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

文/叶符节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现代文化大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创始人之一和

文/叶符节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现代文化大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军事领导人,毛泽东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与敌人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他始终没有忘记另一条战线——日新月异的文化战线。他在南北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指点江山”;马背上、窑洞里,他“启发文字”,关注“文化同行”的各种思想和表现。这时,鲁迅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尊鲁迅为“中国第一圣人”。

毛泽东指示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1937年10月19日,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活动。毛泽东亲自参加了纪念活动并作了重要讲话。

纪念活动当天,毛泽东面带微笑来到会场,频频向同学们挥手致意,登上讲台后摘下自己的红军帽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自己又厚又黑又飘逸的长发向后梳,开始演讲。

毛泽东以“陕北公学”起家。他说:“同志们,我们‘陕北公学’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大批积极分子去领导,需要一大批精制的先锋队去开路……”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1)

◆1932年11月2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了解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深水炸弹,给了革命很大的帮助。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的思想、行动、作品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是晚年,他表现出了更年轻的力量。他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中忍受着、反抗着。正如“陕北公学”的同志们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物质生活中勤奋学习革命理论,充满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和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驱的地方。”

毛泽东从三个方面开始评论鲁迅。“鲁迅是从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走出来的,但是他会反击,会攻击他所经历过的腐败社会,会攻击帝国主义的恶势力。他用挑衅、幽默、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嘴脸和丑恶的帝国主义嘴脸。他简直是个高级画家……”

“结合这些特点,就形成了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贯穿着这种精神。因此,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家,一个非常好的和复杂的革命队伍的先驱。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日军队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对鲁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在我看来,是中国第一流的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近代中国的圣人。”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2)

◆193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艺鹭的《创作缘起》。

纪念活动在陕北公学举行后不久,1938年2月,由、领路,林、徐特立、程、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表了《鲁迅艺术学院创建的缘起》。文章认为,艺术是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艺术干部是抗日战争的当务之急。所以,鲁迅艺术学院的建立,应该走鲁迅开辟的道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委托沙可夫、李伯钊、左鸣等人筹建鲁迅艺术学院。

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他说,“我们要在民族解放的伟大时代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文艺在今日中国的使命和作用。”28日,毛泽东在陆毅发表演讲说,“鲁迅艺术学院要培养一批有远大理想、丰富斗争经验和良好艺术技能的文艺工作者。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毛泽东还为艺鹭题写了“紧张、认真、勤奋、谦虚”的校训,题词是“抗日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它号召艺术家们用这种艺术方法“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而鲁迅是这支新文化大军中最伟大、最勇敢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领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鲁迅是空之前代表全民族大多数冲向敌人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评价鲁迅的短短四句话中,毛泽东用了“伟大”等四个最高级形容词和副词,九个“最”和“空 before”。在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人物的评价中,没有一个人获得过如此高的评价。他把对鲁迅的评价推到了最高峰。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3)

◆1942年,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们合影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嘉玲中央办公室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凯丰主持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了言。他幽默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是文化的军队。文化军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不可缺少的军队”。他指出,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寻求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寻求革命文艺更好地援助其他革命工作,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说到鲁迅“统帅”率领文化大军,全场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在这篇演讲中,毛泽东通篇提到了鲁迅五次。毛泽东在讲话快结束的时候,着重提醒到会的同志们,不要搞唯心主义、教条主义,不要想,不要说,不要轻视实践。在没有脱离群众的时候,他就郑重指出:“既然要和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一千个人残酷,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里的千夫指的是敌人,我们绝不会向任何恶毒的敌人屈服。这里的心甘情愿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一切共产党员、革命家、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识分子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才能与群众结合,为群众服务。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有很多痛苦和摩擦,但只要大家下定决心,这些要求都是可以满足的。”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4)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后,艺鹭的文艺工作者走出“小艺鹭”走向“大艺鹭”,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创作了一大批代代相传的不朽经典,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甚至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毛泽东喜欢读鲁迅的杂文。

毛泽东一生热爱散文。1957年,他说我爱读散文。如果让我选择职业,我想成为一名散文家,为《人民日报》写文章。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虽然毛泽东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写杂文,但他对鲁迅杂文有自己深刻而精辟的见解。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推荐了四批书目。主要有《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翼幼稚病》、《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简明教程》和党的一些文件。他还从《鲁迅全集》中找到《北斗杂志答问》,列入整风学习的文件,以求改变党内文风。为了澄清党史的一些是非,阅读了大量文件,他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前》、《两条路线》,称为“党信”,要求参加整风运动的高级干部认真阅读。

