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

心中有气,发出来,伤害人际关系;忍住,忍住内伤。愤怒从何而来,又该何去何从?有一次,一位读者私信问了我一个比较“空笼统”的问题。她说:我总觉得自己内心的戾气很重

心中有气,发出来,伤害人际关系;忍住,忍住内伤。愤怒从何而来,又该何去何从?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

有一次,一位读者私信问了我一个比较“空笼统”的问题。她说:我总觉得自己内心的戾气很重,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遇到一些人和事,还是会有这种戾气,压抑这种负面情绪很痛苦。我想问,怎样才能改变自己内心的这种状态,真正放下?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不在空的一般理论框架内讨论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感受去接近具体的事件,从ta具体细致的感受和行为入手,由面及面,再由点及面去接近真相。但是我觉得她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我觉得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所以我今天就试着解释一下。

其实很多人都说要“放下”,但是遇到事情还是放不下。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放下”本质上是开悟。一个人开悟了,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心胸开阔,思路清晰,很多曾经纠缠自己的问题突然变得不再是问题。这是很多“内求者”都经历过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放下,其实就是了解困扰我们的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知道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建立一个新的反应模式来处理问题,我们也知道了如何处理未来类似的问题。俗话说“知之为知之”,当“潜意识的东西被呈现出来,成为意识层面的内容”时,很多烦恼就会无药可医。其实仔细想想,两者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做不到?答案在于,那些“真相”还停留在比较浅的意识层面,还没有进入潜意识。也就是说,其实你所谓的“理解”还不是真的理解,也不是真的理解。另外,改变一个人固有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行为反应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觉察和自省,刻意的尝试和修正,不断的正向强化,从而一点一点的抛弃固有的模式,创造新的模式。

改变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戾气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戾气?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1)

1.所谓“敌意”,其实就是“侵略”

Grumpy的意思是暴怒。也就是说一种残忍的心理或风气,凡事残忍,走极端。如果换成心理学的语言,我会称之为“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类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力比多和攻击性。所以,一个人有进取心不是问题。问题是,超过一定限度,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影响和伤害,也会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我才意识到自己脾气暴躁,想压抑。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攻击行为有不同的解释。

①精神分析学派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基本内驱力。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死亡本能”,即一种无意识的毁灭自己的欲望。但是,一个人格健康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会不自觉地转向外部,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

新精神分析理论倾向于认为攻击性来源于挫折,即当一个人实现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性。一个处于巨大挫折经历中的人,可能会有更持久的攻击性行为。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攻击性。它们隐藏在潜意识里,但会通过潜意识支配我们的行为。

精神分析一般从人的早年和父母的经历中寻找当下的行为反应模式。如果在早年,家庭环境经常让孩子经历挫折,对孩子的独立探索总有不同类型的控制、干扰和干扰,那么孩子的内心攻击性可能会比较大。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总不能如他所愿的唤醒他。

Ta潜意识里的挫败感,此时ta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暴怒。

②人文主义学校。

人文主义学派认为生命之初的本性是好的,但他们不认为他生来就具有攻击性。所有的人如果能在一个丰富的、令人鼓舞的环境中成长,都可以变得善良乐观。当一些因素阻碍了这个自然的成长过程,问题就会出现。

人本主义认为,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有攻击性。如果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虽然人文主义和精神分析对“先天”这一部分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强调早期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挫折”。

③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是“习得”的动物,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和学习其他行为一样,人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习得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也接受了某些行为的强化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占主导地位,他会发现打架是有益的。他们可以先诉诸武力,然后就可以获得“特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为其他孩子会怕他们。

解释行为的关键是,获得利益(被强化)的行为会被重复。这样一来,他们称霸游戏的行为就会不断出现,并泛化到其他场合。如果这种攻击性的行为继续得到利益而不是惩罚,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攻击性的成年人。

除此之外,人的习得还表现在模仿同龄人。比如孩子看到攻击别人会带来好处,ta也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

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重点是攻击性的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了ABC理论。我们对某事(一个人)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它(这个人),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是如何被处理的。

环境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打斗的想象,往往会引发攻击性的思维和情绪。当强烈的攻击性思维产生时,人们往往会把自己所处的情境解读为“威胁情境”,对威胁者产生攻击性,甚至做出攻击行为。

