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

苏轼的散文有点“水”——纪念东坡1月8日诞辰苏轼作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数量众多,

苏轼的散文有点“水”——纪念东坡1月8日诞辰

苏轼作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涉及面广。我们对苏文的了解大多是基于苏轼自己的《文说》,其中说:“我的文如万泉涌,无处不在。平地上,汹涌澎湃,汩汩作响,虽一日无难事。而其曲折随岩石,形随物,却不为人知。知道该做什么的人,总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永远不会停止。仅此而已!”在这里,苏文被比作水,它的作品也像水一样变化多端。水虽然无色无味,但也可以随物芬芳,获得新生。同样的源水,味道不同,口感也不同,不同的水更不同。因此,苏文不仅有水的形状,还有水的“味道”。

苏轼的散文静如水,无处不在。不夸大不堆砌典故,不泛泛而谈不沾水。不会有挠靴子的感觉,还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如何选择,重新布局,这样文章才能流畅如水。在他的一生中,他把散文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如行云流水,随物而形,流畅通达。“随心所欲,文笔曲折,无心之过”。苏文不仅是水形的,也是水味的。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插图

一、 少年苏文:烈如酒

酒承载了历史的厚度,在岁月的变迁中有了生活的味道,变得醇厚诱人。苏文也是如此,他的品味就像品尝葡萄酒。苏轼的文字可以说是“粗似流水,始无定质”,所以水才能有味道。文人多喜饮酒,最著名的是李白的“百年一日三万六千杯”。好文章和好酒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香气。酒越久越香。人生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中慢慢展现真味。苏酿的酒,年轻时像一杯伏特加一样锋利,饱含深情,像一把出鞘的剑。它有“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

青年苏轼,北宋嘉祐四年随家人迁居汴京,写下《瞿塘峡住友碓口赋》曰:“事物不自形,难免千变万化。”世上所有的人都责怪大地的危险,但苏轼却称赞大地,认为大地赋予了水新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篇文章把水活灵活现,带着苏轼的朝气,像一壶陈年老酒,经过多年的酝酿,颇有味道。在苏轼的小墨浸润下,长江水有了新的名字酒。要细细品味,苏轼先说出世人的看法,就像品一杯酒,首先你要知道它产于何时何地,属于哪一种。然后苏轼反唇相讥,就像酒的味道是从入口的背后知道的,那堆酒的美是迂回地透露出来的。水只能在危险的海滩上显示它的状态。苏轼极力表现池塘里堆积的水的潜力。“人一生气就不敢往前走了。”他的文笔如洪流,势不可挡。水的味道像酒,入口麻辣干涩,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与葡萄酒味蕾的碰撞,就像水与巨石的碰撞,产生火花。激战过后,酒的味道贯穿全身,安全而温柔地流走。就像水被峡驯服一样,“入峡则安,行则不怒。”整篇文章,闭上眼睛,仿佛身临其境,看着水在峡中奔流,品着齿间的酒。酒在水中,少年,这是一杯生命的烈酒。苏轼,一个骄傲的青年,在官场得意洋洋,不知失意之痛,写出来的场景有万千豪情。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插图(1)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插图(2)

接下来,苏轼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挫败——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的他,经过时间的沉淀,骄傲变得更浓,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志向不变,依然乐观。宗申元丰皇帝历时五年写成的《前红墙赋》中所表现出来的豪情,犹如一杯梅酒,淡淡的甜,后劲十足,润物细无声,令人陶醉。“持酒为客,诵明月之诗,唱婉约之章。”苏轼一边在河上划船,一边敬酒唱歌。完全看不出这是他被贬黄州时的所作所为。前赤壁赋语言苍茫奔放,如瀑。细细品读,入口感觉是千军万马奔腾,酒“吞万里如虎”,有岁月的痕迹,有生命的厚度。这赤壁水仿佛在自鸣。酒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味觉的冲击,还有五官的连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场身心的盛宴。稍微尝了一口酒还是有点辣,带着淡淡的苦涩,让人体会到苏轼写的话:“其声嘶力竭,似怨似泪;余音不绝。“但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歌中的凄苦不是主基调。最后,苏轼依然对着天空微笑,从客人到自己,体味着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品尝留在唇齿间的酒的芬芳。苏轼贬谪黄州期间,酒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他灵感的源泉。他醉醒后,只好写写画画,记录当时的心情。酒越久越香。苦过了,才会香。因为仕途上的艰辛,苏轼在文学上酿造了自己的“蜂蜜酒”。苏轼的酒风也是他的文风。他说:“当你喝醉了,疯了,你会醒来,你会变得聪明。如果你不放手,你就会评判它。“这反映了他在葡萄酒方面的知识。自此,《浊醛赋》所体现的苏轼哲学,使人们对文中的酒味有了更深的认识。正所谓“当你以自己的品味为荣的时候,你才会知道道之皮囊”。喝了之后会悟道,苏轼的酒有人情味。苏文不仅“水”,还增加了他独特的香味。他的《东坡酒经》这本书,专门研究酒,既是酒的记录,也是他真性情的表现。文与酒相连,其形依其骨而变。

