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

从上海老西门地铁站出发,王家洲穿过中华路,沿着花梦街走到与文庙一墙之隔的家,去见他的父母。高楼大厦和主干道瞬间消失,眼前是狭窄的小巷和低矮的天际线。这一带叫“老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从上海老西门地铁站出发,王家洲穿过中华路,沿着花梦街走到与文庙一墙之隔的家,去见他的父母。高楼大厦和主干道瞬间消失,眼前是狭窄的小巷和低矮的天际线。

这一带叫“老西门”,原是明代上海郡西门——义丰门所在地。原来的城墙区域现在叫“老城区盒子”,周围是曾经是护城河的中华路和人民路。老城区被视为上海的发源地,自清末上海开埠以来一直是毗邻租界的中国边境。

王家洲中专毕业,是一名120救护车司机。1985年,他出生在赣东抚州乐安县一个叫“古城”的小镇。其实这是一座新城,名字来源于附近一个叫“古城”的村子。

1957年,在古城附近的香山发现了铀矿。第二年,地质学家来到这里挖矿。很快,这里就成了中国最大的铀矿——721矿,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员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到90年代初的高峰期,矿务局所在的古城人口达到了5万人。

王家洲的父亲王乐是一名知青,当时走出了上海老西门寺附近的院子。1970年在乐安插队时被意外招入721,在那里工作生活了29年,直到2000年回上海定居。姚澜是江西萍乡人,6岁随父母搬到721,后来在矿上工作,直到2005年退伍,在上海与父子俩团聚。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1)院子里,王乐正在一个排水池边洗菜,声音很大,笑声很大。姚澜在一旁和丈夫聊天,此时朝客人点头微笑。

他们的房子是五个单元中的一个,用木板隔出一个十米宽的瓦房,又进一步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一个高约两米,宽两米,深五米。房间底部的一张大床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宽度,占据了房间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房间门口有一个木梯,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到阁楼。这是另一间卧室。因为斜屋顶,走路面积比楼下小,但是屋顶很高,天窗透过一个老虎窗照进来。两层都没有卫生间,厨房设置在屋外,两平米,刚好够放一个灶台和一个站立的位置。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2)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3)

王乐说,因为新增的搭建和后加的边门,一般来访者不会注意这其实是一座三进传统江南大宅的最后一进院落。他们住的是最后一落房,原本应该是杂物房,所以比前面的房子更低。当年他奶奶从杭州携子女来上海与姐妹团聚,最早住到这里。当时房间的格局应该更大。但在他童年,房子就已经是现在的格局。他是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五,当时全家八口人拥挤在这两层 17.5 个平米中。王乐说,由于新增加的结构和侧门,一般游客不会注意到这实际上是一个三晋传统江南豪宅的最后一个庭院。他们住在最后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应该是杂物间,所以比之前的房子低。他奶奶带着孩子从杭州来上海和姐姐们团聚的时候,先住在这里。那时房间的布局应该更大一些。但在他的童年,房子一直是现在的格局。他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当时他家8口人挤在17.5平米的两层。

当王乐和他的儿子2000年回到上海时,王乐的母亲和三哥的父亲和女儿仍然住在房子里。王乐和他的儿子从邻居那里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单间,每月租金300元。2005年,王家洲的母亲从江西来到上海,一起住在租住的单间里。2008年,三哥和他的女儿搬出去了,王乐和他的妻子搬到老房子里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王家洲住在一个单间里。23岁,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当王乐的母亲在2010年去世时,王家洲从她的单间退休,搬到老房子里和父母住在一起。2013年,王家洲结婚搬出,父母至今住在老房子里。

夏天,政府给这里的房子刷了漆,换了瓷砖,装了厕所。厕所占了王狭小卧室的一个平方,离餐桌一米远,而且没有遮蔽物。在老城区北部,今年正在大规模搬迁两块大地块。我问王乐,政府来修房子是不是意味着不会拆迁了?“不一定,政府的决定经常改变,”王乐说。