⑤性状派和生物派。

这两个学派更倾向于一个人的先天因素,比如特质学派更注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性特征。当参与研究的小学长到30岁的成年人时,研究人员再次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他们发现,那些在小学时就下定决心要有攻击性的人,成年后也变成了攻击性的成年人。

生物学派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质量是攻击行为稳定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人天生就有攻击性的特质,加上教养的影响,长大后会成为攻击性的成年人。

当然,攻击性也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例如,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的事实可以解释为男性天生需要控制竞争对手。

⑥综合结论

这些是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的主要解释。他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攻击性产生的原因。这些解释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一些攻击性的特质(特质论),但人们也可能会把一些模糊的事件解读为威胁性事件(认知论),因为它们过去也曾受到过这样的攻击(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然而,攻击性的人可能天生就有以攻击性方式处理威胁的倾向(生物学派),但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中(精神分析学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家庭中(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就会克服自己的攻击性倾向。

有了这个更全面的解释,我们也知道了自己的戾气从何而来。这里更倾向于讨论早年家庭环境的影响,如长期无意识的心理不满,长期潜意识的抑郁/挫折,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方式(父母的示范作用)。

所以,觉得自己脾气暴躁的人,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到有自知之明。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2)

2.意识是治愈。

知道了自己“受伤”的来龙去脉,某种程度上也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任何改变都必须从意识开始。

井底之蛙从不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空太小。同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需要纠正,ta也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在心理咨询中,咨询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即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完成个人的成长。

所以,觉知就是疗愈。觉知的过程就是让潜意识有意识的过程。当这些无名之火被感知时,我们就有可能去探索它们,解决它们。

生活中,心理无时无刻不在。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实现自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觉知,是指抓住通常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并呈现在“桌面”(意识层面)上进行仔细观察。

比如今天我在路上骑着车,突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人,吓得我差点摔倒。所以我气得恨不得在我变成日本人之前踹他一脚。在这样的场景中,“我恨不得踹他一脚才懂日语”是我的自动反应,这是我一贯的、熟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这种暴怒和冲动很快就会在事发的那一刻显现出来。但我们可以抓住自己的愤怒,并在事后意识到它。

我们可以仔细体验我们当时的感受:愤怒、烦恼、恐惧...然后顺着这些感觉去观察当时我们发生了什么?对方的什么行为导致我们产生了那些情绪?而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恨不得一脚踢死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感受?

这是意识。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无论我们当时骂对方是为了泄愤,还是强行压抑,让它过去,事后没有任何的觉察和反思,那么我们都无法做出真正的改变。我们可以或者会说:我脾气很暴躁,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改变。

再说一遍:所有的改变都是从意识开始的。意识到自己、环境和他人...觉察是一种能力,觉察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3)

3.表达是治愈。

任何情绪都是压抑不住的。一旦被压抑,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难以拔出的刺,影响我们的性格,干扰我们的行为。因此,表达性治愈技术是心理咨询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用“超我”来压制。因为你越压抑,你的愤怒可能就越重。

怨恨也可以大致分为一种情绪,是一种综合了愤怒、偏激、暴躁、怨恨等各种负面情绪的综合情绪。所以,处理戾气,首先要处理情绪。

①命名情感

当一个人有“无名之怒”时,往往意味着他的愤怒没有被命名。也可以说,这种愤怒让ta感到无奈和挫败,因为他根本处理不了。另一方面,如果我的愤怒有一个名字,这意味着我的愤怒不是太大,仍然在我的控制范围内。能够说出我们的情绪,如害怕、恐惧、易怒、焦虑等。,意味着我们的情绪被看到了。当一种情绪被命名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情绪了,可以从不能忍受变成可以忍受。

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谈到主客体关系理论时,特别强调母亲对孩子的α作用。Biong把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承受的,另一种是不能承受的。后者称为β元素,前者称为α元素。将β元素转化为α元素的函数称为α函数。比恩认为,一个“好”的母亲可以充当孩子情绪的稳定“容器”,将孩子不能承受的情绪概念化,或者使之更有逻辑和理性,然后再归还给孩子。

