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

本文讨论了两位主要人物,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中国宋代的伟大作家黄庭坚。他们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故事。心理学家沃森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本文讨论了两位主要人物,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中国宋代的伟大作家黄庭坚。他们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故事。

心理学家沃森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先天因素和遗传,与这种观点相关的思想和做法培养了三个抑郁的孩子。在另一个与先天因素有关的历史故事中,黄庭坚偶然发现了自己的前世,发现前生的习惯延续到了今生。后人表达了“这辈子读书都来不及”的感慨。

伟大的心理学家却培养了三个抑郁症的儿女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这是行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

最初,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1878-1958)提出的。他是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那个时代的顶级学术精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激进的科学家。

沃森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人的行为。我们应该用实验、观察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这在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然具有影响力。

然而,与他的名气和贡献形成对比的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快乐,都患有抑郁症。大儿子30岁自杀,女儿抑郁酗酒,小儿子失业,生活不能自理。他需要华生的帮助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正常生活。

这到底是为什么?他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他的名字和理论至今仍在现行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同时也有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值得讨论,比如本文要讨论的这个。他说,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这种观点严谨吗?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引用中国古代记载的一个故事,用这个观点来讨论一下。

黄庭坚梦中吃芹菜面,找到前世妈妈的故事

黄庭坚,字谷,江西修水县人,宋代书法家、大文学家。据《修水县志》记载,黄庭坚自幼聪慧。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被任命为周知刺史。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1)

一天中午午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婆婆站在门口,喊着一个女人的名字。他过去后,看到桌上放着一碗热腾腾的芹菜面,香味飘得到处都是。黄庭坚平时喜欢吃芹菜面,就不自觉地拿起来吃,然后走回去。

当他醒来的时候,他的梦非常清晰,尤其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嘴里好像还有刚才芹菜面条的味道。

更奇怪的是,第二天他午睡时做了一模一样的梦。醒来后,他仍能感觉到唇齿间芹菜的香味。这一次,他不仅特别惊讶。

他忍不住起身,走出房门,沿着梦中的记忆一路走去。这条路和两边的景色与他梦中的场景依稀相似。不一会儿,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和他梦中见到的人差不多。黄庭坚疑惑地问,这两天有人做芹菜面吗?

老妇人有点惊讶地看着黄庭坚,回答道:“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做芹菜面,叫她回来吃!”

黄庭坚问:“你女儿死了多少年?”

答:“二十六年!”

黄庭坚想,他已经26岁了!另外,昨天也正好是我的生日!所以他问了老妇人的女儿关于她的生活。

这个婆婆说她只有一个女儿。她生前非常喜欢读书和写作,像个男人,写的诗和文章都非常好。她信佛吃素,对父母非常善良孝顺,二十多岁还拒绝结婚。不幸的是,她生病去世了。临终前,她说她会回来看我,不会丢下我一个人。

老婆婆说着,又把黄庭坚带到女儿生前的房间,指着一个木柜,说女儿这辈子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都在这里,但不知道钥匙放在哪里,一直没打开过。

这时,黄庭坚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抓起一个凳子,高高地站起来,手伸到梁顶,掏出一把钥匙。

老妇人看到它时惊呆了。

黄庭坚打开书柜,看到很多书和手稿,有些和他以前考试的文章很像。

这一刻,黄庭坚明白了,这是他前世的家,而这个老婆婆是他前世的母亲,于是黄庭坚跪拜在地,表示他是她前世女儿的转世。老妇人半信半疑,但亲眼看到黄庭坚拿出钥匙,不禁相信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奇观。于是,母女重聚,相认,黄庭坚将老妇迎入大宅,供养终身。

这个故事后来传到朝廷,成为佳话。黄庭坚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似僧有发,似俗尘。

