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 -770),本名,号襄阳,少陵夜老人,后迁居河南巩县。他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被李白称为“杜丽”。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

杜甫(,712 -770),本名,号襄阳,少陵夜老人,后迁居河南巩县。他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被李白称为“杜丽”。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

杜甫少年时代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升官。三十五岁后,先考长安,落后;后来,他把赋献给皇帝,献给贵族。官场失意,见证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杜甫迁居多地。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入川。虽然他逃避了战争,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民生和国家大事。杜甫写过《爬山望春》、《北伐》、《三官》、《三别》等名篇。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至君、尧舜,然后使风俗纯”的宏愿。虽然杜甫生前并不出名,但他的名声却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总共保存了大约1500首,其中大部分被杜工部收藏。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家,是北方大士绅。他的祖先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杜周和他的祖父杜。杜牧是唐代继杜预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人称“小杜丽”。然而,这两个部落相距甚远。杜甫出自杜预的次子杜丹,杜牧出自杜预的小儿子杜寅。杜甫因为家庭环境优越,少年时过着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从小就渴望学习,七岁就能写诗。“七时思强,唱凤凰”,对“至君、尧舜,然后使俗纯”感兴趣。十几岁的时候,他也很调皮。“我记得我十五岁的时候,心还是个孩子,健康得像头黄牛犊。梨子和枣子在宫廷的前八个月就成熟了,树一天能长上千倍。”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1)

幼幼幼
开元十九岁时,杜甫游历有瑕疵(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漫游吴越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我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失败了。杜甫的父亲当时是兖州司马,于是杜甫去兖州探亲,开始了齐赵之旅。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遇到了唐玄宗还钱的李白。他们相约与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同行。此后,杜甫去了周琦(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去兖州见李白。他们一起寻仙,一起访道,一起谈诗谈文,结下了“同眠于秋,同卧床不起,同日本携手同行”的友谊。秋末,两人握手言和,杜甫结束了“荒淫齐赵,秋马蛮野”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遵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深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表明了他“至君、尧舜,而后使风俗纯”的政治理想。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荡,揭露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日益陷入贫困和失望。在流浪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命“全能儿”在长安赶考,杜甫也赶考。由于李全香·福临精心策划了一场“一个都不能少”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学者都落选了。由于科举之路走不通,杜甫不得不求助于权力之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把官位拱手让人,但都无济于事。他在长安住了十年,跑去献傅,郁郁寡欢,仕途失意,生活清贫。“他被困在长安是因为没有得到最好的位置。"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要举行三大仪式,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杜甫于是提前在天宝九年献上三件“大礼”,受到玄宗赏识,命在集贤书院制作。但他只获得了“参与选拔序列”的资格,等待分配。因为主考官仍是李,他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封为河西卫之类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担任“不做河西魏,苦不堪言是廉耻”的官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侍卫长,带领府兵曹参军(一个低级官职,负责看守甲胄之杖,管理门禁钥匙)。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在长安待了十几年,为了生计接受了这个无用的职位。十一月,杜甫去奉贤救家人。杜甫一进屋,就听到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快饿死了。他在长安十年情怀和一路经历的基础上,写出了名著《从北京到丰县咏五百字》。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2)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陷,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恒力设在灵武为肃宗。此时杜甫已举家迁往兖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说肃宗即位,八月独自北上,到了灵武。不幸的是,他在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了长安。和他一起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也没有因为是小官而入狱。尽管个人不幸,杜甫始终忧国忧民。
安史之乱时,他一直关注着时局的发展。期间,他写了两篇文章:《化州郭毁华盖情况图》和《甘源、元元年华州考士五诀》,为灭安史之乱献计献策,考虑如何减轻百姓负担。镇西北庭都督李的兵马经过化州时,写下了“望安西兵去关中听候号令”的诗句,表达爱国热情。
正始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的军队来到长安以北。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出长安,越过两军对峙,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苏宗。5月16日被苏宗授予“左拾舍利”称号,故世称“杜拾舍利”。没想到,杜甫很快就被发配到化州(今华县),负责祭祀、仪式、学校、选举、医卜、考试等事务,原因是他因救方毅而触怒了苏宗。到了化州后,杜甫感到非常沮丧和烦恼。他经常去西溪河畔的正贤(今杏林镇旧观台附近)的亭子里,以此来排遣烦恼和无聊。他在《提正郡亭》、《初秋苦热堆》、《独立》、《瘦马行》等诗中,表达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淫妇横行的叹息和愤怒。杜甫被宰相张高救出后获释。但“皇帝不太省”,自此苏宗不再重用杜甫。这年九月,长安被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为左拾穗。虽然忠于职守,但最终因方毅案受到牵连,于甘源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化州四公参军。
甘源元年(758)年底,杜甫暂时离开化州,到洛阳和偃师(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探亲。次年三月,安史之乱唐军与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在从洛阳回化州的路上,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看到忍辱从军的人们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他致力于创造不朽的史诗——三官(新安官、石昊官、潼关官)和三别(新婚、留老、无家)。“到处都有悲伤的事,因为人们远行。”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3)