通过对情绪的认知和命名,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

一般来说,内心经常暴躁的人,都是在和父母早期关系中没有被照顾好的人。所以他们自身处理和化解情绪的能力较弱。成年后,学会给情绪命名是他们改变自己的重要一步。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4)

②真实表达

生活中很多人不善言谈,所以真实表达的技术也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工作。心里脾气暴躁的人,要学会如何用真实的表情合理地发泄情绪。

就像情感被命名后强度会减弱一样,情感在表达时杀伤力也会降低。真实表达的要素包括:客观描述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期望。

比如我们刚擦完地,老公回家就踩到了一些鞋印。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很生气,想狠狠骂对方一顿。如果采用真实表达,我们可以这样说:亲爱的,我看到你回来后没有及时换鞋,在屋里踩了一些鞋印(陈述事实)。我对此感到有点不舒服(表达我的感受),因为在你回来之前我刚刚擦过地板。下次回来的时候,能不能注意一下,穿上鞋再进屋?(表示期待)

当我们能够客观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压抑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如果一切都及时释放情绪,就不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在脑海里发酵变质,形成不可控的戾气。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5)

3.改变认知

在情绪ABC理论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也就是认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内心的敌意,减少自己的嫉妒心。

第一,丰富认知。同一现象有多种可能。我们只是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对方,我们生气了。

比如走路的时候对方给我们一个眼神,敌意很强的人可能会很生气,认为对方在挑衅,对自己有敌意,但其实这种现象有很多种可能。比如对方只是不自觉的瞥了一眼,比如对方很好奇(因为看到你脸上有脏东西),或者对方觉得你很面熟...

当我们知道一个行为或一件事的时候,其背后的原因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这实际上丰富和纠正了我们偏颇的认知。

第二,看你的敌意。

一般敌对因素高的人会觉得周围环境和他人对自己不友好,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我们会把自己的东西说成别人的。内心愤怒很重的人,一般都有一种假装受害者的倾向,即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弱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欺负自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滋生很多愤怒的情绪来保护自己。

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能有效地意识到自己。对方是在挑衅你还是有敌意?答案往往是后者。

第三,分清界限。

一般惹人生气的都是界限不清的人。这样的人在性格上处于巨婴状态,也就是潜意识里希望自己能控制局面,控制别人。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在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的负面观点)时,能够有效地分辨出其他观点与真实自我的差异。其实这是一种边界感——也就是别人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就算和我的不一样,或者我觉得他说的不对,那也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

很多人分不清界限,所以容易受外界影响,产生强烈的敌意。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6)

4.积极接纳自己vs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个成熟的人会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价,既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过度自卑。要有成熟的心智,首先要接纳自己。

自我接纳是一个终生的课题,大多数人在这个课题上或多或少都有偏见。那些内心充满戾气的人,其实是不先接受自己的。他们无法恰当准确地评价自己,会对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产生反感和厌恶。他们会讨厌和自己有相同特质的人——他们其实是把对自己的不喜欢投射出来,同时,他们会对来自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他们不会允许别人说自己的缺点。

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是他对自己接受程度的重要标志。

脾气暴躁的人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过于苛刻还是过于宽大,不断用客观事实调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接纳世界,接纳与自己的差异。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事实上从来没有完美,不完美往往是最真实的自己。

在人生的体验场里,我们不断地感知、自省、修正之后,还要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新的条件作用取代旧的条件作用的过程。

就像行为主义认为的,我们的行为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条件反射,改变就是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我们需要在做出哪怕是微小的改变时,及时肯定自己,鼓励自己,用更好的结果强化自己的行为。

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催眠的过程。我们早期的经历是被父母催眠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成年后仍然有绝对的选择权,即使我们的心智胚胎并不完美。

我们可以选择再次“催眠”自己,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新行为模式取代旧的,不断鼓励和强化自己。这样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在路上”的,即使你现在内心充满戾气,也不需要气馁,因为这恰恰证明你前进的空空间还是很广阔的。

女生身上戾气重的表现(自己身上戾气太重怎么办)插图(7)

我是一个“有梦想的唐糖”,一个天蝎座女孩,感性和理性并存。我讨厌各种伪毒鸡汤,热衷于深度分析,关注个人成长,享受面对真实的苦乐。我热爱心理学,希望以个人的微小力量作为火种,点燃心理学之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66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