示希望将来他死后能和小兰夫妇葬在一起。感谢当地政府和村民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决定把小兰葬在马兰到清明节,只用了10天。在这10天里,进行了征地、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系列紧张的工作。4月3日,一块彰显小兰个性的简洁大方的墓碑矗立在马兰村一处幽静的山谷中。在此,特别感谢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村民,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工程师杨、陈,碑文刻制大师,以及所有参与建碑工作的村民们!

墓碑正面的“邓小兰之墓”几个字是小兰女婿黄桃的手书,碑内还嵌着一把小兰最喜欢的乐器——小提琴。是小提琴的声音陪伴了她的成长过程,缓解了她的孤独和悲伤,陪伴她度过了失去亲爱的父亲,在文革浩劫中遭受严重打击的最黑暗的时刻,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安慰。在碑上,我们刻了一段她的话。她说:“音乐就像一个朋友。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就永远不会离开你。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会渗透到孩子们的灵魂里。教孩子音乐让我收获了巨大的快乐!”墓碑背面是她的生平介绍:“邓小兰是《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女儿,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她出生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年代,太行山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她。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在泰安制药厂和北京市公安局工作。2004年退伍后,我来到马兰做志愿者,辅导山村的孩子学音乐,沉默了18年。2022年,孩子们在第24届冬奥会上唱起了奥林匹克会歌,纯净的歌声感动了世界。”

小兰葬在这个墓地,对她也有特殊的意义。长眠于此的7位烈士,都在1943年秋的反扫荡战斗中牺牲。那一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对边区进行了疯狂的“扫荡”,晋察冀日报是敌人坚决消灭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躲避日军的进攻,报社200多人的队伍用八头骡子驮着印刷机、活字和纸张撤离了马兰村。9月24日夜,他们经过灵寿县北营村时,与驻村日军相遇。3名战友在枪战中不幸中弹身亡,父亲邓拓的坐骑也中弹身亡。我妈妈怀了小蓝,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她也在队里。母亲说,在北营与日军的深夜相遇,是她一生中最惊险、最危险的一夜。最终,依靠黑暗中一位战友递过来的枪带,她被沿着山路拉上山,躲过了日军的追击。那天在北影,小兰的生命和那位曾经牺牲的烈士相遇生死,擦肩而过。

反扫荡结束后,报社同志把同一次反扫荡中牺牲的7位烈士的遗体抬回来,埋在马兰。

1997年,我和小兰第一次去马兰烈士墓时,村里的老人告诉我,那是父亲邓拓选的墓地。离马兰村路很近,离山川很近,山顶有一块巨石突出,看起来像鹰头在守护。他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秩虽高,但有隐隐南山,此处风水甚好!”所以烈士的尸体就埋在这里。父亲为一次失去七位亲密战友而悲痛,写了一首名为《马兰烈士墓》的诗,刻在烈士墓的碑上:

故乡若醉远,一天的结束和蜗居的时间都晚了。

血是输给了缔约国,遗产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悬崖上的一块土,水边的七人碑。

从此,马兰路,钱球烈士居住的地方。

今天,小兰和这些79年前相识的前辈们永远重逢了。

北影战后三个月,我妈回报社的路上路过一家庄,报社警卫把她接走了。她在一间门窗被日本鬼子烧光的房间里生下了小兰。那天是1943年12月24日。分娩后,当地村民用四块木头绑了一副担架,将她们母女送到鲍蕾村。小蓝出生后,她的母亲投身于报纸的紧张工作。身处战争环境,她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将小蓝托付给马蓬村的村长陈寿元,他们夫妻在米歇尔·普拉蒂尼成了小蓝的养母。小兰在麻棚里住了两年多。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晋察冀日报》迁至张家口,创办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丁一兰任广播科长。因为张家口是大城市,生活相对稳定,所以我决定把小兰接回身边。没想到仅仅一年后,内战爆发,张家口沦陷。1946年秋冬,小兰随母亲工作的新华广播电台撤至富平,定居李元庄。小蓝的童年是在太行山的许多村庄度过的,这也使她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土地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所以,除了马兰人,我们还特意邀请了这些对她有特殊意义的村庄的村民——伊家庄、鲍蕾、马蓬、李元庄参加小兰的葬礼,希望让他们知道小兰为什么对这片土地如此深情!

小兰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在广播交响乐团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拉小提琴。业余文学活动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196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音乐带给了她很多美好的回忆,她无法想象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多么的苍白和无趣。2003年清明节回到马兰,在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的陪同下,她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了,她心里很难过。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马兰的孩子学会弹琴唱歌!”于是,2004年退休后,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中,默默坚持了18年,亲手创办了大山里的儿童马兰儿童音乐节。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和演奏乐器,生活中有了音乐的陪伴,到处参加演出,举止也变得开朗大方。小乐队的孩子们陆续长大,离开了小山村,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学会了一技之长,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些都给她带来了快乐和满足。

多年来,她一直梦想为马兰儿童音乐节搭建一个永久的舞台。2021年,这个获得2017年美国Architizer A+Awardz文化设计评审团大奖的月亮舞台,终于在马兰音乐谷实现了,带给她无比的快乐!

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用希腊语唱起了奥林匹克会歌,让世界为之惊叹,也把她的快乐推向了巅峰。

没想到,就在冬奥会闭幕一个月后的3月19日,她突然生病,倒在了自己心爱的月亮舞台上。还好,当时正好有记者和干活的村民在她身边。他们尽快护送她去了县医院。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为脑血栓,并及时开始溶栓治疗。之后县里派救护车、医护人员、县领导一路护送她到北京天坛医院。在此,也向所有参与运送、治疗、护送她的人表示感谢!

3月21日晚,因为血块堵塞了脑部重要的大血管,她在入院两天后安详离世。她在人生的高光时刻突然离开,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这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这种幸福的死亡,也是上天对她充满爱与奉献的高尚人格的特别眷顾!

从她去世的消息中,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人被她的事迹所感动。感人肺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发了出来,发自内心的赞美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无尽的感触和思念中!

小兰出生在太行山,养母的乳汁哺育她长大,父母在这片土地上战斗度过了青春,这些都让她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无私地回报了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人们称赞她是邓拓和丁一兰——我们优秀父母的女儿!她也是我们全家的榜样和骄傲!

从纪念小兰的视频里,我听到了一个小乐队出来的白宝恒作曲、演奏、演唱一首纪念邓老师的歌曲。非常好!很感人!另一个从小乐队出来的吹笛女孙志雪也给我们报了一个好消息。她考上了北方民族大学音乐硕士!马兰小乐队的几个孩子说,以后想回老家,像小兰老师一样教孩子唱歌。我们真心希望马兰的演唱不会因为小兰的离开而中断。马兰儿童音乐节将在美丽的月亮舞台上举行,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来马兰参加音乐会,使音乐马兰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逐步发展成为音乐阜平、音乐保定、音乐河北……小兰会很高兴听到马兰的歌声响彻太行,传遍世界的天空!

兰,我亲爱的妹妹,当你在天堂见到你的父母时,请代我们向他们问好!我们会永远想念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10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