他跟我说,这个房子虽然算“窝棚”,但还能卖260万,主要是因为是学区房,对应老城区的几个好学校。但房子里有六个户口,包括王乐一家三口,王乐的三哥,他的父亲和女儿,以及他侄女两岁的孩子。我侄女还没想过卖房子。

事情还在继续。18年来,王乐一家目睹了社区的变化。前几年只要天气好,巷子里坐着一排老人,现在几乎都已经去世了。院子里有13户人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现在只剩下7个老邻居,年轻人都搬走了。有的房子空着火了,剩下的6户成了低收入农民工。

“最幸运的安排”

王乐生于1953年,是“老三届”的最后一个成员。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知青下乡”。插队定居是他这个年龄的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命运。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要去哪里。

第二年,学校发来通知,让他去黑龙江军垦农场。但谁都知道,地处偏远冰冻之地的黑龙江是最差的选择。这时,隔壁邻居沈嘉姐姐从福州发来消息,说福州可以接收院子里所有的弟弟妹妹。这个比王乐大十岁的姐姐,1960年到江西永修上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福州。1968年,她刚被送到当地农村接受再教育。她所在的生产队没有接收知青的对象,但她不想隔壁的弟弟和嫂子在别处受苦,所以特意要了几个名额。

熟悉的伙伴可以去同一个地方,而且是不冷不热的,而且据说江西“从来没人饿死过”。年轻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很开心。1970年4月,王乐和他的邻居乘火车来到乐安农村。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这是最幸运的安排,”王乐说。

种水稻的第一年,每周休息两天以上。政府每月提供40斤大米,一半阿津油,一半阿津肉和8元零花钱。在一年的粮油副食配给后,大队给队里的夏布厂知青分了两桶菜籽油,本来是用来上浆布的。半年后,721矿来村里招工。当时王乐对721了如指掌,但这条路上唯一的一辆公共汽车属于这个大单位。结果全上海知青都加入了。王乐说,当时没有人想到会回上海。看到进国企的机会,他自己做了决定,来不及告诉家人。

到了矿上,这些上海知青都下了井,全部被安排在地面劳动。你猜,王乐,这是因为有人在福州照顾你。从第二年开始,所有进厂的男青年都转入地下。新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但人数最多的是两个群体——来自上海的知青和北方工矿企业的青年工人,各有一两千。江西人只是少数,主要是福州和南昌人。和很多大型国企一样,721的方言是普通话。

没人确切知道铀矿开采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只知道对健康不利,下矿的人肝病和肺病比较多。所以721员工的收入比一般企业要好,每人每月两罐奶粉,几斤鸡蛋,植物油,猪肉。

也有年龄较大的技术工人。姚澜的父亲是江西矿山机械厂的,和王乐在一个车间。王乐做维修,她公公做机械加工。

1981年,王乐和电话接线员姚澜在当时的矿业部所在地李安堂村结婚。第二年1月,两人搬到了6公里外的古城一个16平米的宿舍。是一栋苏联风格的三层小楼,每层四户,中间是走廊,南侧是房间,北侧是厨房,每层一个卫生间。

1964年建的房子,青砖外墙,下雨了都像新的一样。一条龚喜河从小镇的东边流过,它的河床有200米宽。在未来的20年里,王乐将看到河床上的沙洲不断扩大,直到乍一看像海边的沙滩。他认为这是由于721人口的增加。在电和液化气紧缺的年代,人们上山砍柴,几个月就砍了一个岗。上世纪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核工业部721矿有11000名员工。作为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区,古城曾有5万人口。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4)“在我们王家门,我有第一台电视,第一张沙发,还有我的儿子!”回忆起这些往事,王乐提高了嗓门说道。

1985年,王家洲出生在福州医疗水平最高的721矿古城医院。今年,王乐去了附近的崇仁县供销社,花了1190元——大约30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14英寸的日本猎户座彩电,还买了一个三人沙发,用作小客厅。