漂泊西南
元二年(759年)夏,化州、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叹》、《夏夜叹》,忧国乱民,感叹流民之苦。这一年的立秋之后,杜甫因为对时政的肮脏痛心疾首,放弃了化州武官的职位,来到了周琴(今甘肃天水)。杜甫在华州任职期间写了30多首诗。几经周折,杜甫终于抵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名曰杜甫草堂,又名浣花草堂。被严武推荐为节日之都后,全家定居四川奉节县。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4)

广德二年(764)春,接蜀,杜甫归草堂。他已经流浪了将近两年。严武推荐杜甫为检校部员外郎,并出任严武参谋。后人也称杜为工部。不久杜甫又辞职了。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杜甫一直生活在围栏下,他的生活仍然非常艰难。他说,“故人之书断,子常饥,子色萧瑟”(疯夫)。“不知父子之礼者,谓乞食而哭于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他生活的艰辛。他说他的孩子,还不懂事,不知道尊重父亲,不知道老师的礼仪。当他们饿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父亲,都得遵循父子礼仪。饿了就吵着要吃的,在东门哭。秋风暴雨中,杜甫的小屋破旧不堪,饥肠辘辘,人老珠黄,他们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被秋风吹破》。
广德三年(765)四月,严武病逝,杜甫离开成都。经过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中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多亏了夔州知府白茂林的关照,杜甫才得以在此小住一段时间,并管理东屯公地100顷,供民众使用。他还租了一些公共土地,买了40亩果园,雇了几个员工,他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现存作品的30%。在此期间,他的作品有《春雨欲来风满楼》、《书香》、《皇军收复黄河两岸》、《爬山》、《登岳阳楼》等。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诗是:“太平千万家,天下穷人皆大欢喜。”而《登高》中的“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飘落,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是一首永恒的绝唱。

诗人杜甫简介(唐朝诗人杜甫简介)插图(5)

江州去世已久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想家,乘船出峡,先到江陵,后转公安,年底漂流到湖南岳阳。这期间,杜甫住在一条船上。因为生活上的困难,不仅不能北上,我还被迫南下。第四年正月,从岳阳到潭州(长沙),从潭州到衡州(衡阳),再回到潭州。
大历五年(770),臧军在坦洲作乱,杜甫逃往衡州。他原本打算去郴州投靠他的叔叔崔永,但当他去耒阳时,他不得不在方田驿停车时,河水暴涨。他五天没吃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带酒带肉,才得救。后来杜甫从耒阳到郴州,要逆流而上200多里。此时洪水未退,杜甫一心想北上。这时,他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来到坦洲。五年(770)冬,杜甫死于潭州至岳阳的船上。五十九岁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313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