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

3月24日,华硕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华硕ZenFone 2新品发布会。作为全球首款4GB运行内存的智能手机,华硕ZenFone 2早在1月初的2015 CES上

3月24日,华硕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华硕ZenFone 2新品发布会。作为全球首款4GB运行内存的智能手机,华硕ZenFone 2早在1月初的2015 CES上就大放异彩。今天在华硕ZenFone 2的新品发布会上,华硕特别强调了一个“60毫秒触摸响应时间”,将“触摸响应”这个名词再次搬到了桌面上,这让MoiMark很感兴趣。

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插图

触摸,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手指在触摸屏上的反应速度。严格来说,触摸响应时间越短越好。作为一款优秀的手机产品,必须要有顶级的处理器,专业的摄像头,更好的屏幕,更高的屏幕评分,才能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而包含触摸响应速度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触摸响应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手机各个环节的运行。

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插图(1)

目前基于全触屏的普及,我们用手指触摸来控制手机。想象一下,在日常的信息、微信、微博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触控响应时间快的手机会快速感知到你按下的数字或字母,从而让你获得更流畅的输入速度。例如,当您打开应用程序时,相似的应用程序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启动。当然,或许是在输入文字和启动应用的过程中,触摸反应时间的快慢不容易察觉。

触摸反应时间的快慢在游戏体验中会非常明显,比如水果忍者、小乐、找你妹等需要触摸滑动或触摸的游戏,所以可以解释为玩同一款游戏,能力相同的两个人,分数会有差异,因为游戏不仅考验你的脑力和视力,也考验你手机屏幕的触摸反应时间。

当然,单纯优化触控响应时间并不代表你会得到理想的体验结果,这与系统硬件和摄像头优化密切相关。一是有强大的系统硬件支持,运行大型应用和游戏时,不会有卡顿感,触控响应时间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第二,对整个相机控制的优化,比如对焦速度、快门速度、相机和视频之间的切换,结合更快的触摸响应,可以帮助用户捕捉瞬间。

60毫秒=0.06秒。根据华硕官方说法,ZenFone 2与LG G3、小米4、华为Mate 7汇集在一起,触控响应时间分别为60ms、80ms、78ms、88ms。如果华硕ZenFone 2能做到60ms触控响应时间,将意味着什么?

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插图(2)

其实早在去年,HTC One M8就成为了全球首款触控响应时间为46毫秒的智能手机。当时用户并没有太看重触控响应时间的重要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设计、性能、功能是用户选择一款手机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这里,MoiMark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模型数据来进一步解释华硕ZzenFone 2的60毫秒触摸响应时间在众多智能手机中的位置。

去年有外媒用专业的仪器和算法梳理了主流手机的触摸响应时间,看下图:

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插图(3)

从柱状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的平均触摸响应速度约为80ms-250ms,三星Galaxy Note 3的触摸响应可达67ms,三星Galaxy S4约为100ms,iPhone 5s为75ms,LG G2为110ms。与智能手机相比,平板设备的触摸响应时间更长。比如Kindle Fire HD的触控响应接近300ms,三星Galaxy Note 8的触控响应为140ms,iPad mini的触控响应最快为80ms。

可以看到,华硕ZenFone 2的触控响应时间60ms,现在仅次于HTC One M8。在这种情况下,14ms的差异让华硕ZenFone 2离触控响应之王只有一步之遥。

毫秒和秒(一毫秒等于几秒?)插图(4)

至于触控响应,其实华硕早在2013年就在笔记本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微软要求Windows 8触摸屏的接触面直径至少为9mm,触控响应时间不超过50ms。在此基础上,华硕将接触面直径标准提升至5mm,并将触摸响应时间缩短至30ms。那么在触控响应突破平台限制后,华硕完全有能力让自己的手机触控响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2012年,微软展示了将屏幕触摸响应时间提升100倍的技术,延迟时间仅为1毫秒。好吧,微软的这款产品确实是业界强大的怪兽。然而,微软这家发展缓慢的公司要将这项技术广泛推广到Windows Phone或Windows 8平板设备上,还需要很长时间。至少从2012年到现在的三年时间里,MoiMark还没有看到任何一款Windows设备的触控响应时间很强。

关于MoiMark手机评测网

专业的手机体验性能测评机构,测试以体验为基础,反映真实的用户体验性能,为消费者选购手机保驾护航。

MoiMark在长期的手机基准评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评测数据,我们将继续为消费者推出类似的体验性能排名数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228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