“我们单位相当超前,”王乐说。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国企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远比地方优越。鲜果、冰鲜带鱼等国外副食矿常年配送;90年代末,每个小单位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古城大礼堂有1996个座位,节日时的演出在各矿区直播(王家洲从没在电视上看过父亲大声唱歌);外来词频繁进入721员工的词汇(他们在90年代说“酷”),被当地人称为“矿词”。

姚澜说,因为上海人多,所以每年春节后大家从上海探亲回来,在古城的大街上就能看到今年上海流行什么羽绒服和包包。王家洲说,有一年,不知道是上海的肯德基还是南昌的肯德基推的“包包”。过完年,同学们提着肯德基包来学校。他还说,90年代的古城就像电影《青红》一样,外界的消息总是在小城引起躁动。

71%的矿石通过铁路送往西北进行提炼,为核武器和核能的发展提供了关键原料。它的兴衰也完全取决于国家核工业政策。事实上,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开始限制721的生产。姚澜记得,到2000年,来自非洲的矿石不仅比721便宜,而且质量更好。办国企的体制也让721机构臃肿。“90%的人不会下井,”王乐说。“风景园林、住房与产科、生命科学、电大、水电公司、广播电台等。,都是可用的,就像一个城市,”姚澜说。到了90年代末,矿上开始鼓励员工外迁,甚至给接收单位每人2万元补贴。每个被转移的员工可以得到两立方米的木材来包装他的物品,然后矿上用汽车把它们送到全国各地。这些接收单位远离江浙、华北,来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比如葡萄糖厂。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人们都在打包,最后三分之一的人被转移出去,”姚澜回忆道。“一方面,人们想把树叶留在自己的根上,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他们不想让下一代生活在核辐射阴影下的地方。”她和王乐承认核辐射从未在7月21日引起恐慌,但下一代要面对它是另一个问题。

“跟我来上海受苦了!”

1979年,当知青回到城市时,姚澜第一次跟随王乐来到上海。王乐没打算回城里,而是打算和江西的姚澜结婚。

王乐已经给姚澜打了“预防针”:家里的房子很小,但他没说有多小,所以姚澜一进屋就吓了一跳。那时,王乐的父亲正躺在床上咳嗽,一个煤炉在角落里燃烧着。王乐也不适应。“每次我回上海,都要花几天时间才能恢复过来,”他说。这不仅是因为他个子小,还因为他没有厕所或浴室。他习惯了国企的现代生活,感受到了上海的差距。

“跟我来上海受罪吧!”当他说这话时,王乐转向他的妻子,微笑着。

1987年,两岁的王家洲被抱在怀里,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之后,我每三年至少可以回上海两次。路线没变:在古城河边站上车,坐123公里建于60年代的湘乐线运矿石,在南昌从王乐当地朋友那里拿到火车票,然后从南昌坐硬座到上海。

“所以他三岁的时候就能画火车了,而且画得很好!”王家洲在网上最喜欢的头像是他十岁时的照片。照片中,穿着短袖短裤的他在镜头前舔着一根冰棍。在他身后的铁路桥上,一辆红色列车飞驰而过。那是他去深圳看望正在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父亲时的一次看火车经历。

