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作者(兰亭序全文真迹放大)

作者:周伟强《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这幅书法巨著的作者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人。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东晋时期一个由北往南迁的贵族公子,在江南的山山水

作者:周伟强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这幅书法巨著的作者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人。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东晋时期一个由北往南迁的贵族公子,在江南的山山水水之中,所创造的艺术上品。

兰亭序作者(兰亭序全文真迹放大)插图兰雅吉傅抱石/绘画

王羲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已经51岁了,书法风格堪称完美。这是他成熟写作风格的代表作。

这一年是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到了水边,就要祭水,这样才能摆脱厄运,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做事”。

这一天,天空晴朗,风平浪静。在殷珊(今浙江绍兴)朱兰山脚下,举世闻名的谢安、“投地如金石”的“秀才”孙绰、经营有方的高僧支遁、王羲之父子等41人,齐聚兰亭,坐在溪水两岸。蜿蜒的小溪,盛满酒的杯子,这次被吉雅的“司仪”放在小溪上,从上游顺流而下。谁在玻璃前驻足,谁就要喝酒吟诗。参加这次雅集的名士们兴致勃勃,一共写了37首诗。三十七首诗汇集成册,大家一致推荐王羲之作序。这是千古传颂的《兰亭集序》。除了王羲之的这篇序,孙绰还写了《兰亭序》,里面也叙述了这部宏大的颜集,但是这一部没有熙和的有名。孙绰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著名人物。

西河想来也有几分醉意。茧纸,小胡子笔,一时冲动,一气呵成,仿佛天助。所以《兰亭序》无论用词还是行书,都是自然、随性、自然的。潘伯鹰先生说,“喝醉是最天真的”。据唐代何《兰亭集》记载,醒来时,想反复书写,却得不到当时的神韵。或者这可以作为中国艺术“酒神精神”的一个例子?

可惜的是,如此精美的书法真迹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埋葬,带进了他的坟墓。我们看不到真笔,看到的都是仿制品。启功先生《兰亭贴考》现存的重要抄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宋定武石刻,另一类是仿唐。启功先生对《兰亭帖》所有传世的书籍和古语进行了梳理,剔除了各种可疑的说法和明显的题外话。他对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帖》抄本作了简洁明了的解释:兰亭帖在唐初进入朝廷,许多书法家临摹、临摹。后来真迹葬于昭陵,世界上流传的只有复制品。北宋定武发现一块石刻时,被当时的文人墨客珍藏,因为它的仿作比当时见到的其他版画更精致。唐朝的仿作也是和定武石刻并行的。由于反复锤打和展开,丁本的书写风格逐渐秃顶,字体接近板重。而临摹的墨书,有转折,更容易表达,字体比定武石雕更流畅。后人猜测定武石刻是欧洲(杨循)边界,也有人猜测是楚(隋梁)边界。

但一直认为流行的兰亭帖不是王羲之的手笔。清末,顺德李文田就持有这种观点。李文田古有“龙跃天门,虎卧凤凰”之言,故天下无右军之书。如果有的话,“一定是类似丛宝子的碑和丛龙炎的碑。东晋以前的书,与汉魏的隶书相似,是时代使然,不应作为梁、陈之体。”李文田从梁武帝的书评中引用了这八个字。今天,黄永年先生还引用了“评的书”等句子,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集序》是梁的书。这也是一种说法。但这些说法不一定可靠。所以在书法史上一直没能占据主流。

看这幅王羲之的《兰亭序》。它优雅,空灵性自然,28行324字。即使是重复20次以上的“之”字,也是变化多端,词义不同,用词也不同。晋书《王羲之传》评论Xi的话。“评论者称他的写作姿势,以为飘如浮云,又似蛟龙。”真的是评论。今天,沈先生说,西河的字是“刚健挺拔,秀美恬静”,“美玉坚贵”。这样的书法,即使不属于西河之名,也会妨碍其艺术价值吗?但还是熙和的笔迹。

王羲之是行书的创始人,《兰亭序》是王羲之成熟文风的代表作。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价值的主要表达。

