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在哪个省(洞庭湖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

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跃龙李跃龙漫画/张杨专家简介:李跃龙,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曾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

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洞庭湖在哪个省(洞庭湖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插图

——对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跃龙

李跃龙漫画/张杨

专家简介:

李跃龙,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曾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湖湘文化和洞庭湖研究,出版了《洞庭湖年谱》、《洞庭湖演变发展与治理简史》、《堤岸与洞庭湖区社会》、《湖湘文化百经》、《西夏王国》、《东方金字塔》等多部著作。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冯

"洞庭是世界之水,岳阳是世界之楼."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吟唱着屈原、杜甫、范仲淹的名句,涉足洞庭湖、长江下游、大海,全方位传播湖湘文化。当我们的目光穿过辽阔的洞庭,又能追寻到什么样的深厚文化底蕴?洞庭湖在湖湘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如何?今天,怎样才能继承和发扬源于洞庭湖的湖湘精神?近日,湖南日报记者对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跃龙。

1.洞庭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江南”首先指的是楚国南部的洞庭湖区。

湖南日报:众所周知,文化和文明总是与山川相伴的。洞庭湖面积和影响力居中国五大淡水湖之首,自然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你能对此做个简短的总结吗?

李跃龙:人类文明的早期曙光大多在山水附近。洞庭湖区因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土、湿地、生物资源,成为稻作农业最早的发源地。从进士的虎啸山、澧县的城头山、洞庭湖区西部安乡的唐家岗遗址,都被考古发掘证明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南方高地”。由于洞庭湖区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历史时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巴人东移,米人以湖区为归宿。春秋末期,楚人渡过长江,向南扩张,通过不断经营,成为楚国的粮仓,史称“江南”。虽然历史上“江南”这个人文地理的位置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在中国历史字典中代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的江南,首先指的是楚南的洞庭湖区。秦汉以降,无论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还是明末清初江西湖广之填,还是建国后大跃进时期的国营农场建设高潮,洞庭湖区都是历次大规模移民的重要流入地。它承载了大量的人口,养育了千千数百万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母亲湖。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养殖基地,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用“饭鱼汤”和“虽无千金之家,却无饥荒”来描述他的社会经济生活。米鱼汤也成为不同时期鱼米之乡的代名词。洞庭湖给了人类丰厚的回报。除了养活这一带的百姓,也逐渐成为明清以来中国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清朝乾隆年间,随着洞庭湖区开荒高潮的出现,劳动力、农业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叠加在湖区,湖南省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粮食产量逐渐赶上并超过湖北省。新的民间谚语“湖南熟,天下足”取代了“湖南熟,天下足”。“粮船涌向长江”养活世界。洞庭湖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是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2.湖湘文化的背景和个性是可以追根溯源的,与洞庭湖密切相关。

湖南日报:有专家认为湖南的传统文明和农耕文明是主流。这与湖南“母亲湖”洞庭湖的历史沧桑有何关联?

李跃龙: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耕文明也是湖湘文化的最大背景。湖湘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滋养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三湘四水地方特色和湖湘文化个性。这种底色和个性,追根溯源,与洞庭湖密不可分。

洞庭湖巨变的实质,可以用白居易《过洞庭湖口》中的一句诗来概括,“龙宫变村,水房生麦。”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携带的大量泥沙沉淀在洞庭湖,沉积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三角洲。这些由肥沃的有机腐殖质铺设而成的大陆土壤和湖田,通过定居者的辛勤劳动和持续管理,已经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清代中叶至建国后二百年左右,湖南农业生产潜力的大爆发,大多来自湖区优质农业生产单位面积的扩大。没有洞庭湖的沧桑巨变,就没有天下粮仓洞庭湖的诞生,就没有湖南省传统农业的跨越式蝶变。

