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乎加(林乎家)

1927年,一种饮料——“蝌蚪啃蜡”悄然加入上海街头。这个名字并不是这种饮料最奇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体,酸甜苦辣的口感,打开瓶盖后充满的气泡,让很多人觉得既好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1927年,一种饮料——“蝌蚪啃蜡”悄然加入上海街头。

这个名字并不是这种饮料最奇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体,酸甜苦辣的口感,打开瓶盖后充满的气泡,让很多人觉得既好奇又有趣。

这种饮料口味奇特,名字奇特,销量自然很差。于是,第二年,饮料公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悬赏350英镑进行翻译。最终,来自英国的上海教授蒋易击败了所有对手,获得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还获得了迄今为止广告界公认的翻译最好的品牌名称——可口可乐。它既保留了英语的音译,又比英语有更多的含义。更何况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都很容易传播。

这是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然而,2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的撤离,可口可乐也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在接下来的40年里,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再也没有在内地市场出现过。

1979年,中美建交三周后,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往北京。可口可乐再次重返中国大陆市场。

如今,可口可乐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第一次碰壁。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1)民国时期的可口可乐广告牌。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尝试始于1976年。

当时中美尚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只是两国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一天,时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的马丁来到联络处,找到了时任美国联络处商务秘书的童·广智。他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将可口可乐出口到中国大陆,并建立一家可口可乐装瓶厂。

"可口可乐一直对中国大陆有着浓厚的兴趣."汤俊明·广智说,可口可乐总是在等待机会,尽快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事实上,早在1972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已经在北京饭店设立了临时办事处。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也缓和了中美之间冰冻多年的关系。但随后几年,可口可乐这个设在北京最繁华地段的临时办事处,并没有任何实际业务。

童广智对可口可乐并不陌生。“上一次喝可乐,是20多年前的事了。”他对来访的马丁说。1948年以前,在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都能看到可口可乐。童当时的印象是,这种汽水颜色很深,尝起来有点像止咳糖浆。

然而,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美军撤出中国大陆后,可口可乐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再也没见过这种棕色的汽水。这成了童最大的担忧。

唐·广智·马丁解释说,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只在电影中看到美国的可口可乐,而那时的可口可乐总是与美国士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朝鲜战争后,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可口可乐对中国人来说不是饮料那么简单。“在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接受可口可乐。”童广智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款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

得到答案的马丁有些失望地离开了。然而,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计划并没有停止。童依稀记得,从那以后,联络处的冰箱里再也没有坏过可口可乐,而且是免费赠送的。“美国人的商业推广太精明了。”童广智叹了口气说道。由此,他学会了一个新词:“赠饮”,现在我们公司用空但当时觉得很新奇。

不久,可口可乐邀请中国驻美国联络处的官员参观公司总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给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联办的童和商务参赞也前往看望。

1977年初,童回到中国,在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不久,张建华也回到了中国,并且也进入了中粮集团。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与可口可乐的缘分远未结束。

进入中国的第一步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2)197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装瓶厂在北京建成。

1977年,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马丁访问北京,再次与唐·广智坐在一起。

虽然仅仅过去了一年,但中国的情况与可口可乐最初提出在中国建厂时已经大不相同。政治空氛围不再那么奸诈,开放的大趋势日益明朗。

这一次,轮到童广智问一直在追逐中国大陆市场的马丁:“你觉得是时候进入中国市场了吗?我们中国人能接受可口可乐吗?”

马丁的回答让童广智感到由衷:“我们是商人,所以我们会去任何需要的地方。”马丁向童详细解释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工厂最直接的目标不是中国消费者,而是在中国工作和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因为这一代美国人的父辈和祖辈都是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因为欧美人习惯了走到哪里都想喝。所以,哪里有游客,我们就希望哪里有可口可乐。”

马丁还对一年前由汤·广智提出的可口可乐标志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和美国士兵没有其他联系,除了我们是生产者,他们是消费者。”马丁说,“我们只是一家卖汽水的公司,把汽水加甜来赚钱。没什么特别的。”

感受到对方的诚意,通广智离开马丁一起吃了一顿很长的晚餐。聊天时,童问了一个他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可口可乐的味道。他问,“为什么可口可乐闻起来像止咳糖浆?”马丁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

"尽管可口可乐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我还是可以告诉你."告诉汤俊明·广智,止咳糖浆的味道只不过是中药的味道。"可乐含有中国肉桂油、甘草和肉桂."

