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成功案例(市场调查成功案例简短)

视频加载...说起挖掘机,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挖掘机技术哪个强呢?恐怕真正知道的人不多。从轨道到顶部,高23.5米,有8层楼那么高;自重2000吨,所有零件拆卸后

视频加载...

市场调查成功案例(市场调查成功案例简短)插图

说起挖掘机,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挖掘机技术哪个强呢?恐怕真正知道的人不多。

从轨道到顶部,高23.5米,有8层楼那么高;自重2000吨,所有零件拆卸后要装40节火车皮;用来挖东西的巨大水桶,足够装300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无霸由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研发制造。

抓住产业数字智能化的大潮,以“重”字起家的太重集团加快改革创新,正在给这些“大家伙”装上“聪明的大脑”和“锐利的眼睛”,贴上“聪明”的标签。近日,记者走进太重集团,实地感受工业重装备的“智”力。

“大家伙”有“大智慧”

无论是重达数千吨的挖掘机、起重机,还是叶轮直径超过180m的风力发电机,还是走向世界的高铁轮对……作为中国基础工业的基础,重型机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50年,在民族工业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央投资7.5亿斤小米,在山西太原设计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家重型机械厂。70年来,太重集团创造了500多个位居中国和世界第一的项目。是中国最大的起重设备、挖掘设备、航天发射器生产基地。

智能挖掘机通过远程操作运送到现场。基于5G网络,操作员可以精确控制几十公里外的挖掘机现场作业。

走进钢铁丛林般的装备工厂,工业重型装备的磅礴力量扑面而来。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家伙”获得了“大智慧”。

在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的南方露天煤矿,干净明亮的远程驾驶室里,6块高清屏幕实时显示着开采现场。采矿司机王永生慢慢推动手柄,几公里外的大型挖掘机挖煤装煤,半分钟就能完成一个采矿周期。20多米高的“巨无霸”,在屏幕上看起来轻巧灵动。

长距离的“一键挖煤”,让露天煤矿的司机们告别了尘土飞扬的工作环境,从“黑领”变成了“白领”。太重集团技术中心采矿所副所长岳海峰介绍,目前,太重集团研发的5G智能挖掘机已在三个煤矿落地,手头订单超过10台。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焦化、钢铁等行业。一个月前,太重集团研发生产的智能炼焦设备在津南钢铁集团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一键炼焦”。推焦车司机王芬芬说,原来驾驶室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吹两下空几乎坐不住。智能焦炉设备投入运行后,她坐在集控中心的操作室里,动动手指,就能自动完成装煤、推焦、拦焦、接焦、熄焦的全部流程。

“从注重硬件到软硬件并重,通过集成最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决策系统,让几十万吨的大型机械‘活’起来,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能从海量数据中优化设备。”太集团智能研究院技术中心主任说。

将核心技术握在手中

泰集团肩负着制造强国的历史使命。它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磨难。

“2004年以前,我们和一家外国公司合作生产20多立方米的大型挖掘机。但是20年的合作期,我们做了80%以上的工作,只拿到20%的钱。我们从最初的合作伙伴,逐渐演变成了对方的打工仔,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岳海峰说。

从10立方米挖掘机问世到20立方米挖掘机诞生,用了太多人24年的时间。在掌握了超大型挖掘机的核心技术后,短短几年时间,重型挖掘机完成了从20立方米到75立方米的跨越。如今,太重集团是全球仅有的三大挖掘机制造商之一。凭借设备耐用、产量大的特点,近两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几乎100%。

图为太重集团轨道轴产品。目前,太重集团有能力生产任何全球标准的车轴产品。

五年前,太重集团的火车轮对产品一度遭遇市场滑坡。几年前,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迫使这家国企陷入急需脱困和生存的困境。

低谷时期,太重集团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抓住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拿到了高铁核心部件供应商的门票。如今,太重集团生产一个车轮不到一分钟,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其出口的50%以上。今年以来,重型车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前5个月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5倍。

攻克关键技术,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太重集团一次次转型,重回世界制造舞台中央的法宝。

在创新的轨道上不断超越

“挖掘机从小到大的规模绝不是简单的放大。”岳海峰说,一台10立方米的挖掘机重500吨,如果按等比例放大,一台70立方米的挖掘机重量就达到3500吨,导致设备笨重,影响实用性。实际产品比这个数值轻了2000吨,这意味着技术人员要对一万多个零件逐一进行优化升级。

“以我们攻克的控制系统为例。改用交流变频技术后,挖一吨煤只耗电0.18度,成本降低到柴油挖掘机的七分之一。”岳海峰表示,在智能时代,下一步要克服的是智能重型设备的连续作业和多设备协同的问题。

在太重集团起重机分公司的车间里,550吨铸造起重机正在组装。

创新永远是企业的生命。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表示,要以创新为己任,视创新为生命,为创新而奋斗。在做好前端市场调研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制度规则下,进行有计划、颠覆性的创新。

太重集团围绕“卡脖子”等关键技术和上下游产业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曝光名单”、R&D投资绩效评估、发明权益共享等机制和制度创新共享就业模式,促进R&D企业投资强度稳步增长。

科技创新促进效率提升。尽管受疫情影响,太重集团去年的经营业绩仍是近年来最好的;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继续增长,利润总额增长近20%,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策划:胡清海

统筹人:刘新辉

文字记者:梁、、

视频记者:袁迅、孟祥宇、张志彬

编辑:郝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041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