洞庭湖区农业文明的特点往往不同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湖区农业以抗水排涝为特征,体现了一种抗洪文化。堤防是人民的家园和命脉。防洪抢险需要合作。它不需要竞争,而是顽强的守护。特别是,它需要一种团结和努力工作的文化。湖区也是一个开放的移民社会,五姓杂居,宗族势力相对较弱。风俗习惯提倡化繁为简,尤其是移风易俗。移民从来就不安于现状,而是充满开拓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相对迫切。湖区的人们被赋予了与传统社会的大众心理略有不同的群体特征。这也是我们研究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的现象。

3.洞庭湖独特的水上文化,以忠君爱国、关心人民为主题。《杨玉娥·娄机》是对流动文化主题的总结。

湖南日报:说到洞庭湖,一定要说岳阳楼。说到岳阳楼,必须说“岳阳楼”。这篇文章宣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如何影响了后世湖南人的精神追求的?

李跃龙:范仲淹是吴县人。他是否到过湖南,学术界尚无定论。然而,安乡的龚凡读书台旧址显示了湖南人民对他的热爱。至于岳阳楼的故事与洞庭湖文化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因为洞庭湖的位置,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大多到过湖区,尤其是贬谪的政治家和被流放的士大夫,形成了洞庭湖流域独特的漂浮文化现象,从屈原到贾谊、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从屈原的角度来看,浮文化逐渐形成了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主题。时至今日,应滕之邀,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化州书院写下了《岳阳楼记》,对浮生文化主题作了总的概括,这是主流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住在庙里,就忧你的人;远则江湖,近则君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次,范仲淹之后,湖南人从屈原到范仲淹不断总结和发扬这一文化传统,上升为“忧世”、“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思想内核。左,年轻时致力于“无半亩,忧天下”;读万卷书,与古人交朋友”为座右铭,鼓励自己。专门搜了一下道光以来有关洞庭湖和越州州郡的地方志和艺术,有近三分之一是关于哀乐的,其次是吊屈,其次是吟咏湘军,至今这些题材都是核心,尤其是诗词楹联。洞庭湖诗歌的繁荣发展形成了这样的题材特色,这在中国其他大湖中是少有的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的。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击中了所有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和官场的感受。

湖南日报: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人们对它的高度认同。请告诉我,为什么岳阳楼故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会流传千古?

李跃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14个字被那么多中国人认可主要是因为它的穿透力,击中了所有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和官场的感情。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范仲淹长期为官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考察,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古代人,他们追求最高和最低的位置。“圣人先在身后,而居身外。”“努力是第一位的,而饶泽是第一位的。”“古代那些好将军,能像养自己的儿子一样养人。有难就以身作则,成功就跟在后面。”前贤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教育和启发大家把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转变为对待他人。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只差最后一里路了,最后还需要一个圣人来解决问题。洞庭湖的神奇之处在于,历史选择了范文正作为最后的总结,这也为湖湘文化奠定了基石。清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沦落仕途,写《岳阳楼记》时58岁。这个赛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阶段。他年轻时丧父,孤身一人却不失志气。晚年受到政敌打击,官场失败,但意志从未倒下。他在泰州与滕共事,用一首五言诗中的“君子不独享其乐,我的朋友远道而来”来延续孟子“独享其乐”不如“乐人”的话题。这是第二个。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价值核心,儒家的人生目的以积极利用世界为优先,强调人物自身改变客观现实世界的主观努力。人可以有自己合理的个人欲望吗?是的,应该有。但是它会有一个前提,就是只有当所有人都享受过了,你才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君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

5.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基本上是与洞庭湖区的文化历史积淀分不开的。

湖南日报:您曾经说过,洞庭湖是一个思想和文化的湖泊。那么除了悲欢离合的精神,你认为洞庭湖还孕育了哪些湖湘精神特质?