马丁走后,童广智专门找到了相关资料。经过咨询,他发现可口可乐公司一直从中国购买肉桂油。即使在两国关系冰冻期,可口可乐仍然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肉桂油。

随后,童多次报告可口可乐公司要求进入市场。时任中粮集团总经理的张建华也多次向时任外贸部力陈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的好处,最终得到时任外贸部部长李强的支持。

最后,中国和可口可乐的实质性接触开始了,中粮集团仍然在负责这项工作。

“前前后后谈了三次。”谈判中的翻译董世新回忆说:“当时我们有李先念副总理的亲笔批示,大致意思是这项工作可以进行了。这张纸条是中粮集团引进可口可乐的利剑。”

当时中粮的代表是糖酒杂产品事业部副总监孙绍金,可口可乐的代表是公司亚洲区代表李。谈判地点先在北京西苑饭店,后改在北京饭店。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将以补偿贸易或其他支付方式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旅游区提供可口可乐罐装、罐装和装瓶设备,并在中国设立专门工厂进行灌装和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之前,从1979年开始,销售由中粮集团公司以寄售方式安排。

1978年12月13日,谈判双方在北京饭店正式签署协议。撤离后的第30年,可口可乐终于重返中国大陆市场,成为港澳以外第一家进入内地的外国公司。

这一协议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各种消息见诸报端。短短四天,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美国舆论的焦点。

1978年12月17日,中美正式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同意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一天,距离可口可乐签约进入中国市场只有90多个小时。美国当地媒体猜测时任总统卡特是否与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有关。可口可乐是否提前知道高层的外交动向?有媒体不遗余力地挖掘“大新闻”——当可口可乐公司和中粮集团正在北京饭店的一个会议室洽谈合作时,中美两国正在饭店同一层的另一个会议室谈判复交。这简直就是只出现在好莱坞大片里的情节。有媒体做了生动的猜测——卡特总统来自亚特兰大,而可口可乐的总部恰好在亚特兰大。双方一直关系密切,所以可口可乐先得到政治风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美国官方否认了所有这些猜测。而《纽约时报》旗下的《华尔街日报》也派出记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官方的观点惊人地一致:这应该是一次纯粹的商业活动,卡特总统与此事没有任何关联。

更有想象力的还在后面。紧接着,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式开启。

历史太有趣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可口可乐,在不经意间成为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双重见证者。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仅是中国人为可口可乐添加了各种象征意义,就连美国媒体也赋予可口可乐回归中国大陆这一商业事件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掀起工厂风暴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3)第一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从香港发往北京。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双方皆大欢喜。唯一感觉有点失落的是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一样,麦当劳也一直关注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根据当年美国媒体的记录,麦当劳也是在1979年接触中国的。

麦当劳的观察力也算是敏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希望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减少午餐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为国家经济复苏做出贡献。得到这个消息后,麦当劳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需要大量的快餐。而且是自己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然而最后可口可乐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然而,如果我们回头看看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发生的事情,也许麦当劳的挫败感会少得多。因为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这几年,发生了各种曲折的故事。

让我们回顾一下1979年,那时我们刚刚签了合同。当年年底,根据中粮集团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峰行的协助下,第一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从香港发往北京。

当时,瓶装可口可乐是可乐产品线中质量最好的。无论是塑料瓶还是罐头都无法与之匹敌。但是瓶装可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成本非常高,不利于推广。通常,可口可乐公司在大规模生产时仍会采用塑料瓶或易拉罐的形式。

第一批可口可乐选择瓶装形式,是因为当时可口可乐的销售对象不是普通中国人。

当可口可乐第一次涉足中国大陆时,它的销售目标严格限制在来中国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和涉外旅游饭店。四毛钱一瓶的价格在当时已经很贵了。

此后,许多关于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的记录显示,可口可乐最初入境时只能在友谊商店和涉外旅游酒店销售,这是中方提出的强制性条件。其实这是可口可乐公司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也看到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复杂性,所以它在谈判中主动提出只将“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其目标群体。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可口可乐的重点不是销售市场,而是建立工厂。相比长途货运销售,在本地建厂是站稳脚跟的重要一步。