故宫博物院藏《兰亭集序》因卷上有唐中宗龙题的小篆,故称“龙书”。据说是唐代冯承素的双钩轮廓填空书和纸质书。按照启功先生的分类,这应该算是“仿唐”体系中的一种代代相传。齐先生诗中说“血仿唐人,白麻刻字印龙”。齐先生认为这本《龙书》是在原墨浓淡之差中忠实临摹的,“在现存的各种兰亭抄本中,应推其一”。至于是不是冯承素临摹的,无法证实。

南宋的刘义庆写了一部《新世说新语》,其中王羲之和《兰亭序》的第十六册中都记载了企羡:

王右军人用《兰亭集序》写《金谷诗序》,但也把石崇当成自己的敌人,这让他们很高兴。

这段话,大意是王羲之得知有人拿《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相提并论,把自己和石崇相提并论,欣喜不已。石崇的《金谷诗序》作于金徽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石崇在他河南金谷涧的别墅里,请了三十个雅言人,以正西将军的身份为王旭送行。人们通宵达旦地举行宴会,喝酒写诗,并把它们收集成一本诗集。石崇为《金谷诗》作序。石崇,渤海南皮人,睿智有才,立过伐吴之功,曾封为安阳乡人,善作诗。这篇序言很有名。所以王羲之是“很幸福”的。

然而,今天的文学史家更推崇Xi的《兰亭序》,而不是石崇的《金谷诗序》。《金谷诗序》自然是一篇好文章,也代表了序体的“新变”。但史家认为,直到之《兰亭序》中,序这种文体才完全独立于传统的集序、单序,成为文人特有的诗歌活动的“序”,并在南朝得到延续。此后,《赠序》等文章沿着之文所开创的方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参见李善先生《中国散文通史·魏晋南北朝卷》。郭宇恒先生说,西河的这篇序描写的是山水风光,“天高云淡,风平浪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散文在汉代开始有景物描写。六朝,在散文中,也可以说是‘山水美人’。西河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子”。这也是从文学史演变的角度。

既然之《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高的意义,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这位高品位、大趣味的人,为什么不把他的《文选》收入这本呢?钱树先生的《观注编》对这段文字进行了分析,认为《西河序》“真闲,短篇少,意义重”,着眼于一个孤立的单一文字,自然不尽如人意。昭明太子不录选曲可以理解。钟书先生还推测:“是不是Xi的‘心’与书法有关,文章本身就被当成了马后炮?”语义的意思是书法,写文章是书法以外的东西。这个推测也是顺的。当然,如果从文学史或文体史的演进角度来看,对《西河序》的评价自然是不一样的。

南朝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已收录在我前面引用的注中的另一版本《兰亭序》中。文章中除了文字上的一些差异外,最后还有26人之多,包括孙成功,右将军司马泰元,写诗如左,以及谢胜等15人,之前在余姚开追悼会,不会写诗,惩罚他们。文学史家推测,西河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是没有这些文字的,这些文字是他编成书的时候加上去的。但如果西河的书法作品再加上这几个字,“就觉得累赘了”。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有道理。

Xi之《兰亭序》具有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价值,而的文章在当时只是一纸空文。

王羲之生于西晋太安二年(303),卒于东晋太元四年(379)。他所属的琅琊王氏家族,由北向南迁徙,一直是文化修养很高的贵族世家。

据潘光旦介绍,南北朝时期见证了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即“永嘉南渡”。由此,“最明显的自然是长江下游人才和文化的富集,而人才的富集显然是文化富集的一个主要原因”。山东琅琊王家,南来今杜东。东晋时,王羲之曾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永嘉东渡”,举家南迁,北方发达的中原文化也跟着南方的北方人南下定居。在这个时代,南北文化大融合,促进了江南文化的蓬勃发展。《兰亭序》可以算是一个迁居江南的山东人对江南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江南文化,东晋以后逐渐超越北方中原,唐宋元明清以来一直遥遥领先。近一段时间西风东渐,南方在再次获得大气之前,吸收了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标准。

临沂王故居,七八年前去过。绍兴的兰亭,这几年去过几次。在先贤留下痕迹的地方,望着青山,想着水,我们不禁慷慨起来。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08日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115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