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成群造句(三五成群造句子一年级)

来源:南方日报九月的紫荆花园阳光明媚,温暖如春。在华南农业大学院士广场的卢永根院士雕像前,一群群学生默默地献上鲜花,纪念这位刚刚离去的老校长。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

来源:南方日报

三五成群造句(三五成群造句子一年级)插图

九月的紫荆花园阳光明媚,温暖如春。在华南农业大学院士广场的卢永根院士雕像前,一群群学生默默地献上鲜花,纪念这位刚刚离去的老校长。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保存了中国南方特色野生稻基因库。2017年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赠给华农,并设立教育基金,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8月12日,卢永根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9岁。根据他的遗愿,他的葬礼很简单,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当天免费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传承稻作“宝库”,动员士人返乡。

“鲁院士对科学实事求是,学风严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晚年,他将毕生积蓄捐给学校,回馈社会。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在卢永根接受教育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说,他赴日留学后,卢永根纷纷写信动员他回国。最后,刘耀光回到华农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一名学术大师。

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残酷使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香港培侨中学三年的学习中,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卢永根认识了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丁莹。

他继承了丁莹生前收集的7000多个野生稻品种,后逐步扩展到多个稻种资源,成为我国稻种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杂种不育性,与助手张贵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和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老教师,卢永根用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染了无数身边的人。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在美国探望了病重的母亲。他的亲戚尽力劝他留下来,但他坚决拒绝了。

“我是中国人,我的国家需要我!”

自1983年以来,卢永根已经当了13年华农的校长。其间,他打破了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的窘境,为有前途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华农副总裁温思美回忆说,1984年与卢永根相识后,两人有过一次深谈,卢永根强烈邀请他毕业后回国工作。“是鲁院士对民族的热爱和人格魅力吸引了我到。”

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017年3月,和妻子许将毕生积蓄共计元全部捐赠给,成立“卢永根许教育基金”,支持农业教育。这是华农建国108年来最大的一次个人捐赠。

慷慨捐赠的背后是卢永根一生的积蓄。他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依然用的是旧收音机和台灯;没有全职保姆,以前都是和学生在学校食堂排队吃饭。

卢永根对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对自己近乎严格的要求,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如一。

他的秘书赵杏娟回忆说:“鲁院士发表的文章、讲话、学术报告,都是他自己收集、自己起草的。我按照他的要求整理出来后,他会仔细修改文章的版面,反复推敲词句,甚至漏掉一个标点符号。”

卢永根坚决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坚持步行,私人出行选择坐公交车;出差时,他总是买经济舱;住院期间,他还让秘书坐公交地铁出行;办公室自带邮票,私人信件绝对不会花公家一分钱。

发现他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了一句题词:多做;少拿一点;腰板僵硬;大声点。

“桃李满天下种,心只够我培育青禾。春风,春蚕,护花春泥。热爱祖国,就得燃烧自己。水稻有根,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心里!”2018年3月,卢永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早在患病前,卢永根就申请了遗体捐献卡,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记者钟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03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