根据当时双方的协议,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装瓶厂将由中方提供,可口可乐将赠送一条产能为每分钟装瓶300瓶的生产线。

接下来就是选址了,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了上海,这是它最熟悉的地方。

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已经在上海建厂。1948年,那里的工厂甚至成为当时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海外工厂。然后,在可口可乐撤出中国后,周恩来指示将可口可乐生产线拆除,运到北京重新组装。据说这是北京著名的“北冰洋”牌汽水的第一条生产线。

因为这些老渊源,上海自然成为可口可乐第一个想到设厂的地方。

然而,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中粮联系上海有关部门时,遭到强烈抵制,各种抗议的声音涌入。上海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指责中粮集团引进可口可乐是“卖国”、“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据孙绍金回忆,上海财政局的一个干部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把这件事捅到了中央。

最终,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在北京建厂的计划。

幸运的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林对此表示支持。几经周折,装瓶厂厂址最终选在了北京五里店的中国粮油北京分公司的一家烤鸭厂。

在建厂过程中,童对可口可乐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当时五里店地处偏远郊区,条件非常艰苦。连自来水都不通,只好靠机井。“如何保持汽水的质量?”童几次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方总是一笑置之。终于,在即将完工的工厂工地上,童看到了可口可乐的“秘密武器”——一种特殊的净水设备。这台设备体积小,但技术含量高。它主要是对水进行过滤,使其成分完全符合可口可乐的要求。后来,可口可乐生产出来后,童喝了几口,觉得跟他在美国喝的真的一样。

另外,烤鸭厂虽然也做食品,但是厂内烟雾较重,环境与可口可乐公司想象的相差甚远。几经改造,可口可乐最初预计投资60万美元,最后在工厂建成后算了一笔账,花费近100万美元。

1981年初,第一批可口可乐生产出来。试生产的第一天,童来到工厂,却看到了让他十分惊愕的一幕——大股大股的焦炭从灌装线里喷涌而出,却直接倒进了下水道。“这是干什么用的?”童广智很吃惊,但这个答案让他更加吃惊。可口可乐称,这是公司多年来的一贯做法。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线开通后的前几分钟生产的焦炭全部倒掉。

“这么好的汽水当机器水浪费了?”在当时的童看来,美国人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可理解。无独有偶,近十年后,中国爆发了一场关于肯德基的大讨论。当时肯德基宣布,如果几个小时后没有人吃,所有的炸鸡块都会被扔掉。

现在看来,这些做法对于我们公司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这种一步步从新奇到接受的过程,也是中国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1981年4月,试运行一周的可口可乐装瓶厂正式投产。这家装瓶厂虽然挂着“外国牌子”,但却是纯中资企业,每年花30万美元购买可口可乐的浓缩果汁进行加工生产。"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是外国投资的开始."童·广智回忆说:“然而,最初可口可乐完全是作为内资企业来运作的。真的引进外资?那几天我都不敢想。”

开业当天,马丁从美国飞来参加开业典礼,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正式开业。

第一个风险是“停止”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4)1980年,插队的21岁知青张守军从顺义回城后回到了展览路街道。不久后,他被可口可乐公司选为向社会招聘的人选。

起初,张守军不想去五里店,因为离家太远。在工厂转悠了一圈后,他马上决定去可口可乐工作。“一进厂就看到新工人都是外国人培训的,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日本人。”张守军回忆说,回家后,他把这个情况告诉家人,大家都觉得很开心。毕竟当时北京能和外地人打交道的工作并不多。“随着改革开放,你可以通过接触更多的外国人学到很多东西。”

上班不久,张首晟尝到了在可口可乐工作的甜头。张守军的工作是“调糖浆”,也就是在美国进口的焦炭精中加入糖和水。日常工作很轻松,和其他国企没太大区别。我早上8点半上班,11点吃午饭,下午1点半上班,5点下班。但是可口可乐的工资比普通国企高很多。当时月收入50多元,比同级国企职工高出近10元。

让张首晟高兴的是,他很快就感受到了可口可乐的“优越感”。在当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可口可乐是最体面的礼物,能够喝到这种带点药味的外国饮料也是一种受追捧的时尚。如果你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你可以在工厂里买到国产可乐。这样,不管家里遇到什么困难求助,只要可乐一卖出去,事情就好办了。他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能人”。

