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它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思想上的影响。它的基本含义是调查事物,获取知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先秦经典《礼记·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它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思想上的影响。它的基本含义是调查事物,获取知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先秦经典《礼记·大学》中,也就是书中提出的儒生八段学习的前两段:“古人欲显其德于天下,先治其国;如果你想统治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庭团结起来。想让家人在一起,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如果你想真诚,就真诚吧。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们知道。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事而后知,知而后诚,诚而后义,义而后修,修而后聚,聚而后治国,则天下平。“这段话是儒家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个程序行为程序的开始是从事物中学习。由此可见,物的知识在儒家思想中真的很重要。”“格”和“武”在古代被广泛使用。这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不难理解。孔子本人没有解释,孔子弟子也没有解释“格”和“武”的含义。这就导致了后世对“格”的含义理解有很多模糊之处,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哲学倾向去解释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使得在这个问题上百花齐放。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1)宋朝是一个比较讲事的朝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司马光曾经写过“知识在于物的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他指出:“人情不是善而是恶,是贪是耻。然而,善者少,恶而不为者多。什么?万物皆诱,万物皆迫,万物转莫识;富者智,贫者穷,所以心悲。”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了“学物即学”,并说,《大学》说,“学物即学物即学物。”葛,裘德?我,余也。什么事?我御外国事物,然后我能知道最好的方法。”他批评郑玄说,“郑的风格是他的原因,还是他还不如古人?“司马光强调要抵制物质生活的诱惑,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节操,不至于为了物质欲望而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2)这当然是不可磨灭的,但也未必符合古人的初衷。他和郑玄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到了宋代,朱把“师事”提到了一个特别崇高的位置。朱认为《大学》这本书缺少一章来解释知识的东西,而他补上了这一章。朱又说:要获得知识,我们必须考察事物,以便知道它们的原因。一切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学者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从而达到知识的顶峰。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仿佛突然明白了一切,这是我们理解的顶点。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3)朱所说的包括自然的东西,但主要是社会的东西,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比如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君等等。刘源和王守仁认为,既然头脑是理智的凝聚体,头脑也是理智。所以,不一定要考察外在的东西才能知道原因。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内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良知,把这种良知延伸到事物上只是形式问题。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大致可分为程(郝、易)学派和陆(九原)王(阳明)学派。朱成和其他人解释说,事情是贫穷的,程程说:“如果事情是贫穷的,事情是合理的。东西穷,就讲道理。穷了就知道了;不穷就不知道。”。(《石成崔言》卷一)朱说:“所谓知之于物,欲知我知之者,物近之时必穷。”(大学章句补传)这里的“即唯物论”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深思,对内心的感受恍然大悟。它强调一个内省的思考过程。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4)宋明理学充分发挥“师事”,后世有人反对。比如,颜元公开批评朱,说“朱门学派,其言谓物穷,可见其心,而其白天所为,不过是读书、演讲、讨论……其实从来不穷,事不可为,即静坐半天,读书半天,所以去学东西了”。(Xi翟,读张《对的质疑与评论》)颜元主张做事要亲力亲为,当场做,不能丢下东西就“穷”空。这些知识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5)事实上,由于“以物知”的理论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自然研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阐发自己的思想。如王夫之曾说:“密翁(方以智)父子为量质之学,学而思之诚。盖物者,即仅以质量物。若邵康节、蔡锡山,则设理穷事,非标事也”。王夫之所说的“质与量之学”,是方以智的一个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用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谁写的)插图(6)王夫之认为只有定性的测量才是对事物的真正认识,赋予了事物认识理论新的意义,标志着这个术语进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这时候人们讲的向物学习,很多时候是指研究自然来获取知识。古老的“以物知人”理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晚清一些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被命名为“格致”。“葛”字已成为声光、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中写道:“只有在这所学校里,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所谓‘格致、数学、地理、历史、绘画、体操’。他所说的格致是指这些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的过程中,“据实而知”理论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获得了永久的立足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702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