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理解(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但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曲折的发生、被动退出和重新进入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但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曲折的发生、被动退出和重新进入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逐渐增加。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成为强国建设的新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工匠精神目前是指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承载着民族内涵和时代内涵的中国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引领力量。

一方面,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宝贵精神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建国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证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可以创造社会财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了精神生产的价值。“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还要在精神上强大。”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和奉献。”

从某种程度上说,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对工匠劳动概念的认知不断解放、对工匠劳动价值的评价不断提高、工匠传统的影响不断外化的历史渐进过程。放眼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工匠精神内涵,在这些不同的工匠精神特征背后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原因。研究外国工匠精神,可以为我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提供借鉴。

二、各国工匠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一)德国工匠精神——精益

德国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崛起的法宝。它信奉标准化、专注、务实,“专注、精致、审慎”是德国工匠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德国工匠精神根植于德国哲学思维方式、文化基因、宗教伦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它源于宗教精神,即基督教的新教伦理。现在的德国工匠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制度、经济、社会、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文化要素包括宗教伦理、民族性格、企业文化、工程师文化等。第二,德国联邦政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保证制造质量,制定了严格完善的行业标准。工业标准有3万多项,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经济因素指的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第四,社会因素,工匠在德国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社会氛围好。第五,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直接相关。德国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是“学徒制”,这是德国工匠精神传承的基本模式。此外,“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创新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二)日本工匠精神——坚持不懈

日本工匠精神又称“工匠精神”,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秋山李惠的著作中。他指出,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即对事物不放弃的态度。如今日本制造的高级工匠也源于他们的工匠研究体系,吸收了日本的“家族文化”、“终身雇佣制”、“有序竞争”等“养分”。它的形成也有其文化传统(独特的职业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企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父辈经商技艺的传承;二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诱发了企业的决策;三是日本特有的日本式企业制度,以大企业为中心,倡导“终身雇佣制”、“年资序列制”、“企业内部工会制”;第四,是一系列的企业关系,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方式,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以及“市场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美国工匠精神——进取

美国崇尚发明、创新和价值发现的工匠精神。创新、务实、规范是美国工匠精神的三个重要内涵。美国多元的移民文化和自由主义价值观都促进了其独特的工匠精神的形成。自由开放的环境使美国人疯狂追求自己的创造,思想上大胆创新,行动上求真务实,逐渐将求真、求准、求效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美国工匠精神的基础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单轨体系。综合中学的建立是美国单轨制教育形成的标志。它具有继续教育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这种校企合作是培养美国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意大利工匠精神——人文主义

意大利工匠精神集中在服装、制鞋、设计、手工艺等行业。其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摒弃现代工业生产中工业化的简单再生产,尊重个人审美趣味。意大利通过工匠的双手和心灵表现出对人和物的高度尊重。意大利工匠精神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并在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延伸和放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相对落后的意大利政府规定,所有来自资本、劳动和独立劳动的收入都要减税或免税,这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保持了小规模的手工业作坊,从而形成了传统手工业和今天时尚之间的连续性。

(E)瑞士工匠精神-实践

瑞士工匠精神在于注重实践,坚定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瑞士工匠精神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瑞士超过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不仅传授技能,还重视提高学徒的人文素质,主要是为了塑造学徒的心灵,锤炼他们的素质。欧洲新教伦理是培育瑞士工匠精神的思想先导,瑞士宏观管理体系是培育瑞士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由瑞士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的管理委员会以及职业学校等教学合作机构组成的三方合作机制,使瑞士学徒制在培养学徒方面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严谨学徒。

不同的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士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与其国情、历史、制度、文化密切相关。工匠精神不是一天的工作和一个人的努力建成的。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国家、政府、企业、学校等社会各级主体的共同努力,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价值理念、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保障,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工匠文化体系。

三,弘扬工匠精神面临的问题

中国工匠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点缀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以墨子为代表的“农工之士”和“工匠之祖”所诠释的以追求卓越、技术造诣高超、德艺兼备、敬业奉献为特征的“墨子精神”就是明证。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从事制造、生产和服务活动的最终目的。功利取向的价值观和工匠地位的下降导致了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这种不足具有以下问题。

一是职业认同感有待加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他人或群体职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看法。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现象,导致技术工人就业吸引力不强,技术传承断层现象严重,技能人才缺口大。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者缺乏正确的职业认同,缺乏重视和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

二是企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只追求短期、扁平、快速的发展,忽略了坚持精益求精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他们缺乏对产品打磨和细节的意识。这些思想导致工匠文化的缺失。此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工人工资待遇不合理,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技术工人短缺,从而影响企业创新,也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三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第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四。培育工匠精神的启示与建议。

从各国工匠精神的特点和成因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发展没有固定的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代、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之上。

重视传统文化,重塑职业价值认同。中国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工匠文化。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中挖掘有益于工匠精神形成的主导思想,加以倡导,形成影响人类生产实践的文化理念,从而改变对近代以来劳动者和劳动者社会地位的片面认识,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塑造具有民族魅力和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为营造工匠受到重视和尊重的社会氛围,应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价值认同感,在企业和相关行业组织相应的技能竞赛和职称评定,增强工匠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将有形的物质激励与无形的精神引导有机结合,让劳动者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同时提高劳动者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中国工匠精神的发展需要根植于适宜的经济和社会土壤。在当代中国,大国工匠的培养模式不能局限于作坊式的学徒制培养模式。现代企业和公司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大国制造”的主要生产基地。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保持市场的有效竞争,保持企业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外部驱动力,充分发挥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构建有利于企业制造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营造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经济环境。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国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依托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赋予办学主体更多自主权,政府管理就业信息和学校评价。同时,鼓励各行业协会和企业创办职业学校,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综合成本,完成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以制度化、规模化的培训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

(作者:唐··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120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