“当时我们觉得比较清闲,主要是因为可口可乐的产量并不大。”张守军告诉记者,刚工作的几年,年产量大概在30-40万箱。一年也分淡季和旺季,淡季的工作比较休闲。

对此,张首晟可能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可口可乐工厂刚成立时,也曾面临开工前停产的窘境。

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后,一位老同志说:“中国的汽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吗?满足不了外国人的需求?你一定要喝可口可乐吗?简直就是卖国。”同时,他要求负责引进可口可乐的中粮集团对此做出解释。

为此,中粮集团专门写了一份报告,陈述了以下五点理由:

第一,可口可乐是饮料,因为销售成功而出名。尤其是,美国人在全世界都喝这种饮料。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外国人来了,成为必备饮品。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

第二,我们中国的肉桂油用在可口可乐里。里面有中国的成分。

第三,我们还没有掌握软饮料生产的罐装和装瓶技术。这套设备的引进将有助于技术进步。

4.我们每年在浓缩果汁上花费30万美元,但我们的利润是30万美元的两到三倍。

5.我们只允许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其他地方不允许,也是控制的。根据国家政策,可口可乐的产量不能超过中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通过这样的解释,风波平息了。北京的工厂成功投产。投产后,产品供应国内旅游饭店和友谊商店,并收取外汇,第一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提到为什么可口可乐会受到这些限制时,唐·广智说:首先,他担心可口可乐会影响软饮料在他的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限制也是一种保护,避免引起太多麻烦。此外,唐·广智承认,当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可口可乐仍心存警惕。

第二个工厂建成的时候又是一场风波。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5)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三年后,可口可乐终于可以在国内销售了。

1982年初,可口可乐副总裁兼国际部总裁哈里坐在去中国的飞机上,踌躇满志。他此行的目的是在广州签署协议,建立中国第二家可口可乐装瓶厂。

下飞机后,外经贸部代表汪品卿已经在机场等候。双方谈得很愉快,合同顺利签订。

然而,哈里不知道的是,在他乘坐飞机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签约期恰逢全国两会。得到建厂的消息后,广州出现了“反可口可乐潮”。此时广东领导正在北京开会,指示“慎重处理”,要求推迟与可口可乐的签约时间。但此时,中央当局已经批准了哈里和他的专机的入境签证。哈里已经到达北京,第二天将被转移到广州。

我该怎么办?问国务院领导!情况紧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示“按计划进行”。汪品卿亲自到机场迎接哈里一行。广州工厂于1983年投产。

“现在可口可乐在中国有30家装瓶公司和36家工厂。但在80年代,每建一个工厂都要经过层层审批,磨的时间很长,很辛苦。”当时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中国公关业务、后来升任公司副总裁的陆炳松说。

据童回忆,当他第一次进入中国时,可口可乐的总裁马丁曾经说过,他不打算在两年内赚钱。不过,虽然他总体上对中国市场的盈利前景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一旦擅长商业的可口可乐在前一步站稳脚跟,他肯定会记得迈出下一步。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中国第二家装瓶厂。

1982年初,可口可乐与广东省展开谈判,他们选择深圳作为改革的桥头堡。几经交涉,最终落户广州。

可口可乐公司为第二家装瓶厂开出的条件是提供每分钟500瓶的装瓶生产线,50%的价格免费赠送,另外50%的价格由可口可乐公司进口的浓缩液补偿。

另一个事件发生在1983年,这进一步恶化了非常严重的情况。

我要详细介绍的是广州“反可口可乐潮”的由来。在可口可乐与广东省政府关于建厂的谈判过程中,当地卫生部门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这个卫生部门的依据是,东北某研究所给小白鼠喂可口可乐后,小白鼠非常兴奋。

很多健康媒体都转载了这条新闻。首先,抵制可口可乐的趋势开始形成。

可口可乐公司立即召开了几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公司内部分歧很大。意见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打官司,走法律途径,去国际法庭仲裁,这一派观点一度在公司内部占了上风。另一派主张软手段,因为即使可口可乐打赢官司,可口可乐也很难在中国市场立足。