二、 中年苏文:醇如茶

苏轼的散文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味道可以像酒,也可以像茶。如果葡萄酒是动态的和雄伟的,它可以汹涌澎湃。然后茶就静止了,慢慢渗入心脾。“茶香恬静而深远,茶人淡泊而睿智。”苏文的茶味,带着庄子的哲学思维,能尝到苦后淡淡的甜。从字体上看,茶是介于植物和树木之间的一种文字。一片树叶落入水中,茶是人与自然的共同记忆。茶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高温烘焙后变香。如果说酒是苏轼的青春,那么茶就是苏轼的中年味道。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插图(3)

苏轼写《红壁赋》时已经步入中年,其中的豪言壮语,在闲适的岁月里,随风飘散,变得略带苦涩。从少年到被无端释放,苏轼的人生从之前的忙碌变成了凄凉。他在黄州的生活很悠闲,没有任何实权,酒的味道已经不能说明他散文的味道。苏轼孤独苦闷,在一个月夜触景生情,写下《承天寺夜游》以自慰。这篇随笔,寥寥几笔,就形成了一幅竹影月夜的水墨画,就像一杯清澈见底、汤色清透、叶色翠绿的绿茶,散发着天然的清香。“庭明如水空,藻蕨交错,竹柏影遮。”月色皎洁,光影交错,竹影如茶叶,月光如茶汤,茶叶在其中起舞,可谓好水冲泡好茶。仔细读,不需要太多的欣赏和揣摩。只有背诵才能显出它的原味。《承天诗夜游》从风景入手,层层推进,缺少一些豪言壮语,比如诉说亲情,就像东坡在月下静静饮茶。比如品茶,要以月夜竹影开头,最后说“不过,像我们这样的闲人也就那么几个。”三言两语,你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合理安排。品茶的第一步是冶炼。自然是最好的茶杯,月光是这场冶炼的主角。苏轼首先陈述了夜游的时间、人物、地点,这茶的准备就做好了。然后上茶,藻类分类,只冲泡。眼景在苏轼眼中是错落有致的,自然而不雕。酿造过程复杂,但苏文利用月光使其自然,色泽纯正,香味纯正。最终,一口茶从舌尖到舌苔,都有了生命的芬芳。这杯茶还不错,没有多也没有少。这篇游记短小精悍,从头说明。散发着茶的清香,又渗透着作者“闲人”的苦涩。

茶的静谧,是苏轼此时的人生最佳状态。黄州苏轼经历了冷落,元气减弱,变得更加成熟。苏轼有着水一样的人性。无论生活给他加多少调味品,他都能做出东坡风味,包罗万象,兼收并蓄。茶可以说是苏轼的精神寄托。他直接描写茶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儋州表现的《吉冈煎茶》。它联系了沏茶的生活,充满了哲理。从最后打水到喝茶,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即使在海南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依然能心安理得。水和茶有关,茶和水有关,正如水和鱼有关,鱼和水有关。《示警记》里有一段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轶事。不同的水质做出不同的茶汤,可见茶与水的关系。“上峡的水太急,下峡的水太慢。只有中间的峡谷有一半紧迫。”只有中峡的水才能对王安石的病有效。苏轼在《洗茶记》中也陈述了用茶漱口的妙处,可见茶与苏轼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水因一叶而生,变一千味,尝一百味人生。