李跃龙:洞庭湖是一个思想文化之湖,这也是我坚持洞庭湖是“五湖之首”的另一个原因。湖湘文化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的务实学风、浓厚的民俗文化培育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因素等。我觉得这些精神特征基本上是和洞庭湖区的文化历史积淀分不开的。

我们分开说吧。

湖南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在湖南,可以分为两个源头,一个是湘南的舜文化,一个是洞庭湖区的德山。“常德德善山有德”,寓意良好的道德文化。湖南也是爱国主义的发源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当时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忠君爱民。这一思想被屈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流放足迹遍布洞庭湖区,不断地启迪和教育着湖南人。从王夫之到毛泽东,他们一生热爱屈原,他们的祖先描写屈原,他们得到了他的滋养。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但它仍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基石。

洞庭湖的人文历史,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又有丰富多彩、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如二公主传说、孟姜女、与石、姑娘、与狐仙等,或人或神,展示了湖区人民的外貌特征和内在价值世界。这些神话人物也对湖湘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人的倡导,她们的文化基因传递给了湖南女性,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的爱情。这个特点是研究人员不得不注意的。

洞庭湖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文化因素也为湖湘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洞庭湖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堡垒,也是其他民间文化和流派的精神乐园。战国末期,屈原被流放的原乡渔父,具有“不拘泥于物而随缘”的世界观,追求一种心灵与世界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晋代陶渊明用诗写出了《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洞庭湖西水乡泽国提供的精神家园。从渔父的《沧浪之水》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明了辽阔的洞庭湖为湖湘文化创造了多元文化共存空的空间。

6.湖湘文化和洞庭湖文化不能绝对割裂。

湖南日报:那么,湖湘文化和洞庭湖文化是什么关系?洞庭湖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起源,还是洞庭湖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积淀?

李跃龙:地理上,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北部丘陵平原。由于洞庭湖和长江毗邻湖北省,洞庭湖流域面积略大于湖南省,但基本重合。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文化也是如此。湖湘文化和洞庭湖文化不能绝对割裂。湖湘文化是一个整体,洞庭湖文化是一个分支,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洞庭湖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湘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如此。从三湘到泗水,从洞庭湖到九嶷山,从湘东到湘西,从汉族到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谐而差异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的文化谱系。洞庭湖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组成部分,孕育和丰富了湖湘文化。

研究地域文化,其实就是研究空之间文化的分布和特点。从洞庭湖文化的角度研究湖湘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将湖湘文化的研究推向微观层面,也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层面增强人们对洞庭湖本土文化和湖湘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7.洞庭湖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建立全面的洞庭学是时代的呼唤。

湖南日报:据了解,您是最早提出“洞庭学”概念的。请简单介绍一下“洞庭学”的内容和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

李跃龙:洞庭湖在中国中东部湖泊中具有特殊意义。是目前唯一的通江湖。长江在汛期将洪水从四口分流到洞庭湖,再通过城陵矶回到长江,是千百年来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江湖关系,不仅表现在长江的防洪保安上,还表现在大江大河大湖的生态建设上,极为重要。目前,中科院南京湖研究所作为国家级湖泊研究机构,一直将太湖和鄱阳湖作为传统的研究重点,很少纳入和覆盖洞庭湖。由于历史原因,对湖南洞庭湖的研究一直以防洪水利工程为主,力量分散。就连洞庭湖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都归水利部长江委和省里管。2014年,国务院颁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洞庭湖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南人民期盼已久的实惠终于到来。加强洞庭湖学科建设,建立综合洞庭学是时代的呼唤,已经提上日程,是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推进湖泊科学研究的需要。

近年来,洞庭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领域,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将洞庭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洞庭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如果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个人认为洞庭完全有必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不仅是对幼湖学的完善和补充,也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洞庭科学概念的建立涵盖了地质科学、湖泊科学、生态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即从综合学科的角度探索洞庭湖形成、演变、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它的第一个核心圈是地质科学、湖泊科学和生态科学,即研究洞庭湖的形成演化、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等。包括洞庭湖流域地质、流域水文、水文物理性质、泥沙与沉积、江湖关系、水化学特征、水质评价、富营养化评价、水污染发展趋势评价、水生生物、洪水与湖泊修复等。第二个核心圈是湖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方面。从综合学科的角度研究洞庭湖,可以摆脱历史时期洞庭湖开发和管理中单纯的水利建设的片面性,更加关注洞庭湖的生态问题,促进我们在认识和管理洞庭湖的过程中视野更加开阔,从而达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056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