"我们称前一派为‘鹰派’,后一派为‘鸽派’。"据当时负责中国公关业务的陆炳松回忆,“最后,鸽子战胜了老鹰。”

当时美国很多高官都是可口可乐的顾问,他们大多倾向于“鸽派”的观点。公司董事会最终决定用软手段说服中国领导人放行可口可乐。

卢炳松和他的同事收集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含咖啡因饮料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服中国政府,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是同浓度可乐的6倍,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是可口可乐的几十倍。然而,中国并没有禁止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从未禁止咖啡。此外,可口可乐还邀请中国官员访问各个国家,并与当地官员进行讨论。

这个过程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是相当漫长的。工厂闲置,公司亏损。

“中粮智”后来是这样总结的:“咖啡因风波”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生事物。有些人抵制引入像可口可乐这样有争议的产品是很自然的。

而可口可乐也很清楚这一点。"那时,可口可乐仅仅是其他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晴雨表."陆炳松回忆说,只要可口可乐有什么麻烦,其他公司都会找他要资料,比如你是不是又被批评了?或者“问题解决后通知我们”。有企业来找卢炳松咨询:“我们有个报告。你觉得现在送上来合适吗?”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伟也深有体会。他说,在80年代,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被“挂”在什么东西上,就必然会涉及到很多政治因素。有外媒甚至评论说,当时中美关系是否紧张,可以从可口可乐新项目的顺利进展来估计。

二保被“停保”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6)1982年,一个普通的冬日,北京几个大商场张灯结彩,装饰一新,热闹非凡。这是减价出售的可口可乐。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者一双带包装的筷子。虽然一瓶可乐很贵,但是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促销的新奇。购物中心一度拥挤不堪。

据考证,这次可口可乐促销是近代中国市场上的第一次商业促销。

对于此次推广,可口可乐公司曾咨询过中粮集团,后者明确表示不同意:“内地与香港不同,切不可急于开拓市场,避免副作用。”听到这个建议后,可口可乐公司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照常安排了促销活动。

或许这是因为可口可乐在之前的三年里蛰伏了太久。

从北京工厂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可口可乐,远远不是一个人在中国旅游工作的外国人所能消费的。1982年初,经商业部同意,中粮集团将供应旅游饭店后剩余的可口可乐交给北京糖烟酒公司在北京内销。

尽管每瓶4美分的价格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但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的第三年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来这是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意义重大的一步。

但是,由于可口可乐的操之过急,这一步险些走上悬崖。

对于这一推广,北京各大报纸反应强烈,认为在国家外汇紧缺的情况下,引进可口可乐会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对此,政治局常委曾专门批示:可口可乐只准卖给外国人,一瓶不准卖给中国人。其他中央领导也看过。根据指示,外经贸部通知北京停止国内销售。

美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推广就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中国公关业务的陆炳松回忆说:“我去总部汇报的时候,美国人都惊呆了:‘我怎么能卖个汽水惊动政治局?’“当时汽水从丰台五里店的工厂运到市里,运输车上贴着可口可乐的广告,被警察拦下不让进城。

一夜之间,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从商店的柜台上撤了下来。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突然停止了。

无奈之下,可口可乐公司只好向合作伙伴中粮集团求助。当时中粮集团直接负责协调此事,即糖酒杂产品部。首先,糖酒及杂项产品部主任陈光给《新观察》写了一篇反驳文章,但该杂志拒绝发表。他还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写了一份报告,该部表示无能为力。随后,副主任刘长喜提议以“人民来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领导反映。他告诉中粮集团主管糖酒杂产品部的副总经理朱锦昌,朱说:“你敢写,我就敢签。”写这封信,并联合签名。

信中说,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96%是国产原料,可口可乐公司供应的浓缩液只占成本的4%。在北京国内销售的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花费国家任何外汇,还通过旅游饭店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把剩下的投放市场,一方面丰富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工厂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封信是通过陈送给万里副总理的。陈将万历在京生产销售可口可乐的情况上报,希望中央政府批准内销,万历当即同意。陈在的信中批准了万历的意见,并退回中粮。

然而,当中粮集团将万里的意见告知外经贸部时,该部表示,暂停内销是根据中央领导的书面指示。恢复内销,最好有中央领导的正式文件。部领导指示中粮糖酒杂产品部代表部稿向国务院请示。刘长喜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在报告中批了两个字:同意。