但直到回到上海,他才正式成为火车迷。2004年,他偶然发现了几个火车论坛,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有很多痴迷冷知识、热衷交流的人,极大地丰富了他回上海后孤独的生活。从那以后,他每年的假期都会从事一项被火车迷称为“跑步”的活动——坐火车考察一条特定的线路,看看这条铁路的一切,比如它的线路设计、车站设置、基础设施设施、沿途的人文地理等。比如2014年,在青藏线新关角隧道建成前,他特意从上海坐大巴来体验青海湖西侧即将成为历史、被称为“通往天空的天梯”的关角展线。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5)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6)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7)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 ,房门敞开着,邻居正陆续回家,不时向屋里打招呼。尽管说的都是家事,一家人全然不介意被外人听到。似乎是狭小的居室和杂居的环境,让他们对私密性的看法与商品房里的人们不同。早几年,王乐家是院子里唯一有圆台面的,邻居要请客都会来借。如果他自己家请客,则会把圆台面摆去邻居家——等于是向邻居借房间。邻居会提前吃完饭出去散步,把自家房间让出来。还曾有过邻居家结婚客人太多,因此借了好几个邻居的房子,每家摆一桌。我们聊天的时候,门开着,邻居陆续回家,时不时向家里打招呼。虽然都是家事,但家里人一点都不介意被外人听到。似乎狭小的客厅和混杂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对隐私的看法和商品房的人不一样。几年前,只有王乐一家在院子里有一张圆桌。如果邻居想请客,他们会借走它。如果他在自己家请客,就会把圆桌放到邻居家——这无异于向邻居借房间。邻居会在早饭后出去散步,让出房间。一个邻居家结婚的客人太多,我就借了几个邻居家,每个人一桌。

这些是他2000年回上海后看到的。

全家落户

1995年,王家洲的户口迁回上海。不应该这么早。今年,苗文地区被转移了。为了防止居民为了获得更多赔偿而惊喜地增加人头,政府打算冻结他们的账户。所以街道允许知青子女在冻结前把户口迁回。在王乐的记忆中,除了这一次,2001年还有一次搬迁,从那以后就没有再提起过。

2000年王家洲即将初中毕业,父母觉得是时候送他回上海了,否则语言会更难适应。王家洲在家一般说普通话,上海话是跟父亲和矿上的上海人学的,但口音和词汇跟上海人不一样。

今年5月的一天,王家洲独自背着行囊,正式踏上了“回上海”的旅程。他从滨江站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到南昌,在父亲的朋友家取票吃饭,然后继续坐了12个小时的硬座到达上海。但事情远没有这么普遍。这一年,全家13次往返江西上海,为了王家洲的中考择校,或者只是因为怕他孤独的父母来陪读。

有一次,王乐离开上海去了连云港。他想看看能不能调到田湾核电站。那里的待遇比我的721好多了。如果可以调整,那他就可以专心在那里挣钱了。他说这就像一个少年离家出走一样。即使那样,他也从未想过,这辈子还得回上海。但在得知田湾没有机会后,他回到了古城,递交了辞呈。

2000年底,王乐在离家31年后回到上海定居。

“爸爸的日子很艰难,”王家洲说,他指的是父亲回到上海的头六年。那段时间,王乐做过五六次厨师,有时在餐厅,有时在食堂。最短的半年,最长的一年多,在家待了几个月。

在此期间,姚澜每年加班加点攒三个月的假期来上海。用她的话说,她做了三个月的兼职——伺候年迈的婆婆,照顾儿子、丈夫和未婚的侄女。

和几乎所有回到上海的老知青一样,他们面临着户籍迁移的问题。因为落户政策不明确,主观性强,2004年到2005年的一整年里,王乐每周四都在“局长接待日”去派出所沟通。他的户口终于在2005年落户。姚澜的将不得不等到2010年,她来上海五年后。

有一种说法是,1978年以后,上海百万知青中有30%没有回上海。至于其中有多少人及其配偶和子女最终回到了上海,很难找到相关的统计数据。但721矿退伍回上海的老知青有1000多人,还不算子女和配偶。老知青的定居引起了许多与原籍家庭的纠纷。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子——已经成为户主的兄弟姐妹,因为害怕瓜分财产,不希望他们定居。为了顺利落户,放弃房产证件的老知青不在少数。但在搬迁和产权过户过程中,矛盾往往会再次爆发。

在王乐夫妇的印象中,回到上海的江西老知青中,最典型的就是子女落户上海,而父母还在江西,在江西领取养老金,尽管他们在上海。还有的在上海工作了几年,因为没房住回到了江西。全家定居上海是非常难得的。王乐认为,他家之所以能把户口留在老房子里,与他母亲当时还健在有很大关系,虽然三哥也是兄弟之人。