三、老年苏文:化无味

不管是酒还是茶,都是水。万物归心,万物归一,水可谓万物之源。“真水无香”,真的藏在城市里。原始的水是最美的。水是无味的。茶香酒醇,不如说水香。老子说:“五色使人盲目。”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非常美丽。你应该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个“眼”应该是你的心。五感会扰乱你的心,没有一个会超越外物。这就是老子追求的内在美。无味才是真正的味道,最简单最真实才是最美的。水就是水,在于它的雕琢,在于它的灵魂。老子对水有很好的诠释,以水为喻,写的是一个智者的幸福。让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水是万物的载体。当它向前流动时,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但水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水是无味的,但它有骨头。无论怎么变,最终都会淡而无味,回归生活最本真的状态。苏轼的散文可以说是有水之骨的,开心的时候可以开心,苦的时候也可以开心。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很赞同。苏文李充满了苏轼的人生智慧,儒道互补,相得益彰。

苏轼晚年的创作,在经历了少年的酒精和中年的苦茶之后,可以说变得淡如止水。苏轼面对茫茫大海不知所措,但心情很快就平和了。他的自我理解是人生的智慧,回归原始,在自然中找到自我。“天地在死水,九州在大瀛海,中国在四海,哪一个不在岛上?”苏轼的智慧如海。此时,没有“闲人”的悲伤。他知道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住在岛上。感觉水永远是水,无色无味,苏轼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水”的味道包含了很多味道,无味。这时候,生命已经统一,灵魂也清净了,干净了,纯洁了。这个时候的苏轼的作品,大部分都没有任何名利的味道。它们像水一样轻,就像水一样。在元佑的三年里,苏轼写了《乐苦论》,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境。只有超越苦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苏文的“水”的味道超越了水的千百种味道,从而获得了水的真正味道。

苏文的文字和精神对后来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把水文化和文学联系起来,架起了自然和人之间的桥梁。在水的世界里,苏轼完善了自己,净化了灵魂。有人说:“井水能唱柳词。”我想说水中有苏文,水中藏着苏文。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笔特点)插图(4)

四。苏文:尝起来像“水”

苏轼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各有千秋。可以说是水的交响曲。单飞的时候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时候很难成为“苏海”。众多文章合奏产生的共鸣,既能体现苏文的气势,又能看到苏轼的繁华与落寞。《孟子·万章论》:提出研究和评价诗歌的方法是“违心”,这也适用于散文的研究。苏语言中的“水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生命意识形态的综合。苏文就像水,无形而有骨。就像他说的,水是由物塑造的,但不像风,它没有根。在任何地方,水都有它的骨头和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顾峰》这样解释文章的风格,“比如用了一只鸟的翅膀”。水没有香味,但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形状和味道,但是它的骨头却是不变的。如果人性如水,苏文就不仅仅是一部无生命的作品,而是被注入了作者的血肉,成为他的精神和人格的化身。

苏轼的旷达是水之精神的核心。"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类的心灵."只有深入了解水的精神,才能达到石的旷达,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与自然相处的第一个方法是与水相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景观是自然界万物的支撑。苏轼深知这一点。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却能在自然中回归本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苏轼人格的外化。苏轼一生洒脱,对任何事情都能处理自如。这是水赋予的生命智慧的体现。苏轼那种旷达洒脱的态度,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面对死亡他还能笑啊笑。古人强调落叶要埋在地下。苏轼觉得在沿海的晚年,死后葬在这里就好了。苏轼之道是水之道。人性如水,可以包容万物。平流中沉稳低调,豪放而不失气度。简而言之,水可以依附于万物的形状和味道,但始终是真实的,无色无味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水。苏轼就是这样。他是个大人物,但他的生活很小。他回归本心,为己为民,在水中陶冶性情。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真正的水没有香味”。在水中获得自然之气,然后用文字唱出山水,用行动长出山水的灵气。

作为一个人的文字,见文如见人。人有水的智慧,文有水的筋骨。苏味的“水”经过了世界的洗礼,回归了原水。它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无色无味,但又不是原来的样子。水是无味的,但它有生命。在不断的流动中,逐渐成长,流入大海,属于万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920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