一场风波过后,可口可乐终于恢复了国内销售。但此后可口可乐“学乖了”,只偷偷卖,不再做广告。

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成立。

林乎加(林乎家)插图(7)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五年的可口可乐再次成为美国媒体的象征性代表。《时代》杂志刊登了一个封面:“中国的新面孔”,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站在长城的背景中,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直言不讳地表明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今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了雪碧和芬达产品。1985年,第一家合资装瓶厂在珠海投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最后,可口可乐于1986年与上海开始谈判,在上海建厂的愿望将成为现实。不过,可口可乐这次要建的工厂和之前的不同——不是简单的灌装工厂,而是浓缩果汁工厂。

由于浓缩果汁的配方一直保密,美国要求该工厂由可口可乐公司全资拥有。但当时国内还没有外商独资的先例,政策也不允许。后来中方代表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首先可口可乐建两个工厂——一个浓缩果汁厂和一个汽水厂,然后美方把汽水厂免费送给中方。然后,两家工厂组成联合董事会,中美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作企业。

美方听后欣然同意。这个直到1988年才建成的工厂是中国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浓缩果汁厂终于建成了。然而直到今天,陆炳松还是想不明白,明明是上海产的浓缩果汁,为什么还要进口?当时可口可乐要提前6个月申请配额,连续盖48个章,才能把浓缩果汁厂的浓缩果汁运到隔壁的汽水厂。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可口可乐终于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1986年,上海工厂建成投产;1987年,南宁、大连工厂投产;1988年,第一家可口可乐浓缩液厂在上海投产;1989年,南京、杭州工厂投产;1990年,天津工厂投产;1991年,海南工厂投产...

可口可乐的汽水厂正以每年一家的速度稳步增加,建厂过程中的争议越来越少。中国人已经不再把这种略带药味的东西当成“美国象征”了。在可口可乐的历程中,折射出中国人心态逐渐开放的变化历程。

卢秉松清楚地见证了这个过程,中国人的开放程度远远快于他的预期。

1986年年中,鉴于上一次商业推广的教训,陆炳松拒绝了国内的一次赞助。当时摇滚歌手崔健在可口可乐赞助的一次世界摇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回到北京后,他想开个人演唱会,想找赞助商,于是找到了可口可乐公司。起初可口可乐欣然同意,但被卢秉松紧急叫停:“摇滚乐和崔健的歌在当时是有争议的。赞助崔健的摇滚音乐不是把可口可乐引向争议吗?”

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一个找可口可乐要赞助的项目找上了你。让卢炳松没想到的是,这次是央视。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首次访华。为此,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央视想播出这部电影,但苦于资金不足,于是找到可口可乐,希望对方能赞助20万美元,条件是在电影播出前后播放可口可乐的广告。

当时即使对方是财大气粗的可口可乐,那20万美元也真的是天价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卖汽水不可能一年赚20万美元。”陆炳松笑着对央视人说。然而,精明的可口可乐公司很快抓住了这个机会。善于做生意的美国人都很清楚,可口可乐的形象广告一旦在央视播出,就意味着可口可乐公司的形象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中国。

虽然早在1981年,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足球比赛上就已经出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牌,但这仍然被可口可乐公司视为在国家电视台上做形象广告的一大进步。

然后,可口可乐的发展一帆风顺。这并不是因为央视播出的广告,而是因为可口可乐的环境与刚踏入中国时大不相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大了。1993年,当时的轻工业部批准可口可乐建立10个新工厂。之后,武汉、Xi、沈阳、郑州、哈尔滨、青岛、合肥、太原等地的许多装瓶厂。开始陆续投产。

到目前为止,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饮料之一。当人们打开红色汽水罐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汽水在中国经历了这么多波折。

而这一切,对于当事人来说,确实是印象深刻。以至于时隔30年,很多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细节。当时在可口可乐引进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童,成为中国入世后第二位首席谈判代表和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当年推出可口可乐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在说‘不敢想’,但我后来参加了关贸总协定谈判(1991年到1993年我是谈判代表),更多‘不敢想’的事情发生了。”童广智说,“1979年可口可乐进来的时候,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走回头路。”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274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