做一个爱爱爱的人,体会外面的世界。

后世诗人袁枚曾感叹“今生读书晚”,意思是像黄庭坚这种诗书画三绝的文学大师,这辈子都没有开始读书。他们在前世已经读过很多书。

另据记载,黄庭坚仍是二十四孝中的主要角色。《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黄庭坚做了大官以后,对母亲非常孝顺。除了早晚给她打招呼,她还亲自给他妈妈擦洗落水器,也就是便池。好像他前世很孝顺的习惯也延续到了今生。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2)

行为主义心理学部分观点的批判

人类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这是沃森的论点,也是现代主流的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主流教材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说人类所有的行为,无一例外,都是后天习得的,这是不对的。

从这个理论中,沃森还推导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想要的任何样子”!

你说打是什么意思?那是十二个。你能感觉到吗?多么傲慢的说法,多么轻蔑的说法。同时,这是多么不人道的说法啊!

这种说法是不是很熟悉?即使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同意,要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培养成亿万富翁。......

如果你可能还认同这种想法,那你一定要反思一下。正是这个想法和后面提到的一堆想法,也是沃森的,把他的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抑郁症。

沃森还有其他被抛弃的错误想法。比如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那么妈妈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中国俗语“有奶便是娘”。

后来心理学家哈罗德用一群小猴子做了一个“代孕实验”来验证这一点。得出的结论是,按照沃森的观点培养出来的小猴子无法正常融入猴子群体,它们没有性交能力,对异性猴子也没有兴趣。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3)

哈洛的代孕实验证明了沃森的错误。爱不是对食物的需求。

这是多么可怕的实验结果。当然,这也证明了沃森“有奶就是娘”的观点是错误的、反人类的,甚至是荒谬的。

人类爱的需求比心理学家沃森想象的要高尚和复杂得多。

沃森的观点更反人类。他想把孩子训练和塑造成机器。他建议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也不要轻易满足他们。以上是他对养育孩子的一些思考。

他还发明了“哭泣免疫法”、延迟满足法(有效但有争议)、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当时一些很科学很先进的思想坑了整整一代西方人,包括他自己的孩子。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4)

所谓“哭闹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孩子哭了,不要抱也不要哄,然后停下来,不哭了再抱孩子。经过反复训练,孩子会变成一个不爱哭的孩子。注意,这种方法争议很大,缺乏人文关怀和接受度。如果母亲这样抚养孩子,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有争议或被证明错误的理论,他还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的一生,人类的内心世界,不是心理学可以说明白的

看完以上,你可能已经知道为什么伟大的心理学家华生会有三个抑郁的孩子了。

心理学不能用所有的科学手段去研究。也可以说,心理学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只是符合科学的理念和思想。而行为心理学则是公认的最符合科学精神的,因为他注重用实验和可见行为的方式来研究心理学。正因为如此,行为心理学忽略了人性,忽略了人的意识,忽略了很多看不见的内容。

在各种群体中,比如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一个公司的不同员工,同一个家庭的不同家庭成员,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性格,爱好,智力,情商,能力,等等。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和认可的常识。

然后,一定要强迫孩子往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主观上让孩子成为某种天才、大人物。这种固执的观点和行为与上面沃森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这辈子要看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不管你赞同与否,只要你仔细体会,你就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痕迹。

书到今生读已迟(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全诗)插图(5)

比如,为什么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突然觉得很熟悉?为什么我喜欢吃芹菜?为什么我喜欢面条不喜欢米饭?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努力,成绩一般?为什么那个孩子学习第一,体育第一,文艺第一,等等?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些需要理由?

有句话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和终点在哪里呢?家长看清楚了吗?

这辈子都来不及看书了。现在太晚了,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也没什么,就像你早上起晚了,那就快点好了。重要的是意识到你起床晚了。所以要接受,要理智,进一步安排好时间,明天正常起床,或者早点起床。

因为,所谓轮回,未必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一天可以是一个轮回。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三十年就是一个轮回。

要说明的问题是承认有昨天和之前的一切,这样才能对今天和现在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才能接受现在的一切,才能知道如何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873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