为了让儿子提前14年退休,他及时办了上海户口,开始供款,让王乐有资格在上海每月领取4800元养老金,这是他不提前退休在江西能拿到的养老金的两倍。721矿返回上海的1000多名退休知青中,绝大多数领取了江西养老金。因为造假事件,他们从某年开始每年都要往江西送指纹。

“都拆掉,就不是上海老城厢了”

小房子还有一个好处——温暖。然而,姚澜说,最近政府更换了屋顶的瓷砖后,原本密闭的阁楼变得四面通风,空无法保暖。我问她是否期待搬迁。她说:“为什么不期待呢?他奶奶晚年常说:‘这辈子恐怕等不到搬迁了。’“王家洲到了适婚年龄,父母越来越着急。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8)2007年春节,上海房价飞涨。一家三口在萍乡嘉州我奶奶家过年。母亲和儿子原本只是去散步,漫步到铁路附近的一个新住宅区,那里正在出售11.8万套110平的公寓,定金200元。母子俩当即决定买下,纯粹作为投资。

2011年,王家洲在上海西郊青浦区华新镇看到一套三室一厅的小产权房,售价32万,几十套房子,打算建二期。他把萍乡的房子卖了,买了这一套,想着用来做婚房。

但华新镇毕竟是刚从农田发展起来的新区,缺少生活气息。2013年开始,王家洲利用开救护车走遍城市各个角落的便利,特别留意了几个郊区中心镇的房子,最终选定了他认为居住氛围最好的嘉定老城区。2016年,他卖掉了华新的小产权房,在嘉定古镇博物馆旁边的一个老小区买了一套两居室,每平米一万八。

“当然,我们希望儿子回迁后有婚房,但我们等不及了,只能靠嘉州到处买卖,”姚澜说。

2014年王家洲结婚后,一直住在妻子家。嘉定的房子目前出租。王乐和他的妻子计划春节后搬到嘉定。王乐说他有点怀旧,喜欢嘉定古镇的生活便利和历史沉淀。嘉定老城区和上海的历史县城一样,被护城河环绕,离他们家不远还有一座夫子庙。

他不像姚澜那样期待重新安置。“如果我能打通隔壁,其中两个有这么大,我还是想在这里好好生活,”王乐说。“可是现在太小了,装修也解决不了问题。”他甚至觉得,只要有一个空大一倍的房间,相比七八年前的拆迁补偿条件,他还是更愿意住老房子——安置房离市中心更近,面积很可能更大。

今年以来,复兴东路以北,同属于老城区的亚龙和富友开始大规模搬迁,涉及居民数万人。与此同时,复兴东路以南已经开始修缮旧房。

田湾核电站待遇(核电站为什么经常招人)插图(9)“如果全部拆掉,那就不是上海老城区了。称它们为‘黄埔新城’和‘石楠新城’更好。他们都被撕裂了,”王乐说。

“前几天媒体说这里几条街需要保护,我心情很复杂。我也不想离开。希望能改善,但前提是改善居住条件,但现在住在这里真的不方便。”王乐补充道,“最好的办法是拿出住户,这样可以增加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关于“应该驱逐谁”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是那些有长期住房的人空。

他回忆起年轻时的老西门,这里曾经是城市周边最繁华的商业区。中华路沿线一字排开了多家老字号总店——乔家闸、大富贵、全泰、老同盛。“我发现上海的商业模式变了。以前是线状,现在都是点状,都往商场里跑。路上一个人也没有。”

“最好回到721,”他补充道。但这只是某种情绪的表达,因为721回不去了。去年,他和姚澜回到古城,看到前一栋房子楼下的草齐腰高。2002年,721矿重组,原来的一万名职工只剩下100多人。古城基本废弃,原有居民搬迁到福州、鹰潭、南昌等地的社区。姚澜和王乐当时也有了买房的目标,但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再回来了,于是放弃了这个目标。

"那时谁会想到房地产投资?"王乐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除非另有说明,图片均由江一帆拍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74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