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稿范文(优秀通讯稿范文)

写草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说的草案,就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为了引导舆论,平息质疑而发出的消息。把事情的始末解释清楚,把真相解释透彻,用尽可能少的话得出一

写草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说的草案,就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为了引导舆论,平息质疑而发出的消息。把事情的始末解释清楚,把真相解释透彻,用尽可能少的话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真的不容易。

不为人知的是,看似很短的草稿,背后其实经过了多次打磨。一般是先内部讨论,定性调整,再用笔起草,多级把关。可以说,稿子里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不能“浪费”。它承载的是“千言万语”。

在舆情处置实践中,既有草案公布后舆情立即被化解的情况,也有草案撰写时舆情“缺位、不到位、错位、越位”的常见情况。不是平息发表后的喧嚣,而是埋下“舆论地雷”,激发二次舆论。

错位:交出定性权

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掌握事件的命名权和定性权,进而掌控舆论方向的主导权。

2018年5月底,安徽省六安市发生“教师集体上访讨薪”事件。5月27日18时46分,六安市公安局发布了关于此事的第一稿——《关于六安部分教师出警的通报》——随后被警方自行删除。根据草案,上访教师“高喊口号,不听警察劝说,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在民警多次警告无效后,公安机关依法强行带走了少数违法人员。”当日21时49分,六安警方再次发布《关于六安教师维权及警察待遇情况的通报》,删除了第一次通报中的“强制”、“喊口号”、“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等字眼,并将上访人数描述为金安、裕安区部分学校40余名教师。

两份草案都称教师为“待遇支付等问题”上访,但都没有指出具体原因。同时,老师们发布的呼吁文章和相关视频很快被删除。关键事实的缺失,助长了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传播。

5月28日,多家媒体发表评论。在这些评论中,教师上访的原因被描述为“六安两区教师集体向当地讨要一年多拖欠的工资。工资由国家财政资源保障的教师甚至公开呼吁讨要拖欠的工资”。事实上,这两个区按时足额支付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没有任何拖欠。因为当地移交了定性权,六安教师欠薪的虚假信息迅速占据了各大网站的显要位置。

缺位:缺乏相关的整体责任。

涉及多个部门的政务统筹不能有“空缺”。几年前的一起致幻剂事件中,由于上级统筹缺位,相关部门缺乏协调意识,稿件口径不统一,导致舆论难以平息。

澳大利亚16岁少年普雷斯顿(Preston)在服用中国公司制造的合成致幻剂25i-NBOMe后产生能飞的幻觉,于2013年2月从高楼跳下身亡。两年后的夏天,他的父亲来中国调查,责备他。

看这份舆情处置稿,“各说各话”这四个字让相关部门在处理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据媒体报道,合肥警方称这种致幻剂不是毒品,而安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毒品,不是毒品”。《市场星报》9月16日报道称,合肥警方表示,根据调查,合肥市场尚未发现致幻剂,但《新京报》9月18日报道称,合肥警方已于16日上午找到涉事公司。面对舆论,不仅不同部门之间有冲突,公安部门之间也有冲突。这说明相关部门在处理舆情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同的声音造成了负面效应。他们没有回应舆论关切,反而火上浇油,造成了很多二次舆论。

错位:公共信息传递中的错误。

发稿的目的是澄清事实,说明真相。不讲剧情,描述很多不该讲的东西,或者用不恰当的词语,不真实的细节,就会因小失大,引起二次舆论。

2018年3月28日,安徽省芜湖市滨江世茂商业街广场前,一辆红色路虎轿车在其缓慢的200米行程中燃起熊熊大火。火被扑灭时,车里有一男一女两具烧焦的尸体。当天,芜湖警方通过微博等渠道三次发布该稿。警方将一次性发布改为滚动发布,让群众可以全景看到现场,在宽屏下把握事件全貌,有效引导舆论。这是奖金。

应该指出的是,“王一直在纠缠,”警方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本月25日起,王对(女)进行盯梢、跟踪、纠缠以求和解,但拒绝,王产生了“同归于尽”的邪念。稿件点出了该男子纠缠已久的事实,这部分内容引发公众质疑:警方是否接到报案,在接到陈某多次纠缠的报案时是否处理得当?对此,芜湖警方没有回应。

因为警方在关键问题上失声等原因,案发近两个月后,被害人陈某的母亲在女儿被害前公开报警9次。由于报警接收单位的不重视,甚至在悲剧发生的前一天,陈某一天三次去派出所报案,都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5月23日,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再次就“3月28日路虎车内烧死一男一女案”发声:市公安局已成立由副局长任组长的调查组。如警方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行为,我局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绝不姑息。芜湖警方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回应,不仅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公安形象。

越位:表达偏差导致错误。

有些手稿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被扼杀。比如重大火灾后,稿件一味强调领导岗位,很多消防战士与之擦肩而过,引起部分网友情绪反弹。英国危机公关专家Regester提出了3T原则,即告诉你自己的故事,强调牢牢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快告诉它(尽快提供信息),强调处理危机时要尽快发布信息;全部说出(提供全部信息)。

事件发生之初,公众最关心的是发生了什么,政府采取什么态度,做了什么。这就要求稿件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把公众最关心的事实放在主要位置。如果过分强调某些信息,很容易引起公众的直觉厌恶,无法赢得理解,建立信任。同时有一种过度突出领导干部个人的表述,也容易给公众造成“上级领导不批示,下级官员不办事”的错误印象。

再比如,2016年夏天,某商业视频网站上出现了安徽大量新生儿住院的视频。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该视频来源为该院“新生儿视频探视”系统,原本是加密的。医院认为,这些视频之所以流传到网上,是因为受到了黑客的攻击。警方还没发声,医院就武断认定,被舆论认为“越位”。局势随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月12日,合肥警方表示:经调查,新生儿视频泄露并非黑客攻击,而是工作人员失误。

这说明,在发布稿件时,如果没有对事件的详细调查,没有对网民心理的准确判断,没有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就有可能出现表达偏颇越位的危险。

好的稿件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建议将一次性通知改为滚动通知。第一次通报可以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后续通报要弥补信息空白,及时公布处置结果,形成闭环,让舆论得到平复。

到位:最终目的是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篇好的稿件需要“释疑解惑,澄清事实,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处理舆情的实践表明,草案应该有四个层次,即事件本身的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善后的意见和相关利益方(受害者)的意见。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如果草案只到第一关,就会给“信息通道”留下大量的谣言和八卦空间空;如果选秀到了第二关,很多流言蜚语都可以被驱逐;如果稿件到了第三级,舆论会大大降温;如果能达到第四级,“信息管道”基本就是官方权威消息了。

一个好的草案背后,有及时的舆情预警、准确的舆情判断、准确的舆情应对,但这些只是制度、技术、管理层面的操作,仍然属于舆情应对的浅层次。在深层次的应对上,如何修复形象,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思考。

决定真相和民意,决定线上线下。是社会心态。所以,一切舆论的关键在于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面对舆论,一旦实际情况超出公众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如何通过传稿的方式帮助公众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如何通过传稿引导社会心态回归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何在深层次的回应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都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思考。这也是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一再强调“舆情应对重在心理引导,网络治理关键在凝聚人心”的重要原因。

(人民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举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240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