在陕北,毛泽东迎来了读书的黄金时期。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首席教员的艾思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没有鲁迅全集,但有几本零本,包括《晨花》、《晚摘》,到处都不见了。”1938年8月,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其中收录了鲁迅的著作、译本和他整理的部分古籍。这是鲁迅全集第一次在中国出版。通过党的地下组织,《鲁迅全集》从上海转运到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得到了一套。这套鲁迅全集一直伴随着毛泽东,无论他走到哪里,行军到哪里,都带着它。到中南海后,有一天,他在书房读《鲁迅全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套书保存下来真不容易!那时候有战争就说要转移,有时候转移的路上也有战争。这本书可以保存到今天。首先要感谢为我背书的同志们。”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5)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谈到鲁迅的笔法时说,“‘现在还是杂文时代,鲁迅的笔法还是需要的。’鲁迅在黑暗势力的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他以玩世不恭的杂文形式抗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还需要对法西斯主义、中国反动派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东西进行尖锐的嘲笑。但是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文艺工作者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只有反革命分子没有民主和自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杂文的形式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一样。我们可以大声说出来,而不是隐晦曲折,让人民群众不容易理解。如果不是为了人民的敌人,而是为了人民自己,那么‘杂文时代’的鲁迅从来不嘲笑和攻击革命的人民和革命的政党,杂文的写作和为敌人写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批评人民的缺点,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但我们必须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满怀热情地保护和教育人民。如果我们把同志当作敌人,我们就会把自己放在敌人的位置上。我们要废除讽刺吗?不,讽刺总是需要的。然而有几个讽刺:对付敌人的,对付盟友的,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都不一样。我们一般不反对反语,但必须废除对反语的滥用。"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工作人员张贻久曾做过研究和统计:在毛泽东的书籍中,他亲自圈注的诗歌有1180首,在鲁迅的诗歌中,圈注的有44首。他在《毛主席和鲁迅著作》中写道:毛主席爱读鲁迅杂文。鲁迅的杂文,毛主席的几乎都有圈画。画的比较多的是三闲套、二心套、伪闲书等。鲁迅早期的杂文《坟》《正义集》等,毛主席也有很多圈画。毛主席曾经说过,鲁迅的杂文他是看了两三遍才懂的。确实如此。在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鲁迅全集》中,在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中,在70年代出版的大字文版《鲁迅全集》中,都圈出了许多篇章。按照毛主席的读书习惯,经常是看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看几遍就画几个圈。在《鲁迅全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岳峰谈》等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圆圈。,在圣纪弦和南强北街的封面上有两个圆圈。这说明毛主席直到晚年还在“三番四次”地读鲁迅的杂文。

毛泽东在鲁迅杂文中的深刻、隽永、挑衅、尖锐的评论和观点,充满了战斗性和辩证法,常常表现出由衷的赞赏和同情。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论翻译(下)》一文中,毛泽东在标题旁边画了一条曲线,在标题前面画了一个大圈,并在封面上用颤抖的笔迹写道:“吃烂苹果,1975年8月”。这是鲁迅先生去世前一年,他老人家病重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评论。鲁迅在这篇杂文中用苹果来比喻,苹果虽然烂了,但还有东西吃。他希望批评家们在翻译作品时“把烂苹果揪出来”。

在文学论争中,鲁迅写了许多关于文学理论和文艺界形势的文章。在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中,毛泽东在这一部分画了很多圈。有些标题前面有三个圈。标题旁边有一条强调线,除了相关段落中密集的曲线和直线之外,有些地方还有两条强调线,三个圆圈,等等。

鲁迅的诗是为纪念而写的。

毛泽东喜欢写诗,但他也喜欢写鲁迅的诗。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毛泽东写的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鲁迅是甘牛,俯首甘为孺子牛”。

1961年10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说,毛泽东亲笔写了一首鲁迅的诗,并赠送给了正在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日本朋友黑田寿男。这首诗是:“万墨楼面无蒿草,敢歌敢哀。”我胸怀广阔,默默听惊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6)

◆毛泽东手书了鲁迅的诗。

鲁迅的这首诗写于1934年5月30日,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当时他是左翼文化巨人。这四首短诗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看完之后让人觉得真实亲切,但是愤慨又充满了积极的意义。亲自将毛泽东的这首诗赠送给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朋友,意义深远。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的内容和毛泽东与许多日本朋友的谈话放在一起看,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将变得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鲁迅曾将这首诗赠送给一位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屋。当然,他没想到27年后,毛泽东会自己写出来,送给以黑田寿男为首的日本朋友。

毛泽东写的鲁迅的诗,一个字也没有改,但是这首曾经反映中国人民处境和态度的诗,变成了今天日本人民处境和态度的写照。

1961年,毛泽东为纪念鲁迅先生80寿辰,题词“七绝两首”:

首先:

豪迈果敢,金石为开,刀光剑影如任湘轩。画龙彻夜未眠,仍在创作小诗和赋的管弦乐。

第二:

简悦台名士乡,愁创断肠为国。南宋为秋风所唱,一案满诗。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7)

毛泽东对鲁迅的经典评价早已为人所知,但毛泽东的鲁迅诗却未见报道。“七绝二首”之一的开篇第一句,就歌颂了鲁迅的旷达胸怀、远见卓识和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气氛,始终引领全篇。“刀光剑影”一词生动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的严酷。《任向轩》生动地描述了鲁迅在文化“围剿”下英勇无畏、灵活机动的战斗姿态。鲁迅后期巧妙地掌握了辩证法,不仅高瞻远瞩,而且爱恨分明,巧妙地运用了“钻网”和“挖护城河”的战术,使一度咄咄逼人的知识分子、文学探索者和文化刽子手最终落败。鲁迅在反文化“围剿”中的不朽功勋和他后期杂文中的光辉思想艺术成就,都是辩证法的胜利。

句末,取全诗。“犹”字凸显了鲁迅面对黑暗暴力不避风险,立场坚定,顽强抗争的战斗精神。“诗”是指鲁迅的“七律,惯于春日长夜”(又称无题或悼柔诗)。这首诗慷慨悲怆,苍劲真实,表达了鲁迅“怒从刀中求诗”的强烈战斗精神。毛泽东爱读鲁迅的诗,特别是他那充满激情的诗,经常被引用来教育党内外的同志。显然,毛泽东对鲁迅的《千古绝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这首诗视为鲁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毛泽东的晚年和鲁迅的作品伴随他一生。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书籍,爱不释手,苦读苦吟,苦读长久!即使在贫穷、战争、白色恐怖和激烈的战斗中,他也与书籍为伴,并且自得其乐。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居然对风尘仆仆的贺龙、徐海东说:“谁不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就不是中国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总是在繁忙的公务中尽量挤出时间多读书,充分利用每一点细流。一本鲁迅全集已经从延安的土窑洞带到了北京的中南海,放在枕边。一直在不断地阅读和琢磨,从中悟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阅读鲁迅作品是毛泽东晚年阅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心和鲁迅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和鲁迅从未见过面,也没有直接的通信。那么,是什么把中华民族两位伟人的两颗神圣的革命之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呢?可以说是鲁迅的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现代作家中,毛泽东非常爱读鲁迅的作品。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插图(8)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已近80岁,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每天躺在床上,坚持用平装单行本读鲁迅的作品和其他书籍。1972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选集·第三辑》(线装本)。这本书里有29篇鲁迅手稿。编辑说,这29篇手稿是从鲁迅未发表的手稿中选出来的。从出版社收到样书后,工作人员立即把书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这本书后,一有时间就没日没夜地阅读。选集里有些字太小,他就拿着放大镜一页一页往下看。有时,他一边读书,一边不时用铅笔在手稿选集上画圈画点。毛泽东为什么爱读这本鲁迅手稿本?毛泽东生前喜欢欣赏著名的书画和名人的墨宝,这些名人写了诗、警句、格言、对联等等。他说,工作之余,看看名人字画,看看水墨,也是一种休息。鲁迅的手稿是用毛笔竖写在“语丝”稿纸上的,字迹清晰,笔法流畅,所以毛泽东经常阅读。他有时把这本《鲁迅手稿选集》当作作品来读,有时又当作鲁迅的墨迹来欣赏。

自从1971年毛泽东生病以来,他们大多数人一直躺在床上用放大镜看鲁迅的作品。后来视力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下,经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国家出版局责成人民文学出版社将50年代出版的10卷《鲁迅全集》印刷成少量大字线装本。因为字符要大尺寸印刷,所以一卷的原平装本在印刷成大字符平装本后,会被印刷成9-10个分册。为了让毛泽东尽快看到新印刷的大字体线装本《鲁迅全集》,他采取了印好一卷送一卷的办法,而毛泽东则是收到一卷先看一卷。他阅读这种合订本非常快。往往这一卷写完了,下一卷还没交。有一次,他看完一卷新到的书,想把它读下来,但书还没到,他又幽默地说了一句“我已经不做饭了”。当毛泽东收到整本书时,他已经差不多读完了。

毛泽东读过的鲁迅全集仍保存在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里。打开信封,可以看到很多书的封面上都有红圈,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个,有的是三个。红圈是什么意思?这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的一个习惯。每次读的时候,他都在书上画一个圈作为标记。看了几遍,他画了几个圈。画三个圈表示他看了三遍。有些人甚至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话。可见,这是毛泽东晚年对鲁迅作品真挚感情的体现,也是他晚年坚强毅力和顽强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篇文章是党史的独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911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